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咖啡師們對於客人加糖的吐槽,尤其是點的還是賊高級的單品咖啡的時候,每個人對糖的敏感程度多少有些差異,如果咖啡一定要加糖,應該怎麼加?咖啡的「糖」都有什麼類別?
今天來給咖啡的「糖」分個類吧!
一. 太妃糖、焦糖、蜂蜜、楓糖
第一大類分辨的標誌是其「粘稠度」,這個粘稠度既與我們的口感有關,也跟甜的程度有關,並且還能從嗅覺上去確認,簡單的歸結為太妃糖〉焦糖〉蜂蜜〉楓糖,楓糖的原料並非甘蔗,它是由楓樹木質部汁液製成的糖漿,樹汁裡的糖分由楓樹過冬儲存的澱粉轉化而成。焦糖,即不斷加熱脫水後的糖產生焦化反應的產物,原料並不限於白糖。這個粘稠度可以表現為我們在喝完咖啡後,聞聞杯底的咖啡,它是讓你覺得膩膩的呢?還是比較清淡?另外蜂蜜的味道帶有一點酸味和發酵,而楓糖的氣味聞起來比較清淡而帶點木質味。
第一大類糖更多由咖啡的品種、處理法和烘焙中各種化學物質反應來決定。比如蜜處理的咖啡就比水洗的咖啡要更甜,而烘焙中拉長梅納反應和焦糖化反應也能使咖啡發展出更多的甜味,但一定要記住:過猶不及。
豆子方面,例如印尼的黃金曼特寧有焦糖甜、肯亞的阿薩莉亞則是蜂蜜甜(品種和處理法不一樣)。實務上我們要從熱到冷,從溼香到餘韻去辨析,尤其是咖啡在接近室溫時甜香氣味更容易被捕捉。
二. 黑糖、黃糖、白糖
第二大類則是蔗糖在不同純度與甜度上作區分,雖然從純度上來說白糖〉黃糖〉焦糖,但在咖啡裡我們要加入嗅覺,這就讓咖啡裡的甜味 黑糖〉黃糖〉白糖,甜的濃鬱程度不同,給我們的感受也不一樣,這在我們做手衝咖啡時能通過調整去控制,就是所謂的「如何萃取更多的甜味」。
如何選擇糖漿?風味糖漿OR單糖糖漿?
我們在選擇增減糖的甜度時,主要有兩種判斷,一是風味型的糖漿,加入後會增添風味的;一種是基底型的糖漿,加入後無特殊風味,僅增加甜味的部分,
例如:香草拿鐵我們就無法做到去糖,因為去除掉糖漿,香草的風味也會隨之消失。
如何選擇砂糖?白砂糖OR黃砂糖?
砂糖的部分,常見的是白糖和黃糖,在甜味上,白糖的甜味比較集中,溶解也比較快,白糖和咖啡的融入會有時會不理想,有些豆子在遇見白糖後會由苦變酸;要麼甜跟苦共存,很凌厲突出的口感。
黃糖的甜味比較自然,溶解的速度相對慢,成份較天然,所含的添加劑比較少,也會有額外的焦糖類香氣以及甘蔗原本的味道,味道層次更豐富。
在風味糖漿的部分,常見的有可可、香草、焦糖和榛果等等,不同種類的意式咖啡,會加入不同的風味糖漿,例如:摩卡會加入可可(巧克力)糖漿。
人工甜味劑的部分,主要有代糖和糖球,代糖主要的功能,除了低熱量以外,糖尿病患者也可選用,因為不是真正的糖,只是帶有甜味的添加劑、
糖球就是俗稱的果糖,透明無色,沒有特殊的風味,僅僅會增加甜度,通常會運用在冰的奶茶、冰的拿鐵等飲料之中。
帶有奶糖般甜感的咖啡讓許多人著迷,但每個人對糖的敏感度各有差異,白糖、糖精、黃糖迥異不同,但如果你非要加糖,那就最好用黃糖!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