《大西洋月刊》評論文章:我們生活在「失敗國家」

2020-12-05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4月28日電 日前,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刊登署名為喬治·帕克(George Packer)的評論文章,批判美國政府抗疫遲緩、總統川普「滿口謊言」,同時還揭示了貧富差距導致抗疫過程中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此外,文章還表示,戰勝疫情需使整個國家「恢復健康」,但在現行政府領導下,很難做出改變。

&nbsp&nbsp&nbsp&nbsp美國政府抗疫遲緩

&nbsp&nbsp&nbsp&nbsp川普口中充滿「陰謀論」

&nbsp&nbsp&nbsp&nbsp文章指出,疫情暴發初期,美國政府在防疫準備上浪費了兩個月。美國總統川普刻意的忽視疫情、推卸責任、自誇且謊言不斷。他的口中充斥著陰謀論和「奇蹟療法」。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當地時間3月13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宣布「國家緊急狀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中新社記者 陳孟統 攝

&nbsp&nbsp&nbsp&nbsp與此同時,一些國會參議員和企業高管迅速採取了行動,但不是為了預防即將來臨的災難,而是從中獲利。當一位政府醫生試圖警告公眾注意這種危險時,白宮卻出面將這種警告與政治競爭聯繫在一起。

&nbsp&nbsp&nbsp&nbsp文章稱,在漫長的三月裡,美國人發現他們是「一個失敗國家的公民」。抗疫過程中,沒有國家性的計劃,根本沒有連貫的指示,家庭、學校和企業只能自己決定是否關閉。

&nbsp&nbsp&nbsp&nbsp當發現檢測試劑、口罩、防護服和呼吸機極度短缺時,各州州長向白宮求助,然而白宮的行動卻停滯了,隨後又向私人企業發出呼籲,但這些企業無法提供所需物資。各個州和城市因此被迫參加「競購戰」,這使它們成為高價牟取暴利的犧牲品。

&nbsp&nbsp&nbsp&nbsp疫情暴發以來,川普幾乎完全從個人和政治角度看待這場危機。由於擔心連任問題,他宣布抗擊新冠疫情是一場「戰爭」,而他本人則是戰時總統。文章強調,儘管美國出現了無數富有勇氣和犧牲精神的個體案例,但在全國層面上卻是失敗的。

&nbsp&nbsp&nbsp&nbsp新冠疫情是21世紀美國第三次重大危機

&nbsp&nbsp&nbsp&nbsp文章稱,21世紀以來,美國經歷過3次重大的危機,前兩次是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事件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第三次就是現在。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當地時間4月27日,美國舊金山市民在金門大橋附近健身。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nbsp&nbsp&nbsp&nbsp作者認為,面對病毒,美國人應該團結起來抵抗共同的威脅。如果有一個不同的領導人,或許美國能夠做到這一點。然而現實是,疫情不分黨派從「藍區」傳播到「紅區」,可人們仍然沿著熟悉的黨派界限來站隊。

&nbsp&nbsp&nbsp&nbsp此外,新冠病毒也應該是很好的平衡儀。病毒感染的「目標」不分職業,也不管一個人是否負債。然而,美國人民長期以來容忍的不平等,扭曲了這一點。當試劑緊缺時,有錢人和有關係的人可以通過某種方式進行測試,儘管許多人還沒有症狀。但與此同時,發燒和發冷的普通人不得不等待很長的時間,且因為不是重病就被醫院拒之門外。

&nbsp&nbsp&nbsp&nbsp當問到川普對此有何感想時,他說,「或許這就是人生」。

&nbsp&nbsp&nbsp&nbsp醫生和護士是抗疫英雄

&nbsp&nbsp&nbsp&nbsp而體力勞動者是重要的後勤部隊

&nbsp&nbsp&nbsp&nbsp文章提到,疫情之下,美國有兩類行業:必要性行業和非必要性行業。必不可少的勞動者有哪些?事實證明,通常是那些低薪的、需要體力勞動的、健康在疫情中受到直接威脅的人,包括倉庫工人,貨架工人,送貨司機,市政員工和長途卡車司機等等。

&nbsp&nbsp&nbsp&nbsp醫生和護士是這場疫情中的戰鬥英雄,但是配備清潔劑的超市收銀員和戴著乳膠手套的快遞司機是使前線部隊保持完整的後勤部隊。

&nbsp&nbsp&nbsp&nbsp文章還稱,戰勝這種大流行的鬥爭還必須使我們的國家恢復健康,否則我們現在所承受的艱辛和悲傷將永遠無法挽回。但在現行的政府領導下,什麼都不會改變。

相關焦點

  • 「全世界都在可憐我們!」一覺醒來,美國人突然發現,國家真失敗
    當下,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美國現已成為此次疫情暴發的「重災區」,一覺醒來,美國人突然發現,自己的國家真失敗。由於美國政府抗擊疫情不力,近來已成為國際媒體「集中吐槽」的對象。俄羅斯《觀點報》稱,美國面對疫情很像「第三世界」的國家。
  • 第二波:大西洋月刊盤點2013年度照片
    《大西洋月刊》是美國最受尊敬的雜誌之一,一本有關文學、政治、科學與藝術的雜誌,《大西洋月刊》堅持無黨派、無偏見原則,對於任何事物採取一種超然、充滿智力性、幽默的、有藝術感的態度。《大西洋月刊》網站的焦點視野欄目近日推出了2013年新聞圖片盤點。整個盤點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13年1月至4月,詳見《第一波:大西洋月刊盤點2013年度照片》。
  • 大西洋月刊,發布一組航拍中國的圖集,告訴了世界中國是什麼樣子
    旅行對我而言,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做一枚「不靠譜」青年,我享受著旅途上的每一刻,我是旅途姐兒,最近外媒「大西洋月刊」發布了一組航拍中國的圖集,驚豔了世界,有人說不管在哪裡,都有最美的景色,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發現這裡的美,從寧靜的山村到繁華的城市,中華大地原來只最美的,如果有人問你,
  • 大西洋月刊:如果川普一直拒絕承認敗選,將發生什麼?
    IPP評論是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 本文發表在2020年11月的《大西洋月刊》印刷版。
  • 大西洋月刊:美國槍枝權是為了對付暴政?結果成了暴力叛亂助燃劑
    據大西洋月刊1月11日撰文分析美國槍枝政策和國會襲擊事件的聯繫。美國步槍協會及其盟友多年來一直主張,公民需要武裝自己,以對抗暴政。1月6日發生的國會大廈襲擊事件,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川普及其盟友,這一點是很清楚的。但社會上的另一股勢力卻也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幾十年來,它一直給美國人灌輸反叛主義的幻想:持槍權利運動。
  • 為什麼刊登饒毅文章的《紐約時報》被說成「傷害美國」?
    中新網7月25日電 題:為什麼刊登饒毅文章的《紐約時報》被說成「傷害美國」?  作者陳念  「我在武漢的親人活了下來,我的叔父卻因疫情死在了美國」——近日《紐約時報》評論版刊發了中國海歸學者饒毅的署名文章,由美國叔父的意外之死引入,講述大時代下中美兩地家族成員的分離聚合,道盡「一場疫情,同一家族,不同國家,陰陽兩隔」的人間悲涼。這個故事被認為映射了中美兩個大國的真實變遷,引人深思。
  • 大西洋月刊:對宇宙萬物的最佳闡釋
    :龍騰網  翻譯:飛雪似煬花 正文翻譯:The Best Explanation for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大西洋月刊但試圖計算引力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天真想法卻導致了毫無意義的無限,這表明我們需要對引力有更深入的理解。String theory (or, more technically, M-theory) is often described as the leading candidate for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in our universe.
  • 美國《大西洋月刊》「轉基因食品有非常真實的危險」譯者注
    顧秀林(資料圖)美國《大西洋月刊》是1857年11月創辦的精英刊物(見《南方日報》 2001年4月09日 「《大西洋月刊》——美國精神的覺醒 」介紹)。這篇文章已為多家報社和雜誌網站所轉載了。這個專欄是為Alternet做的擴展和更新,勒沃在評論欄中做了進一步潤色。
  • 山雨欲來風滿樓 | One Earth 6月刊論文精選
    在我們撰寫這篇Editorial時,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疫情繼續肆虐全球,摧毀生計,不僅對生命不斷製造威脅。儘管一些國家開始向復甦邁出初步的步伐,但許多國家仍處在同新冠疫情抗爭的艱難情境中,令人窒息。人類在對抗這場疫情中,也展示了從科學、明智、成功,到無視、疏忽和失敗。而除了對生命的威脅,這場疫情也對製造業和全球供應鏈布下了嚴峻的考驗,其面對重大系統系衝擊的脆弱性,顯露無疑。
  • 「大西洋帝國 第五季」評論
    大西洋帝國這部劇蠻有意思的,在美國是HBO收視率前三的劇,內地放卻一直不溫不火,觀眾一直不多。局面基本停留在大部分沒聽說過,少數人蠻喜歡一直在追的情況。 我蠻喜歡這部劇的,這裡寫幾個細節,也算是跟大家分享一下。
  • 技經觀察|跨大西洋國家的對華戰略重點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發布報告《跨大西洋國家的對華戰略重點》,稱跨大西洋國家面臨著中國帶來的經濟、安全和價值觀挑戰,並應為此制定協調、有效的跨大西洋對華戰略。報告提出跨大西洋國家應把戰略重點放在六大關鍵優先事項;報告認為,可以通過成立「跨大西洋協調理事會」,促進討論和協同行動,實現國家間的戰略兼容性與協調性。
  • 小川普毫無理由地堅持為父親辯護,CNN主播對此評論:臉皮真厚
    美國總統川普的長子小川普轉發了《大西洋月刊》發表的一篇文章的節選,以此諷刺CNN的偏見。對此,戴爾指出:他沒想到對拜登進行事實核查,「變成」一項「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的工作」,因為這項工作一直在對美國即將卸任的執行長的謊言進行編目,而小川普將CNN等美國主流媒體糾正這些謊言,視為對其爸爸川普的偏見。
  • 【資料更新】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2020年5月資源(共5個版本)
    2.之後更新的順序是紐約客、科學、衛報、紐約時報、讀者文摘、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孤獨星球、科學美國人、自然、大西洋月刊、金融時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vogue、新聞周刊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介紹:
  • 「後疫情時代」:生活繼續≠回到過去
    圖片來源 新華社綜合編譯 賈曉靜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放緩,一些感染率下降的國家開始逐步放鬆管制。在亞洲、歐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商店和餐廳重新開張;部分學生回歸課堂;國內航班、火車逐步恢復運營……「隨著疫情陰霾退去,人們的生活似乎也在『回歸常態』。」英國《衛報》寫道。
  • 《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丹尼索瓦人的生活範圍曾擴展到中國
    《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丹尼索瓦人的生活範圍曾擴展到中國(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參考消息網(編譯/許燕紅):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12月2日報導,丹尼索瓦人的生活範圍曾擴展到中國。我們知道,是因為他們留下了很多證據,通常是骨頭或者工具。但是,他們的姐妹群丹尼索瓦人則較為神秘。直到最近,才在西伯利亞南部一個叫丹尼索瓦的洞穴中發現了他們曾經存在的痕跡,該洞穴位於哈薩克斯坦和蒙古國之間。科學家在那裡發現了一個指骨、三顆牙齒和一片頭骨,表明這裡曾存在一支古老型人類。現在,科學家們發現了丹尼索瓦人更大的活動範圍。
  • 《萬物》8月刊導讀|搭乘時光機,走進人類心臟探索的前世今生
    這個8月,讓我們一起用「心」探索科學。本期封面故事送給熱愛生物學的小讀者,領略未來用科技製造的心臟。準備好了嗎?跟著萬小物一起,速覽新刊的超酷文章吧!封面文章 · 修復心臟人類對心臟的探索已經走過了千年旅程,這背後寫滿光陰的故事。
  • 《大西洋月刊》:美國傳統零售業遇「崩潰2017」,不能都怪亞馬遜
    《大西洋月刊》刊文認為,這是由電子商務崛起、商場供應過剩以及餐廳復興等多重因素所致,亞馬遜並非唯一「推手」。 文章編譯如下: 從鄉村購物中心到曼哈頓大道,這兩年可謂是零售業的災難性年頭。 2017年已發生9起零售店破產事件,而2016年全年也就這個數字。
  • 「月球2號」登月失敗前後,印度怎麼做,中國怎麼說
    我曾經在幾年前看過一篇「雄文」,文章的內容暫不提,文章的標題叫「我們的前途是大海星辰」。多好的標題,一讀,那種雄赳赳昂昂的神態,一下子就出來了。我們的前途是大海星辰,但印度的的前途呢?但此文一出,我便被批了個狗血噴頭,評論是一邊倒沒站我這邊,而是全給了印度。比如即使失敗,也是失敗的英雄;印度和我們比我們不要在意;失敗本身不可怕但勇氣可嘉;印度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小編心態狹小該敲頭,總之,客觀寬容祝福之態躍然紙上。從此我看出,中國的大國心態,終於雄風在胸,海納百川,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