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美國猶太裔女孩跟母親說中國網絡用語「這太Low(低級)了」時,自然會收到母親一頭霧水的反應。想起這件事,來自加利福尼亞的星悅表示,這是因為太習慣中式英語,她一臉正經地補充道:「我是假美國人,世界上最假的美國人。」
由於高中時對中國文化產生了興趣,2012年,星悅來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念本科。地道的中文不說,參加社團、刷微博、逛淘寶、追國產劇、粉中國偶像,除了金髮碧眼的外貌,星悅日常生活裡完全就是個中國女大學生模樣。
而現如今,畢業後的她更是決定長期留在中國——作為「歪果仁研究協會」(以下簡稱「歪研會」)的副會長。
「歪研會」是2016年末推出的系列短視頻品牌,有一個中西混合的主創團隊,都是90後,星悅在其中主要負責主持和編劇。
「歪研會」把鏡頭對準了在中國的外國人,內容有接地氣的搞笑街頭採訪,比如外國人沉迷淘寶剁手、搶微信紅包、玩鬥地主;也有外國人送外賣、趕春運等深度體驗紀實。短短一年多,他們已積攢了600多萬粉絲,全網點擊量過億,如今每條視頻更新都有過百萬的關注。
從1989年加拿大人大山登上央視舞臺開始,中國人民的娛樂生活中似乎就不缺外國熟面孔。只不過場景發生了變化,從電視到移動網際網路,正如「歪研會」的崛起一樣,近兩年來,不少通過拍視頻、做直播活躍在中文網際網路裡的外國人迅速走紅。
這一次,我們讓星悅做主持人,飛到上海和武漢跟那裡的「外國網紅」們聊了聊。
即便在中國人眼裡,做上海丈母娘的女婿都是「高危職業」,來自德國的小胖子阿福卻敢於娶個上海媳婦,調侃丈母娘,還把這些經歷拍成了搞笑視頻。
戴假髮、圍一條彩色絲巾,惟妙惟肖地模仿上海老阿姨講一口上海話,分享有趣的中德文化差異,閒話家長裡短……阿福誇張、幽默又接地氣的表演風格,讓他在網絡上迅速地脫穎而出,有人甚至管阿福叫「男版papi醬」。
但阿福並不是很想被稱為「網紅」,他更傾向於「內容創業者」這個定位。對他來說,外國人的身份不能持續地帶給觀眾新鮮感,要源源不斷地提供優質內容,是非常辛苦而嚴肅的事情。
來中國讀書之前,阿福曾在德國的銀行工作過3年,日子過得中規中矩,後毅然辭職來到上海學中文,遇到了現在的妻子福太。阿福做視頻的想法,就源於朋友和妻子的鼓勵。
在有正式團隊之前,福太就是編劇、導演兼攝影,阿福則負責演員和後期,兩人不會追求設備有多專業,即使這次拍攝有星悅參與,也是手機直接開錄。他們認為,對網絡視頻來說,還是創意更加重要。
當星悅問起阿福在生活中是什麼樣的人時,他率直地說,自己就是一個特別無聊的德國人,性格活潑幽默的福太才是團隊大腦,視頻的策劃和自己演技的調教都來自於福太。不過福太沒打算過自己成為主角,畢竟,一個上海人說上海話哪有一個外國人說上海話有趣呢?
如何把這種有趣給貫徹下去,持續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成了阿福這些外國人視頻博主需要面對的創作焦慮。
在武漢,我們和星悅見到了來自白俄羅斯的「直播網紅」Monica。與其說是住所,Monica的家更像一個工作間,一進門就可以看到客廳中央擺著一整套直播設備,有專業的燈和話筒,還有一個能發出多種音效的小型電子調音臺。
Monica當初因外貿工作來到中國,因為外形出眾,喜歡唱歌,經常會被邀請參加一些商業活動。當她發現中國人愛玩手機直播軟體時,很快就被吸引了。
在直播平臺上,不但能面向成千上萬人表演,收到禮物打賞,還可以培養不少忠實粉絲。這讓身在異鄉的Monica樂在其中。有趣的是,通過開直播,Monica的中文進步很快,因為她必須要學會讀懂直播時的漢字評論,還要學會怎樣用接地氣的語言和粉絲們互動。
Monica有時也會去中國主播的直播間觀摩,學習他們的招呼方式,學習中國的網絡用語,為了豐富表演內容,她甚至還自學了電子琴和鋼管舞。
儘管已經是所屬平臺上粉絲最多的外國主播,但Monica明白自己和中國本土主播還差得遠,她說,中國的直播網紅才是真正的網紅。
那些動輒百萬的觀看量,直播間內橫飛的上萬元禮物,很難出現在外國主播的直播間裡。粉絲對外國人可能有一時的好奇,卻很難產生親切感。直播需要的聊天能力對外國主播來說是個挑戰,而堅持才藝直播的Monica不想靠一些所謂的套路去換流量。
為了唱歌夢想,Monica曾報名參加過「俄羅斯好聲音」,結果卻落選了。這讓她有些失望。她覺得評委似乎並不在意演唱水平,而是根據選手的看點選擇了一個老年人和有悲傷故事的人。那之後,她回到中國,繼續在直播間裡唱歌。
武漢姑娘Aroma是Monica的第一批粉絲,現在她們成為了線下好友。Aroma覺得Monica的特別之處在於,她是喜歡唱歌才開直播,而不是為了要禮物。Monica也告訴星悅,她的粉絲是喜歡音樂的人,並不在乎她是不是外國人。
告別了Monica,我們和星悅回到了位於北京中關村的「歪研會」,這裡是她的大本營。
大四時,星悅在校園裡碰到一個舉著話筒、到處採訪外國人的以色列學弟,並接受了一段關於「中式英語」的街頭訪問。沒想到,這一期節目的點擊量達到了「歪研會」至今沒能打破的高峰,而星悅出場的瞬間,B站視頻被彈幕佔滿,原畫面已經難以辨認。
這個以色列學弟就是「歪研會」的創始人之一,現在的「形象代言人」會長高佑思,他和北大同學方曄頓、劉小祺、張希曼一起創建了歪果仁研究協會。
從零開始的「歪研會」,並不是一帆風順。
在早期發布了30多個視頻的時候,「歪研會」總共也才只有100多條彈幕。為了更了解觀眾的需求,主創團隊把這些彈幕看了50多遍,分析每一個觀眾的留言,再進行之後的創作。就這樣一步一步,歷經多次內容改版,「歪研會」的視頻終於戳中了粉絲的內心。
此前,其實有不少外國人已經開始做在中國的各種體驗視頻,但高佑思表示,「歪研會」除了娛樂,想讓更多在中國的外國人擁有發聲平臺。他們想做更深度的視頻,來體現新一代在華外國人對中國的觀察,反過來,他們也非常願意向海外傳播中國故事——「歪研會」的英文視頻在海外平臺也收割了不少外國粉絲。
成長於以創新和創業聞名的以色列,高佑思卻自認為是一個中國創業者,「在這裡,外國人能獲得前所未有的機會。」他沒有什麼長遠規劃,認為最重要的只是當下,因為在網際網路的時代,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變化都會來得突然而劇烈。但他堅信「歪研會」能做點什麼,在這個中國的「最好的時代」。
製作團隊簡介
廠長語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