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鬼節前後, 美國著名藝術評論大佬大衛•海基(David Hickey)到本地來作題為「特性藝術的死亡」(Death of Identity Art)的講演。會後很多人說他老糊塗了, 該退休了。我不以為然。是的,這老頭講演時口水嗒嗒,看似前言不搭後語。他那可是拙中藏刃。他嘲諷當今藝術為「蒼白的殭屍形式主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殭屍形式主義」(Zombie Formalism)已成為當今美國藝術批評家們的口頭禪。
中文字典將英文Zombie翻譯為「殭屍」。我認為還不大確切。殭屍意味著人死了,僵了,不動了。而英文Zombie的含義則為人死了,沒有了思維,但還能行走,還能嚇唬人。在恐怖大片裡我們都見過。
那什麼是「殭屍形式主義」(Zombie Formalism)呢?我們還要從2014年4月藝術家兼批評家瓦特•羅賓盛(Water Robinson)在美國藝術空間雜誌(Artspace)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倒賣和殭屍形式主義的興起」(Flipping and the Rise of Zombie Formalism)的文章說起。
羅賓盛針對當前藝術界倒賣商的興風作浪,如藝術品倒賣新秀史迪凡•辛可威茲(Stefan Simchowitz),以及藝術家們在金錢面前的束手無策,提出了「藝術在表達什麼?」的責疑。藝術家和藝術品在金光燦爛的商業機器反襯下顯得多麼黯淡失色。他傷感道: 藝術要與妥協、出賣、作假和膚淺相對立的想法,如今已成為一種「浪漫的謊言」(romantic piffle)。
羅賓盛清楚地看到當今藝術正形成一種新的風格。一種為了迎合收藏家需求而形成的直接了當,簡單,實用的形式主義風格。他認為這種形式主義是80年代被埋葬掉的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形式主義美學思想的陰屍俯魂。「殭屍形式主義」 (Zombie Formalism)一詞因此脫穎而出。
但真正讓「殭屍形式主義」在藝術批評界家喻戶曉的,還是美國紐約雜誌(New York Ma***ine)的資深藝術批評家傑瑞•邵茲(Jerry Saltz)。在6月份的期刊上,邵茲發表了題為「殭屍俯牆:為什麼眾多的新抽象藝術看上去一模一樣?(Zombie on the Walls:Why Does So Much New Abstraction Look the Same?)的文章。為「殭屍形式主義」做了註解、定義。
筆者總結如下。
在過去的150年裡,藝術運動的發展有其明顯的軌跡。一般都是由個別或一群優秀藝術家發起,感召追隨者,形成一種流派或風格。隨後流派演變、分化,最終被下一代新秀取代,如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和50年代後的抽象表現主義等。但每次藝術運動都起源於其創新,先鋒精神和批判。
然而,當今的藝術發展遠遠偏離了該歷史軌跡,異化成了一種新現象。新一代藝術家們都熱衷於重複同一種風格,一種平淡的、稀釋過的假先鋒風格。這種風格很適合那些不是很懂藝術的觀眾和收藏家們的口味。而這些收藏家們更對他們富有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們的財富感興趣,希望品嘗或炫耀同樣的品味。既顯其深奧,又不擔涉俗的風險。當然,藝術經營、投機商們也投其所好,來迎合這群興起的富有雅士階級,那百分之一人群。
這種「新風格」有各種叫法:平和抽象主義(Modest Abstraction),後摩登主義(Neo-Modernism, 筆者想區分於「後現代主義」的概念),美術碩士抽象派(MFAAbstraction),廢物抽象派(Crapstraction), 其後根據性別分裂為雛雞抽象派(Chickstraction)和公雞抽象派(Dickstraction)。邵茲戲稱為布景抽象派(Dropcloth abstraction)。然而最終被藝術界美其名曰為「殭屍形式主義」。
「殭屍形式主義」作品一般以繪畫為主。畫面完整,看上去有思想、「新潮」或「危險」,但又不真正激怒人們對「新潮」或「危險」的各自認同。缺乏個性,但又具有公眾接受的權威藝術風格的視覺信息:如絕對主義,大色域繪畫, 極簡主義,後極簡主義,義大利普瓦拉藝術(Italian Arte Povera),日本物派藝術,流程藝術,行為繪畫,等。也有對新表現主義畫家的模仿,如波爾克(Polke),裡希特(Richter),沃霍(Warhol),伍爾(Wool),普林斯(Prince),基彭伯格(Kippenberger),阿爾伯特•厄倫(Albert Oehlen),韋德•蓋頓(Wade Guyton),魯道夫•斯汀格爾(RudolfStingel),謝爾蓋•延森(Sergej Jensen) 和麥可•克萊伯(Michael Krebber)等等。「殭屍」藝術家就象是一群工蜂,不斷地重複製造著輝煌的過去。
正如邵茲所說,「殭屍形式主義」作品很適合於室內裝潢,特別針對於那些現代式公寓和別墅。儘管它們不表達任何內容,但讓它們的收藏者有一種儒雅和時尚的感覺。它們喜歡用不同層次的淡白色調, 機械模仿數碼媒體的圖面效果,或故作手工製做的破舊感。而且還自以為是地註解其藝術內涵:如有關環保、生存啦,反思過去啦,有關抽象的過程啦,有關自然啦等等。它們的表現語言的統一特徵是簡單、籠統、抽象,如用塗抹,潑色,噴灑,點滴,吐墨等。單色調絲網印或模版印是其最愛。邊到邊的硬邊幾何或有機動態的系統組合構圖是其熱門時尚。同時加上不規則格子,方塊,波紋圖案,胚珠圓圓圈和條條槓槓。再來些綜合材料拼貼蒙太奇更是景上添花。有時畫框本身也要露出來大顯身手。總之材料和表現手段是此類作品的主導。沒有藝術的智慧和啟迪,就象高檔商場裡的背景音樂,溫溫吞吞,不痛不癢。
「殭屍形式主義」作品一般為豎的構圖形式。主要是為了方便移動終端的發布與觀賞。事實上從Iphone,Ipad 或電腦上看這些作品與看原作沒多大區別。它們在材料上,構圖上,手法上沒有多大獨特之處。沒有新奇的圖像特徵與驚喜。一見百了,就象網上開店裡的商品。藝術品已成了當下時髦的比特幣(bitcoin)。
邵茲為「殭屍形式主義」繪畫歸納出5種類型:
「中性米黃色」(a neutral beige color)
「微微均勻的機理」(slight even texture)
「銀色調」(silver pa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