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去呼和浩特遊玩,吃了當地特別有名的冰煮羊,從而接觸到一種叫肉蓯蓉的植物,與火鍋相配,味道真是難忘。後來,去新疆遊玩,想著給家裡帶回些特產,看著商店中琳琅滿目的紀念品,竟不知從何下手。在街上閒逛之時,聽到有人提起肉蓯蓉,之前看到的是片狀的它,如今是一個整體,不禁疑惑,這是怎樣的植物?
並不是我們常看見的黑乎乎的,它也有豔麗之時,而如今的月份便是它大放異彩的時刻:新疆吐魯番鄯善縣6萬畝梭梭林接種大芸基地的大芸連日來大面積開花,而肉蓯蓉的別名便是大芸。
鄯善縣,位於天山東部南麓的吐魯番盆地東側,庫木塔格山(沙山)北麓。全縣面積39800平方公裡,火焰山佔總面積的7.30%,南戈壁和覺羅塔格山佔總面積的64.4%,沙山沙漠佔10.7%,火焰山以北至天山的戈壁佔總面積的9.4%,平原綠洲只佔2.3%,另有5.7%是鹽鹼地。這裡氣候乾旱,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日照時數長,晝夜溫差大。加之這樣的地質構成,正好為了我們上文所說的肉從肉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肉蓯蓉有著沙漠人參的美譽。高大草本,高40-160釐米,大部分地下生。它是一種寄生在梭梭樹下的植物,從梭梭寄主中吸取養分及水分。每年的4月,是肉蓯蓉的生長高峰期,開出穗狀的花朵。
醫藥典籍中對其多有記載:《本草綱目》中雲「此物補而不峻,故有從容字號,有此能隔人心前氣不散,令人上氣也。」;《日華子本草》中雲「治男絕陽不興,女絕陰不產,潤五臟,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洩精,尿血,遺瀝,帶下陰痛。」現代分析出:肉蓯蓉有一定程度的抗衰老作用、調整內分泌、促進代謝及強壯作用及免疫系統的作用。不得不說確實有強身健體的功效。
關於肉蓯蓉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傳說肉蓯蓉是天神派神馬賜給成吉思汗的神物。歷史上著名的「十三翼之戰」是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各部時的一次重要戰役,金明昌元年(1190年),鐵木真的結拜兄弟札木合,因嫉恨鐵木真的強大,聯合泰赤烏等十三部共三萬人,進攻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得知這一消息後,集結部眾三萬人,分成十三翼(營)迎敵。雙方大戰,剛開始成吉思汗失利,退避於斡難河(今鄂嫩河)上源狹地在長滿梭梭林的沙山,饑渴難耐,筋疲力盡。
這時札木合當眾殘忍地將俘虜分七十大鍋煮殺,激怒了天神。天神派出神馬,神馬一躍到成吉思汗前面後,仰天長鳴,將精血射向梭梭樹根,然後用蹄子刨出了像神馬生殖器一樣的植物根塊,成吉思汗與部將們吃了根塊,神力湧現,衝下沙山,一舉擊潰了札木合部落,為統一蒙古奠定了基礎。
一聽說肉蓯蓉是寄生在梭梭樹下的植物,是不是讀者朋友們擔心自己的在支付寶上種下的梭梭樹呢?鄯善縣的肉蓯蓉生長在鄯善縣的達浪坎鄉,幾年來,達浪坎鄉黨委、鄉人民政府利用靠近沙漠的地理優勢,號召當地群眾大力種植紅柳、梭梭草,培植大芸,將阿扎提村靠近沙漠的幾千畝紅柳園發展成了大芸種植基地。這裡可不是螞蟻森林基地哦,所以不用擔心啦。我是攻略君,帶大家進一步了解藏區及周邊旅行,歡迎關注公眾號:川藏線,了解更多旅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