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他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蘇軾一生留下三千多首詩詞,今天我們來欣賞他一些較生僻的作品。
西江月·梅花宋代:蘇軾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素麵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這首詠梅詞空靈蘊藉,言近旨遠,給人以深深的遐思。詞雖詠梅,實有寄託,其中蘊有對朝雲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戀。
江神子·恨別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為問東風餘幾許?春縱在,與誰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這首詞寫別恨,採用了化虛為實的藝術手法。作者由分別之地彭城,想到去湖州途中沿泗入淮,向吳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別時之「和淚」,想到別後的「寄淚」。這樣,離愁別緒更顯深沉、哀婉。
江城子·江景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作者富有情趣地緊扣「聞彈箏」這一詞題,從多方面描寫彈箏者的美麗與音樂的動人。詞中將彈箏人置於雨後初晴、晚霞明麗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與景色相映成趣,音樂與山水相得益彰。
鵲橋仙·七夕緱山仙子,高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這首詞不但擺脫了兒女豔情的舊套,藉以抒寫送別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緊扣七夕,格調上用飄逸超曠取代纏綿悱惻之風,讀來深感詞人的超凡脫俗以及卓而不群的姿態。
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這首詩通過景物描寫,突出當時的靜。說明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世俗名利的不屑,但願長醉山水間之意。
菩薩蠻·回文秋閨怨井桐雙照新妝冷,冷妝新照雙桐井。羞對井花愁,愁花井對羞。影孤憐夜永,永夜憐孤影。樓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樓。
這首詞運用象徵、雙關的手法,在蘇軾筆下,愛情所具有的神秘而微妙的內蘊,少女羞澀而多愁的心態,被反覆描繪。從極為普通且能反映秋色衰臨的景物「桐」、「井」、「花」、「樓」,寄寓了少婦「永夜」孤影的夢幻感、寂寞感和愁苦感。
少年遊·潤州作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因賑濟災民而遠在潤州時,為寄託自己對妻子王潤之的思念之情,他寫下了這首詞。詞中他以妻子在杭州思念自己為題,含蓄婉轉地表現了夫妻雙方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