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蒸汽機是18世紀瓦特的發明。如今,義烏兩位農民投入20多萬元,花了1年多工夫,費盡心機,終於合力造出了一臺蒸汽發電機。
外表跟老式火車頭挺相似
日前,記者看到了這臺外型有些土頭土腦、外表跟老式火車頭相似的蒸汽發電機。製造者陳國良、駱桂文,一前一後守著碩大的機器,一邊露出憨厚的笑容,一邊解說蒸汽機的功能。
「這傢伙發電可靠嗎?」記者拍著蒸汽發電機的「身子」說。兩人馬上演示。駱桂文加煤燒鍋爐,陳國良按動機器,很快,機器開始像個進入桑拿房的人一樣,滿頭大汗卻又舒暢靈活地轉動起來,相連著的電機開始不斷往外輸電,房間裡的自動織襪機隨即轉動起來。
柴油發電機開銷大得心疼
前幾年,義烏下駱宅鎮陳國良和小舅子駱桂文都辦起了襪廠,但是經常碰上停電,廠裡開不了工、完不成訂單,生意跑了不少。駱桂文無奈,掏了2萬元買了臺舊柴油發電機。柴油發電機發電只一個禮拜,駱桂文一算開銷帳目,心痛得要命:每天至少要用一桶柴油,一桶柴油700多元錢,發出來的電每度要花1.20元,不合算!
自小懂些機械的陳國良不甘心每天掏這麼多錢「養電」,他琢磨出一個道理:國家發電可用火力,我們個人也能用火力、蒸汽發電吧?他把想法跟小舅子一說,駱桂文馬上拍腿稱好。
碰上發電機難題邊學邊做
說幹就幹。陳國良、駱桂文買來各種材料試驗上了,這一試就是一年多。
文化水平低,沒學過系統的工程計算方式,畫不出圖紙,陳國良、駱桂文就用起了土辦法,靠腦子想!想一步,走一步。技術不行,就看書學;碰到問題,再找懂機械設計的師傅請教。7個多月後,他們終於造起了蒸汽機。
還沒高興多久,真正的困難碰到了:發電機沒有!兩人趕緊翻書,查過的書疊得一堆堆像小山高,他們還是撓頭大急,於是,又請教原來相熟的中科院專家。專家仔細檢查後,搖搖頭說:「你這個東西太小了,我們研究的都是好幾百萬千瓦、好幾萬千瓦的,你這麼高極速的發電機,沒辦法解決。」
陳國良和駱桂文的心情沮喪到了極點,低轉速而且高功率的電機到哪裡去想辦法呢?這一愁愁了5個月。
一個搞車床維修的朋友趕到陳家,對著蒸汽機研究了兩個小時後,拍拍陳國良的肩膀說:「這個事情我給你試試解決。」過了一個禮拜後,這個朋友興奮地衝到陳家。32極的電極誕生了,問題迎刃而解。
比柴油發電每度省0.85元
用半噸的鍋爐燒起水來,產生氣壓,輸送到蒸汽動力機,再經過減速器,傳送到發電機組,就可發電了。每小時能發35個千瓦,365天連續工作,現在陳國良、駱桂文家用電綽綽有餘。
「用現在自己發明的蒸汽發電機,發一度電只要花0.35元。這樣,我的產品推銷出去,能比人家便宜,有競爭力,且不會拖延訂單。」陳國良對記者說。
陳國良還打算進一步改良發電機,把排放掉的蒸汽再利用起來。「如果找到大的場地,我們會把排放掉的蒸汽重新燒熱水再打到鍋爐上,這樣可省下三分之一的能源消耗。」駱桂文說。受益了,陳國良還打算讓別人同樣享受蒸汽發電機的好處。「如果有人願意,我也肯給人家做這套機器。」臨別時,陳國良爽朗地笑著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