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民族文化是蘊含在方方面面的,衣食住行,言行舉止,都透露出我們的文化。而是它通常是在逐漸演變的,有時候,隨著時間發生改變,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程度。就像我們有許多的俗語,看起來就是相互矛盾的,有的說禮輕情意重,可是偏偏有人說禮多人不怪,這完全就是不同的理念。難道這是哪一句說錯了嗎?還真不是說錯了,而是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情況,就像說大丈夫能屈能伸一樣,在和一些人爭執道理的時候,發現自己是錯誤的就要敢於承認,但面對外族的侵略,你再去能屈能伸,那就是漢奸了,所以才有了大丈夫寧死不屈。
很多歷史故事也是如此,就像愚公移山,也是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意義。
首先從積極方面來講,這個故事可以說有著唯物主義以及辯證思想的。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走出去,和外面的世界接觸,讓自己能夠隨時知道外界的發展,這樣一來,自己就不會在思想上落後,讓自己順應時代,適時的利用自己的優勢發展,這就是一種開拓進取的精神,也是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而對於這兩座山,既然擋住了自己的路,就去改變它,搬走它。這可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說幹就幹,絲毫沒覺得兩座山大就困難了,這更是敢想敢做,不是紙上談兵,能很快的將想法落實到實踐上。這兩座山,不僅僅是山,還是他面前的阻礙,他除掉的必然。
而對於別人的嘲笑,他絲毫不在意,自己幹不完,還有子孫後代,一代代的下去,早晚有一天會把它搬走的,這不僅是一種團結進取的精神,更是堅韌不拔的體現,也正是如此,我們偉大的毛主席賦予了這個故事的新的精神面貌,成為了我們國家、我們黨的精神參照。
雖然他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他的行為卻值得商榷,因為我們做這些需要考慮一下具體的情況。首先就是他的子孫是否願意這樣跟著他一起幹呢?這還真就不一定,如果不願意,那麼他就屬於強迫了。而且他的工具也比較落後,為什麼不換一個好一點的工具呢,這樣就高效多了。此外,為什麼要搬山,為什麼不修一條路呢?不是更省力氣更快嘛。還有,為什麼不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