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陸地區快變沿海了?2017年海平面再創新高,美國專家發出警告!

2020-12-06 中國氣象愛好者

在我國,京津冀、江浙滬、珠三角三大經濟政治文化核心區都位於低平的沿海地帶。這並不是特例,根據一項被廣泛引用的研究,全世界有超過6億人,也就是全球人口的大約10%都居住在海平面10米的範圍內。沿海平原的地形和交通優勢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但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海平面上升。近日,據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海平面是人類有記錄以來最高!

2017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是有衛星記錄以來史上最高的,比1993年高出了77毫米!據NOAA公布的2017年的全球平均海平面距平地圖顯示,2017年的年海平面與1993-2017年平均值相比,太平洋大部、印度洋南部、大西洋北部多地出現了異常的增加,部分地區的海平面比長期平均值甚至高出了20釐米!而僅有太平洋北部地區、熱帶印度洋等地有小範圍的偏低。

全球大部分地區的海平面目前來看均高於平均水平,這與長期上升趨勢保持一致。NOAA也給出了自衛星時代開始以來的月平均海平面(黑線)變化,而其他的曲線則代表了導致海平面上升的各類因素:比如海洋中增加的水(藍色線),主要來自陸地冰川和冰蓋的融水,以及地面和地表水,還有一部分是海洋變暖引起的體積膨脹(橙色線)。

對海平面上升的這些貢獻加在一起就是紫色線,它們的變化與衛星測量的海平面上升趨勢非常接近。根據氣候狀況報告,2017年是全球平均海平面相對於上一年增加的第六年。自衛星記錄開始以來,只有兩年的海平面沒有上升,它們分別是1998年和2011年,這兩個年份較為特殊,NOAA認為,這是因為兩個年份都是厄爾尼諾-拉尼娜的過渡年。

NOAA認為,在2017年大部分時間裡,赤道太平洋地區的海平面接近該地區的長期平均水平,使該地區成為太平洋中海平面相對較低的部分,這種下降與拉尼娜現象一致,這裡的海水正在冷卻,這減少了其體積,導致海平面下降。在強烈的拉尼娜現象期間,海平面可能會低於平均水平,但2017年拉尼娜現象相對較弱並且在年底開始,因此只是勉力維持這一地區保持在平均水平,在太平洋更多地區,則維持了兇猛的上升勢頭。

據NOAA公布的數據顯示,自1993年以來地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為每年3.1毫米,但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並不恆定。考慮到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變化以及1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噴發對於全球氣候和海平面的影響,專家估計,自1993年以來,氣候變化使得每年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增加了0.084毫米。

我們文首說到,全球大約1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10米以下的沿海地區,低海拔沿海地區的人口集中使數百萬人的生命和財產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隨著海平面加速上升,潛在的致命風暴潮、高潮位和洪水侵襲正帶來十分危險且昂貴的影響。這些問題包括更嚴重的洪水和城市內澇、海水侵蝕、土地鹽鹼化、基礎設施受損等,當然,也嚴重威脅著城市。美國國家地理曾模擬了全球冰川全部融化後的新世界,海平面上升65.8米。我國東部和南部的許多地區都將被淹沒在海浪之下,而山西湖北多地則可能變成沿海地帶。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警告:美國東海平面加速上升,2200年全球海平面或上升10米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最近,威廉和瑪麗維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VIMS)的研究人員發布了美國海岸線2019年度報告。科學家對美國緬因州至阿拉斯加沿岸的32個監測站近51年水位觀測結果進行分析,發現海平面上升速度遠超歷年水平,呈明顯上升趨勢。科學家警告稱,這對紐約、休斯頓等低海拔城市來說意味著災難的降臨……VIMS 2019年報告單顯示,在美國東、西海岸的32個監測站中有27個海平面上升,其中25個站點的水位上升速度高於2018年。
  • 全球沿海溼地需要向內陸移動:應對氣候變化
    新研究警告說,如果不採取行動保護這些溼地,到2100年全球海域溼地面積可能會在全球變暖和沿海洪水中產生巨大影響。地理學家檢查了全球各地有關沿海海拔,潮汐,沉積物可用性,沿海人口和海平面上升估計的本地化數據,以評估沿海溼地是否有足夠的沉積物來增加其海平面上升的海拔高度,或是否有足夠的空間在內陸建立自己。結果表明,如果超過三分之一的地區有足夠的空間進入內陸,全球沿海溼地可能會增加60%。
  • 專家:2100年海平面上升或超過1米
    而根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科學家發出警告稱,如果溫室氣體持續排放,到210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可能會超過1米,到2300年,將超過5米。這是來自100多位國際專家進行的評估,並且提供了更加廣泛的海平面上證據,我們的目標是將氣溫上升限制在2度以內,儘可能控制在1.5度以內,如果達不到,地球格局可能發生改變。
  • 降水一般由沿海往內陸遞減,那為什麼有些沿海地區卻出現了沙漠?
    巨大的海洋不僅孕育了無數的生命,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海洋生態系統,而且廣闊海洋洋面的大量水汽蒸發是陸地降水的主要來源,所以在世界降水分布上有一條重要的規律,那就是「降水一般由沿海往內陸遞減」。沙漠居然與海洋為鄰也就是說,因為海洋是水汽的主要提供者,所以沿海地區通常離海洋較近,降水一般較多,氣候溼潤,而越往內陸,距離海洋距離越來越遠,降水不斷減少,氣候趨向乾旱。
  • 研究稱沿海地區極端洪水或威脅全球20%的資產安全
    新華社北京8月5日新媒體專電 據法新社報導,近日發表的一篇關於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潛在經濟災難的研究報告說,沿海地區洪水和風暴潮可能會威脅到佔全球財富20%的資產。報導稱,雖然人們對燃燒化石燃料使地球升溫、冰凍圈融化,從而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可能性了解頗多,但就各個極端洪水事件的影響所做的研究卻少之又少。
  • 南半球熱帶氣旋另闢蹊徑,未來可能深入內陸,颱風不再是沿海專屬
    熱帶氣旋的破壞性能量來源於海洋熱量,因此溫暖的海洋條件將提升風暴的強度和壽命,這意味著未來颱風可能會長軀直上,對更高緯度的沿海地區(山東半島、渤海灣)甚至內陸地區(河北、山西)造成威脅。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颶風季從每年6月開始,持續到11月結束。2017年,席捲波多黎各的颶風瑪麗亞造成超過900億美元的損失,超過4600人死亡。
  • 多數沿海城市將在2300年沉沒
    來自美國和德國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本世紀海平面將上升40到60釐米,到了2300年,海平面將上升60至100釐米,但是這個值是在減排基礎上進行的預測,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可能更大。
  • 報告稱,由於海平面上升,美國沿海洪災「異常」增加
    去年,美國沿海地區的社區發生了創紀錄的高潮洪水,這是科學家們周二預計到2021年海平面上升趨勢的一部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在一份新報告中表示,特別是在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沿岸,自2000年以來,高潮洪災呈「異常」上升趨勢。
  • 研究:2100年海平面上升或致全球20%GDP毀於一旦
    一項最新研究列舉到2100年將遭受頻繁洪水襲擊的地區,這些地區給全球經濟注入將近1萬億美元。科學家表示,沿海地區突發性洪水帶來的生態和社會經濟後果是非常嚴重的。然而,隨著主要由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以及氣溫越來越高的極端值,這些地區出現負面的特點。來自澳大利亞、德國、荷蘭和英國的科學家發表在《自然》雜誌的文章稱,未來幾十年,全球數億人將面臨頻繁的洪災。文章稱,到本世紀末,大約1.76億至2.87億人將遭受洪災,相應的經濟損失可能相當於全球GDP的12%至20%。
  • NASA:未來200年海平面上升至少1米 或淹沒東京
    NASA:未來200年海平面上升至少1米 或淹沒東京 2015-08-28 08:11:40 2015年08月28日 08: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片: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稱
  • 海平面上升對於世界的影響,美洲亞洲遷到內陸,而小島國最慘!
    海平面的上升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因為很多的大陸的沿海地區都是地勢十分低平,有的比海平面高不了多少米。而且沿海地帶大多都是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所以一旦發生海平面的上升,就會對於這些沿海地帶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我們都知道南極地區有很厚的冰層,一旦隨著全球變暖的加重,南極的冰層開始融化後果很嚴重。
  •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到粵東片區開展2020年海平面變化影響調查評估...
    海平面上升可淹沒濱海低地和低海拔島礁,造成濱海溼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生態系統變遷,削弱防洪排澇等基礎工程設施功能,加劇濱海城市洪澇、風暴潮、鹹潮入侵、海岸侵蝕、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等災害,對生態環境和人民生產生活構成直接威脅,嚴重影響沿海經濟社會發展。據有關統計,1980年至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4毫米/年,高於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
  • 2100年海平面或抬高3.6米,NOAA保守預測,6座美國城市可能淹沒
    我相信很多人都非常期待,地球是否看起來更綠,人類居住環境是否更優美,空氣品質是否變得更清新,畢竟那時的人類科技上升到一個新水平,不過氣候專家在擔憂:或許到了本世紀末,地球環境反而變得更糟糕,因為氣候變暖正影響著南北極融化。在南極洲,數千平方公裡冰山一個接一個滑入海洋,在北極格陵蘭島,冰層正在變薄,有數據顯示,冰川融化速度是1990年六倍。
  • 2019年我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72毫米,上升速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5)沿海地區城市的地面沉降。一、海平面上升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據統計,過去100年中世界海平面平均升高了12釐米左右,目前,世界大洋水平面平均每年上升1.9毫米。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及生態系統等有著重大影響。
  • 氣象當局發出舊金山灣區低溫警告
    國家氣象局發出警告,預計舊金山灣區的氣溫自周五早上起,會在一夜之間下降至華氏30至20度,也就是攝氏零度以下,影響範圍從北灣一直延伸到薩利納斯山谷
  • 蔡榕碩:氣候變化加劇沿海地區社會經濟風險
    SROCC主要作者、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蔡榕碩研究員應邀為《氣候變化研究進展》組織了《海洋和冰凍圈變化與影響最新認知專欄》,並就氣候變化背景下海平面的上升、海洋物理和化學性質的變化及其對沿海地區和經濟社會的影響、風險及應對措施等要點進行解讀。一、SROCC主要結論和啟示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顯著加速。
  • 海洋局: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明顯 超全球平均水平
    《公報》顯示,我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上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年~2011年,我國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每年2.7毫米,高於全球平均水平。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明顯,近3年海平面處於歷史高位。    1980年~2011年,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約85毫米。
  • 美國有一本土告急,爆發30年難得一遇災難,向全世界發出警告
    隨著人類文化的進步,各國的發展,大量二氧化碳排除,終於,在人類的「努力」下地球發出了「危險」信號,前有澳大利亞幾個月還未撲滅的山火;後有印度大規模的蝗災;南極雪地融化,長出紅色海藻這一系列的大自然災害都給人們帶來極大的影響。前段時間美國剛結束龍捲風襲擊,此次又一地區告急,爆發30年難得一遇災難,向全世界發出的一次嚴重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