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牌領導下基層必恭候
多年來,領導機關的人下基層檢查指導工作,基層單位為了表現其熱情,總要在領導下榻處掛橫幅表示歡迎,近些年又變成了歡迎牌。在單位大門口要有歡迎牌,在召開會議的會議室要有歡迎牌,在領導要去檢查或看望的相關部門也要放上歡迎牌,更有甚者,在領導住的每間客房中都精心製作一張寫有領導本人姓名的歡迎籤……這樣的以「牌」歡迎,不可謂想得不周到,但浪費也不小。
要知道,基層每次迎接的領導多不相同,因而歡迎牌大多也是一次性使用。一個單位的工作或半年或一年一檢查,還有一些臨時性檢查,且每個部門都要檢查,每個來的領導都如此歡迎一番,這「歡迎」牌就難免要換上N次。類似這樣的浪費還有不少,如一些會議,材料沒幾頁,文件沒幾份,卻非要印製幾頁彩色的本地風情民俗畫頁放裡面,而且本來有個紙質袋就可以裝下的東西,非要搞成布質的甚至仿皮的袋裝,等等。這樣的形式主義浪費,與構建節約型社會、打造節約型政府的要求不相符,既讓人看不習慣,也讓人心疼。(江西宜春市 熊建華)
檢查團多如牛毛浪費如流水
我的朋友溫程是福建省永安市一所學校的中層管理者。放假回到石城縣老家時,溫程一臉疲憊,在家裡整整睡了三天三夜。他的疲憊是因為應付多如牛毛的檢查。他告訴筆者,每年學期結束前夕,就要準備打衝鋒戰迎接各種各樣的檢查。先是迎接學校安全檢查,要準備各種安全巡查記錄、排查記錄及安全教育資料等;爾後是迎接德育評估,內容更為繁瑣,包括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素質教育等,文字、影像、圖片等資料一大堆;德育評估完了,還有學校綜合評估檢查。此外還有學校綜治評估、學校食堂專項檢查、學校周邊環境整治檢查、學校黨建工作檢查……加起來足足有近10種檢查。
筆者發現,很多檢查都是相互重複,比如德育檢查裡包括了安全檢查,學校綜合評估裡包含了綜治評估,這樣不僅造成了檢查人員與學校工作人員精力的大量損耗,也造成了資料的重複與浪費,同時招待費也不是小數。筆者算了一筆帳,每次檢查大概要準備資料5公斤,10次就是50公斤,50公斤的文字資料得消耗管理者與老師多少精力去準備,同時每次招待檢查人員保守估算1000元,10次就是10000元。如此大量重複浪費的檢查,成為學校工作的沉重負擔。(江西石城縣 邱 天)
植樹點年年種樹不見綠蔭
有座不算很大的山頭,是一個單位的「植樹聯繫點」。每年3月12日植樹節的時候,單位都要興師動眾、彩旗飄飄地組織義務植樹活動。現場人來人往,拍照錄像,好不熱鬧。
這座小小的山頭,雖然轟轟烈烈地綠化了十多年,樹苗也栽了不少,可至今山上卻依然光禿禿的不見綠。知情者透露,這是一種植「數」造「臨」「戰略」,單位領導將這個「植樹聯繫點」當作政績,因為這「可觀」的「臨時」造林成績,單位還得了不少「綠化先進單位」獎牌。在匯報造林成績、進行造林驗收的時候,上邊只關注單位栽了多少棵樹、綠化了多少畝荒山,至於浪費在這座山頭上的樹苗錢及其它代價到底有多少,誰也不會去算。
屢栽不活,管栽不管活,這樣形式的「植樹節」真讓人憂心。(山東濟南市 馬洪利)
「調研」秀走馬觀花流於形式
每每瀏覽地方政務新聞,相關領導下基層「調研」的報導可謂比比皆是,內容不外乎開開座談會、聽聽匯報、看看典型、作作指導,末了照相留念。說實話,類似的「調研」多流於形式,大有走馬觀花、「踩點」作秀之嫌,往往收效甚微,浪費了可貴的公共資源。
精心準備,熱情陪同,調用專車,盛情款待……其實,多年來,基層對各類形式的「調研」避之唯恐不及,但迫於無奈,只能疲於應付,弄虛作假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原本調研是為了解社情民意,為今後決策提供參考。但此類事先「打招呼」的調研,常因地方弄虛作假導致民情失真,因鋪張浪費損害群眾利益,敗壞黨風。
實實在在的調研,應不打招呼,不擺場面,不浪費公共資源。(浙江溫州市廖輝軍)
文件袋形式往往大於內容
每逢政府部門召開大型會議,與會者往往會領到一個厚厚的文件袋,裡面除了各種文件外,還有領導的講話稿。會後,許多材料便成了一堆廢紙。
因為有文件和領導講話在手,與會者三下五去二便可將會議內容瀏覽個大概,等到領導傳達文件、發表講話時,一些人便心不在焉,開小會、用手機玩遊戲、提前退會者不乏其人。再加上不少領導講話是「照本宣科」,一些受邀參加會議的領導對開會厭煩之極,找人替會者屢見不鮮。
其實,如果會議文件和領導講話不下發,就會逼迫著與會者認真聽、仔細記,在無形中也可扭轉會風。
此外,有些重要文件完全可以在政府網站上發布,不便公開的,也可在「內網」上傳達。再者,還可以充分利用電視電話等會議形式,傳達上級精神。(河南鄧州市 王中獻)
獎狀獎牌太多太濫堆積如山
當下,隨便走進一個單位(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學校、村委會等),都能看到許多獎狀。我供職的系統,每年僅本職工作方面的先進名額,就佔單位總數的60%以上,加上精神文明、擁軍優屬、文體比賽、綠化、衛生、環保、安全等方面的先進,平均每個單位能捧回四五塊獎狀獎牌。去年秋天舉辦拔河比賽,參賽單位一共13個,竟然設了第一名至第七名和組織獎八個獎項。我所在的一個僅70多人的單位,工作並不突出,近10年來獲得的各種獎狀足有七八十件。獎狀的材質由紙、木、布發展到了銅、水晶、不鏽鋼。由於獎狀獎牌太多,辦公室榮譽牆上掛不下,就隨處亂扔,堆積起來,最後被當廢品處理掉。
個人也是如此。本人參加工作27年,成績一般,竟然也累計獲得工作、知識競賽、運動會、徵文、知識競賽、合理化建議等方面的獎狀共計30多件。去年搬家,我將它們與廢書報一起賣給了廢品收購站。不是不珍惜榮譽,而是這些獎狀根本就沒給人帶來任何榮譽,更沒有什麼「實用」價值。比如一同事曾獲得市工會頒發的「技術革新能手」證書,他以為這個證書分量比較重,一直保存著,沒想到,評職稱時根本不管用。
製作這些獎狀獎牌,要白白浪費多少資源呀。(山西太原市 王一夫)
□讓形式主義者的「形式」不能發揮效用,讓鋪張浪費者的「鋪張」沒有經費來源
下基層調研檢查,卻走馬觀花,似成了一次次「秀」;義務植樹造林,但年年種樹不見綠,如一場場演出……讀者來信反映的這些鋪張浪費現象,其實恰恰是形式主義的具體表現。去年上半年,本版曾專門對形式主義進行過集中暴曬。然而在這次的鋪張浪費話題中,有關形式主義的來信依然不減。
甘肅會寧讀者閻晉平來信還把所見所聞編成打油詩:君不聞,山巖染綠漆,冒充林茂草盛;修築遮羞牆,一覽齊整壯觀;租借多頭畜,體現規模養殖;修建山寨白宮,體驗豪華辦公;實施形象工程,路邊吸引眼球;盛邀明星登臺,一次砸金額巨……現實生活中,形式主義隨處可見。
那麼,究竟什麼人愛搞形式主義?形式主義與鋪張浪費有著什麼樣的聯繫?
詞典中對形式主義有這樣解釋:片面地注重形式而不管實際的作風。簡言之就是「做樣子給人看的」。樣子做給誰看?當然不是孤芳自賞,無非是做給「上面」看,顯示自己的「政績」;做給「外面」看,顯示自己的「能力」;做給「下面」看,顯示自己的「為民」。
依此分析,一般而言,老百姓是不願搞形式主義的,那樣他們充不了面子只會餓了肚子。一些公職人員、領導幹部頭腦中「形象」「面子」意識根深蒂固,搞形式主義不遺餘力,不惜揮霍公共資源,為自己的政績「增光添彩」。一些地方政府或企事業單位為體現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則慣用「奢華」標籤,於是豪華辦公樓、地標性建築拔地而起。
當然,形式主義不僅僅是簡單地做做樣子,往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造成的浪費包括社會公共資源、行政人力資源等也是驚人的,令人痛惜的。據報導,去年全國共清理、規範慶典研討會論壇項目6763個,總撤銷率為37.7%,僅此一項就節約經費開支12.2億元。而這只是形式主義造成浪費的「冰山一角」。
諸如「文山會海」、評比達標、慶典過濫等諸多形式主義鋪張浪費現象,更是耗費了大量人力財力,助長了不良風氣,損害了黨和政府形象,人民群眾深惡痛絕。長此以往,必將嚴重影響我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阻礙現代化的進程,延誤中華民族的發展。
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第四次廉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就強調:堅決遏制奢侈浪費和形式主義,奢侈浪費和形式主義不僅浪費錢財,更重要的是消蝕奮鬥精神,敗壞社會風氣,同樣是一種腐敗行為,同樣能導致人亡政息。為此,中央多次對此項工作作出部署,然而形式主義鋪張浪費並非簡單的行政禁令就可解決。
在實踐中,形式主義造成的鋪張浪費,實際上又找不到來承擔責任的對象。因為浪費的是公家資源、公共資源,搞形式主義者只關注「形象出去了、驗收合格了、氣氛上來了」,至於「是否符合實際,浪費有多少」,恐怕沒有一個人、一家單位會認真去計算。相反,有些搞形式主義者還能因此得到好處。
正如有專家所言,形式主義泛濫成災,有個人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有體制機制上的問題也有制度安排上的問題。但有一條,所有行政行為都需要考核結果,形式主義的產生就在於考核結果並沒有以實際效果為標準。
因此,讓形式主義者的「形式」不能發揮效用,讓鋪張浪費者的「鋪張」沒有經費來源,從諸如行政考核、財務監督等體制機制方面採取措施,讓搞形式主義鋪張浪費者有所承擔、有所忌憚。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遏制形式主義,並由此制止形式主義造成的鋪張浪費。(倪光輝)
【曝光】
雲岑高速公路廣東羅定段建設——毀農田 斷水源
在我家鄉廣東省羅定市榃濱鎮金灘村委銀竹根,雲(廣東雲浮)岑(廣西岑溪)高速公路正在建設當中。
在建設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令人氣憤的事情:有的路段防洪設施還未完成就急著開工,黃泥隨著雨水流入耕田(見圖一),致使耕田受損,嚴重的無法耕種,輕的也會減產;有的路段致使村民飲水管被壓在公路之下,堵塞時無法疏通,給群眾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有的路段截斷了溪流,溪水與雨水無法流出,日久積水成塘而將飲用水源浸沒(見圖二),村民們只能被迫使用渾濁溪水。本來很有意義的基建,卻成為了村民的「飢建」。不知村民何日能喝上潔淨的放心水?
對於在建設過程中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好像沒有什麼懲罰性措施,才讓有些人有恃無恐地損害群眾利益。(廣東羅定市 張發儒)
【公民論壇】
醫者行為規範要靠深化體制改革保證
7月18日,衛生部發布了《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行為規範》,從此,全國860萬醫療機構從業人員有了行為規範。按照規範,醫療人員對行為規範的執行情況將與年終考核、評級和工資等掛鈎。
在醫患矛盾日益惡化的今天,醫療行業太需要一個系統、全面的行為規範了。從某種程度上說,規範的出臺,彌補了這一缺失。但必須指出的是,不能指望一紙規範就能改善醫患關係、改變看病貴等問題。根本上,我們還需要經歷漫長的革新,需要有更多配套的法規和制度跟上。醫患關係為何持續緊張?醫護人員責任感弱甚至存在醫德醫風滑坡只不過是表象,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源於醫院越來越偏離公益性質、患者對醫院期望偏高、醫療領域的監督機制不夠完善等。
若不從根源上對症下藥,《規範》只會淪為一紙空文。具體而言,就是要通過進一步深化醫療體制改革,還原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擴大醫保的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降低民眾的自費比例,增強醫護人員的責任感和職業自豪感。
在這方面,我們還可以汲取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先進經驗和做法。比如香港,在醫療領域,政府撥款,全球採購,醫院與藥品、設備、招標等完全絕緣,醫生收入多少與開藥無關,更重要的是,對醫護人員違法採取零容忍。若能逐步做到這些,醫者行為才能得到規範,醫患關係也才能得到真正改善。(廣東廣州 禹海君)
「不差錢」的建設差有效監管
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新院區建設佔地500畝,單體建築面積達33萬平方米的建築,投資23億元,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在建醫院。但日前傳出消息,該工程中出現了偷工減料行為,在招標書中明確註明工程建設所需的厚度應為6毫米的抗倍特成品掛牆板,卻變成了5毫米,而這些都是在院方默許下進行的。(7月18日《現代金報》)
1毫米,如果出現在一般物體的長度上,最多只能算是不起眼的誤差,但若出現在某些「薄板材料」的厚度上,則往往意味著根本就是不同的規格,不僅其作用相差甚遠,價格上也會懸殊很大。這種板材的主要功能,是不易變形而且能使牆體達到抗震抗壓效果。根據技術人員的解釋,別看只是1毫米之差,不僅造價上相差300多萬元,而且不達標抗震抗壓就容易變形,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種偷工減料行為卻得到在建醫院院長的默許。
醫院是名符其實的民生工程,安全問題更來不得半點馬虎,偷工減料問題一旦成為既成事實,幾乎沒有有效的補救措施。在工程竣工之後再查處偷工減料問題,即使對某些貪腐人員施以重罰,已造成的後果也無法挽回,所以還是要防患於未然。對民生在建工程從嚴監管,要比竣工後嚴厲查處更具實際意義。(安徽淮南 朱永華)
【建議】
多設置救生設備
從去年至今年,山東媒體報導了4位軍人為救落水者而犧牲。他們都因不習水性、體力不支而沉入水中。這4位軍人已有三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在許多城市風景區的河道,河兩岸都是直立的石壁,落水者、救人者如沒有群眾幫助,誰也爬不上岸,常會筋疲力盡沉入水底。英雄身後接踵而至的哀榮,也難以彌補慘痛的代價!5月,軍人沈星犧牲了,山東青州市政府採納群眾建議在河邊配備了救生圈、皮艇、竹器,山東其他城市也設置了救生設備。這種做法立竿見影:6月4日,濟南小清河的橋上有位八旬老人不慎落水,一六旬老漢帶上河邊配備的兩個救生圈下水救人,在群眾的幫助下,救人成功。
建議各地政府部門在城市、景區、農村的河岸、橋下和危險水域設置救生圈、竹器之類的救生設備,「防患於未然」。(山東微山縣 楊建東)
【人民網網友留言】
強國論壇網友
鄭華淦:近年來,不少地方相繼實施了黨風、廉政目標和行政管理責任制,還有更多的諸如普法、維穩、服務承諾責任制等等。然而,一些地方的責任制卻流於形式,有的辦公室滿牆都是責任制,裝潢考究,有的一個鄉鎮級和科級單位,每年製作、列印、裝潢這樣的責任制,應付上級的檢查、考核,竟然要花上幾千元甚至上萬元。
楊再昌:形式主義讓基層幹部和群眾苦不堪言。為應付上級檢查,鄉縣幹部忙得不亦樂乎,當政治任務完成。有的檢查,根本為基層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反倒增加負擔。
從接到上級檢查通知開始,受檢查者從領導到職工都得忙,忙匯報材料,忙會場布置,忙檢查點的安排,忙住宿,忙迎來送往,忙夥食安排,忙陪酒等等。遇幹部考察或大型檢查,從縣鄉領導到基層職工,從公安到城管,從衛生部門到新聞部門,從社區群眾到農戶,從環衛工人到食品小攤點業主等都得為之「服務」。
明日愁:會多浪費大,開會的成本不只是會議成本,還有開會時的人工成本!
楊再昌:形式主義,嚴重脫離實際,害民害眾。比如每年植樹節,有的地方組織幹部職工統一植樹,流於形式,車來車往,來去匆匆,隨便應付一下了事。仔細一算,各單位當天用的車油和吃飯及買勞動工具等開支,遠遠超過就地僱民工植樹所需費用。又比如,在縣城舉辦某「節」大型演出活動,官員們動員縣城個體戶愈多愈好去廣場賣盒飯,觀看群眾大部分為周邊農戶,他們嫌貴,買的人不多。很多個體戶準備的大量盒飯賣不出去,自家都吃好些天,還倒掉很多。還比如一些大型項目開工典禮,為了迎接高官講話,不惜把農戶的良田好土臨時徵用作會場及停車場。主席臺上還要鋪紅地毯,還要組織敲鑼打鼓獻紅花歡迎。為了體現隆重熱烈,舉辦方還花錢請農戶丟下農活作群眾代表參與。上百人冒雨或在酷暑中聽各方領導講話,參會者雖鼓掌,心裡卻叫苦不迭。
人民微博網友
錢飛君:某些領導為了趕工期,為了面子工程,在不當的季節種下了上千棵不該種下的行道樹,大家明明知道那是浪費,但也不得不去執行,後期又無人維護,最終在短短幾月內上千棵行道樹死得僅剩幾棵。這樣的大量浪費,那些樹折騰不起,我們老百姓更傷不起。
平靜水:許多地方全國人大代表到北京開會,會後地方在機場搞隆重的歡迎儀式,給每個代表獻上大大的一束花,這花在我們這裡最少也要100元,這種形式有什麼用?人大代表如果真是為人民說話就不會在乎這束花,更應該反對這種獻花形式,因為這是花了納稅人的錢,應該心痛才對。
zgynt:層層空對空的會議、層層空對空的發文,這不僅浪費很多資源,更加大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不信任。
湖南女子學院張聞驥:我有個朋友是某中級法院的法官,有次我去了他們單位,到了人民陪審員辦公室,看到辦公室的一個角落整整齊齊堆著幾摞報紙。據辦公室某陪審員說,他們辦公室訂了二十份某報,卻鮮有人看,都是從收發室取過來,然後直接就堆到牆角,當廢品賤賣。如此訂報,浪費大,毫無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