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硒:生命健康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硒是一種化學元素,化學符號是Se。它屬於一種半金屬元素,被瑞士科學家貝齊裡烏斯於1817年從硫酸礦鉛室泥中發現。他根據希臘神話中「月神」Selene一詞命名這種新元素為selenium,中文將其譯為「硒」。
據悉,硒的發展也是經歷了漫長歲月的「洗禮」。1560年,一位傳教士記述了哥倫比亞某地的穀物毒性很大,人畜吃了這種穀物都會掉毛髮。1856年,一位軍醫在美國西部內布拉斯加州看到,用當地牧草餵養的馬,會發生蹄、毛脫落。約40年後,在美國懷俄明州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這些都是歷史上的硒中毒事例的記述,這些記述使人誤認為硒對人體而言只是種有毒元素。當時還沒有發現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更不知道缺硒給人類造成的危害遠比硒中毒更為嚴重。直至1957年5月17日,人類才開始認識到硒是人體生命活動息息相關的健康元素。而這改變人類對硒的看法,歸功於德國肝病研究的科學家施瓦茨。在其研究中,他繼而發現含硫胺基酸和維生素E都對肝臟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同時他也發現用酵母飼料餵養大鼠一個月一部分大鼠發生了肝壞死,而有的大鼠又沒有。經他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用啤酒廠生產出的酵母飼餵的大鼠,竟沒一隻出現肝壞死,而使用造紙廠生產出的酵母飼餵的大鼠卻出現了肝壞死。反覆試驗亦如此,他堅信啤酒廠生產出的酵母中一定存在著一種活性很強的可以防止肝壞死的因子。經他十多年的潛心研究,終於在啤酒酵母的鉻蛋白乙醇萃出物中分離出一種很像大蒜氣味的物質,而這物質正被證實就是硒化合物,這便是人類首次發現硒具有強大的保護肝臟的功效。
而在二十世紀,再次證明了硒在醫學界存在著重要地位。克山病(地方性心肌病),1935年在黑龍江克山縣被發現,1966年此病在東北地區更是肆意流行,死亡率很高,由於當時找不出「病因」,只能以當地的地名命名為「克山病」。我國營養學及微量元素研究專家對克山病進行了多年的研究,最終發現缺硒是誘發克山病的主要原因。他們對10多個省區,310個病區進行補硒,使流行於缺硒地區的克山病得到控制,這一研究再一次充分證實了硒與人體生命健康的關係,同時也奠定了我國科學界醫學界在世界硒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
硒被國內外醫學界和營養學界尊稱為「生命的火種」,享有「長壽元素」、「抗癌之王」、「心臟的保護神」、「糖尿病的剋星」、「肝病的天敵」、「天然解毒劑」等美譽。雖然它在人體組織內含量為千萬分之一,但它卻決定了生命的存在,對人類健康的巨大作用是其他物質無法替代的。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缺硒會直接導致人體免疫能力下降,可直接導致40多種疾病,間接導致400多種疾病的發生。人體內適量的硒,有促進新陳代謝、改善健康、防止衰老和預防多種疾病的作用。含硒的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參與人體的新陳代謝,雙向調節人體免疫功能。硒也是一種強抗氧化劑,它的抗氧化能力比作用強大的維生素E、維生素C還要大500倍,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進而延長細胞的壽命。硒可以幫助提升核苷酸的含量,以致阻止癌細胞的分解和生長。人體缺硒也會造成重要器官機能的失調,適量補硒對癌症、心臟病、老年性疾病、白內障、肝病、糖尿病、不育症、高血壓、貧血等多種疾病有較好的防治作用,尤其是對大多數癌腫瘤有較好的抑制作用。
嬰幼兒缺硒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免疫力下降、厭食、發育遲緩,嚴重的會造成缺血性心臟病、纖維瘤、糖尿病等。也正是如此,國家對嬰幼兒奶粉中硒的含量作出了嚴格的規定,每百千焦中硒的含量必須在0.48微克至1.90微克之間,含量不足對孩子生長發育的打擊非常大。
據專家考證,人需要終生補硒。無論是動物實驗還是臨床實踐,都說明了如不能及時補充硒,身體就會降低祛病能力。人應該像每天必須攝取澱粉、蛋白質和維生素一樣,每天必須攝入足夠量的硒。硒是人體必需的,又不能自制,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補充50-250微克硒,可有效預防多種疾病的發生。
金星 張蕊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