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早制定的「攝氏度」
1724年,以華倫海特名字命名的「華氏溫標」正式確立。時至今日,美國人仍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華氏溫標。但是,目前全世界應用最廣泛的卻是攝氏溫標。在我國,常用的溫度也是攝氏度(℃),這「攝氏」又是誰呢?
他就是瑞典天文學家攝爾修斯(Anders Celsius,1701-1744)。對,你沒有看錯,是天文學家。
一個天文學家怎麼跟溫度聯繫上了呢?事情就是這樣的不可思議,攝氏溫標的確是攝爾修斯確立的,他一生主要在烏普薩拉大學從事天文學研究,但是人們卻只記住了他在溫度計量上設定的標準。
1742年,攝爾修斯在《對溫度計上兩個固定點的觀察》這篇論文中,描述了他的溫標系統,利用物質的熱脹冷縮的特性,將水銀作為測溫質——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將純水結冰的溫度定為100度,將水沸騰的溫度定為零度,其間分為100等分,每一等分即為1攝氏度,記作1℃。攝爾修斯創造的刻度辦法,比華倫海特的要簡便得多,所以更受人們的歡迎。
2
把冰點與沸點的度數顛倒過來
但是,大家看出這個方案的問題了嗎?就是溫度越來越高,數值卻越來越小,這與人們慣常的「高大上」思維不一致,總得來個腦筋急轉彎,很彆扭。據說這樣規定是為了避免低溫為負數,可見當時的人們真的是很難接受負數啊。
怎樣進行改進,才能使攝氏度的讀數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呢?
1745年,就在攝爾修斯去世後的第二年,他的同事,瑞典著名的植物學家林奈(瑞典文原名:Carl von Linné,1707—1778),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把冰點與沸點的度數顛倒過來,這樣,冰點的度數低,而沸點的度數高,讀起來就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了,這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攝氏溫標。
但說到底,攝氏溫度最早還是攝爾修斯制定的,所以,為了紀念攝爾修斯的巨大貢獻,1954年,第十屆國際度量衡大會特別將此溫標命名為「攝氏溫標」,攝氏溫標的單位記做℃。
顯而易見的是,從絕對數值上衡量,1℉≠1℃,因為攝氏溫標的100份在華氏溫標下是180份,它們之間的轉換關係為℉=9/5℃+32,也就是說,如果你的體溫是37℃,那麼用華氏溫標表示就是98.6℉。
無論是華氏溫標,還是攝氏溫標,都得依賴溫度計,或者說依賴於測溫物質,比如水銀。那麼,能不能找到一種不依賴於溫度計的溫標體系呢?
發布於 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