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故居」遺址
歷史上的「陽明故居」到底是啥模樣?近日,筆者通過走訪紹興文理學院教授、紹興市王陽明研究院秘書長張炎興,原紹興市政協文史委主任、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何信恩等學者和專家,請聽他們來「還原」一下「陽明故居」。
「陽明故居」的前世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陽明家一直是紹興的望族,其祖上在紹興住了千餘年。王陽明雖出生在餘姚,但王陽明在10歲時,其父王華『常思山陰山水佳麗,又為先世故居,復自姚徙越城之光相坊居之。』這是《王陽陽全集》中最早記載其在紹興居住處的描述。」張炎興教授介紹說。
張教授說,姚江王氏徙居越城以後的宅第建築舊址共有三處:第一處是光相橋東側上大路河北側的一所建築(現下大路越王橋旁「永和家園」一片),為王氏在越城的最早建築,後改為「王文成祠」;第二處是西光相坊的3所「大臺門」(現下大路中國黃酒博物館一帶),並排而立,形成群落,為海日公(王華)為三房子(即守仁、守儉、守文)系分居而建造;第三處就是上大路河南面王衙弄的伯府第建築群。
「而現在僅存的一間半王衙弄遺址——陽明故居,即為王陽明正德十六年(1521)十二月,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後,朝廷封誥其為」新建伯「並賜建伯府第,也就是說此伯府是在其父王華狀元府的宅基上擴建而成的。遺憾的是伯府第曾因幾次災禍,其中1927年伯府大廳失火,1949年又一次失火,2011年再次失火,使整個大廳及東首數幢房屋燒毀,可謂是毀於一旦。」張炎興教授不無惋惜地說。
「伯府第」到底有多大?
紹興坊間有云:呂府十三廳,不如伯府一個廳。這裡說的不是指「呂府」與「伯府」規模,而是指建築用材檔次。原紹興市政協文史委主任、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何信恩研究認為,伯府大廳,均用楠木構築,器宇軒昂,可容納百餘人,其造價相當於呂府的13個廳的價值。
那王陽明的故居究竟有多大?根據史料佐證,當時伯府房子很多,有50間。但伯府僅佔地16畝,伯府的建築面積只有呂府的三分之一。
「伯府的房子不是像呂府那麼大,而是有許多小房子,為什麼?因為王陽明的學生、門人眾多,這是為眾多學生和門人求學住宿考慮的,這是其一;其二,府第建得普通平常,這是王陽明的與眾不同之處,顯得平易近人。同時接納的學子,也不追求『高大上』,只要是追隨『心學』者都接受。」張炎興教授說。
「王陽明父子都詔封伯爵,是『門人四方,桃李門牆』的傑出鄉賢。但家風淳厚,勤儉持家,因此建築府第,力求儉樸,不設臺門,而設門牆,且門牆和門前牌坊均不高設,免使受業其門者有師道高尊,不可攀緣之感也。」何信恩說。
在陽明伯府遺址前有一方清池名叫「王衙池」,但舊時曰「碧霞池」,此名也是王陽明給取的。張教授認為,「碧霞池」很有可能會更長。「伯府第」應該以觀象臺為中軸線,東西對稱,也就是說「碧霞池」會朝西延伸,其長度在現存基礎上延長一倍,即70~80米之間。因王陽明曾在「碧霞池」的天泉橋上,為弟子王畿、錢德洪解答疑惑(留下著名的「天泉證道」),以現在長36米、寬25米池上架橋,會顯得侷促。
故居真跡尤為珍貴
「王陽明年輕時,在宛委山結廬『洞天』、了悟心性的『陽明洞天』沒了;在紹講學的『稽山書院』『陽明書院』沒了;西光相坊的三所『大臺門』沒了;『王文成祠』也沒了……好在王陽明故居遺址旁還有一個三柱石砌門檻,這是伯府第的原物。石質青青,古樸如玉,至今保存完好。」張炎興教授遺憾中帶著欣慰。
筆者去年上半年曾探訪過陽明故居,在一間古色古香的民居門上,看到一塊上書「紹興市文物保護點 王陽明故居遺址1999年紹興市文物局」字樣的牌子。如今,門上的木牌不見了,只見門前立著「紹興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
王陽明當年的觀象臺尚存,這是王陽明生前所築用來佔卜星象、認證天體的長方形高臺。高臺南北寬10多米,東西長20米,形同假山,人稱「王假山」,據說是「碧霞池」之土壘起來的,目前叫「月明園」。
西小河靠近伯府之地,河道最寬處是伯府船隻停靠之地,故稱「伯府大埠頭」。如今,古樸的埠頭,修葺一新,清水綠樹,吸引遊客駐足攝影。
「伯府第石門框、碧霞池、觀象臺、大埠頭和船舫弄、假山弄、王衙弄及飲酒亭等,構成了王陽明故居的歷史遺蹟,最為珍貴和重要,也是研究王陽明最好的實物,我們將好好地加以保護。」故居所在地的北海街道和越城區旅遊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