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清華大學團隊通過上海光源分離得到了新冠病毒高活性中和抗體。上海光源今年1月起開設了綠色通道,全力支持有關新冠病毒的科研攻關。
兩年前,上海君實生物公司研發的國內首個PD-1單抗藥物特瑞普利獲批上市。當它還是一家初創企業,買不起四五百萬的大型科學儀器時,上海張江藥谷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的共享儀器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自2007年頒布實施國內首個、也是至今唯一促進大型儀器共享的地方性法規,上海大型儀器共享工作已走過13個年頭。這盤執先手的「棋」現在下得怎樣了?當政策推動仍是主要抓手時,該如何未雨綢繆引入市場機制的參與?
為中小企業降低近40%的研發成本
過去,很多中小企業不知道科研儀器在哪裡。現在,這些儀器信息被收入資料庫,消除了信息不通的壁壘,共享利用率也提高了。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市入網的共享儀器數量達到14355臺/套,2019年新增1439臺/套。去年,平均開機機時為2277.56小時,比2018年提升了2.87%。在2019年中央級單位重大科研設施開放共享考核中,上海的優秀率和良好率最高。
上海張江藥谷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的共享儀器
數字的背後,正是釋放共享潛能、提高使用效率的不懈努力。
為鼓勵更多中小企業創新,早在2015年上海就試點了「科技創新券」,2019年1月正式推出《上海市科技創新券管理辦法》。有了科技創新券,使用共享儀器的部分費用由政府「買單」,減輕了中小企業負擔。截至2019年12月,共向2400家中小企業和創業團隊發放了總額達7.18億元的科技創新券,共有692家中小企業購買了1851次服務,為企業降低了近40%的研發成本。
工作人員正在「上海光源」線站內進行調試和實驗操作。海沙爾攝影
上海光源在建設之初曾被預估只有300位用戶,如今遠超2萬位用戶的數據使其成為我國用戶最多的大科學裝置。目前,在滬建成運行的大科學裝置有13個,在建設施9個。「它們既是上海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也是未來科技競爭的重要支撐,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程中將發揮更為深遠的影響力。」 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管理中心副主任趙燕介紹。
尚缺乏市場機制的參與
科學儀器共享這盤「棋」,上海執了「先手」,後程還能繼續發力保持優勢嗎?
「目前的共享行為主要是依靠政策推動和補助激勵,尚缺乏市場機制的參與。」趙燕說。
儘管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公共儀器平臺和管理信息系統,仍有一些儀器分散在個別課題組或教授手中,單位對其缺乏約束,青年科技人員想用還用不上,儀器利用率不高甚至處於半閒置狀態,如何盤活?趙燕建議,有的機構如果不擅長與市場打交道,可與深諳市場運作規律的第三方專業化服務機構合作運營,具體的利益分配比例可以通過合同約定。或者,在不損害國有資產情況下,搭建一個網絡服務平臺,把科學儀器的閒置時間賣出去。
同濟大學國家汽車整車風洞中心
「在不改變所有權前提下,可探索開放共享的市場化運營。」科技部平臺中心業務二處處長王晉介紹,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廣第二批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要求,可推廣以授權為基礎、市場化方式運營為核心的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機制,授權專業服務機構對科研儀器設備進行市場化運營管理,提高科研儀器設備使用效率。
「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營,既解決了資金短缺問題,也加快了儀器設施的運行。」同濟大學國家汽車整車風洞中心執行負責人陳力對此深有體會。作為總體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國內第一座汽車整車風洞,它充分發揮了公共科技服務平臺的輻射作用,支撐了我國汽車研發尤其是自主品牌車企的自主研發。該風洞中心總共投入了5.2億元建設,2004年建設之初要籌集到這麼多資金並不容易。「通過向6家用戶收取試驗預付費用,我們融資了9千萬元,也獲得了首批穩定用戶。」陳力介紹,如果全部依靠政府投入來建設,周期會比較長,而通過引入一部分社會資本,提高了建設和運行效率。
作為信息平臺還能發揮更大作用嗎
登錄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的官網,近一年服務次數最多的儀器,獲得點讚最多的儀器……一目了然。作為一個信息平臺,除了為供需方提供對接橋梁,還有發揮更大作用的空間嗎?
「我們一直在思考,大型儀器對於產業鏈的創新融合能起到什麼作用。」趙燕說,比如對於像同濟大學國家汽車整車風洞中心、上海張江藥谷公共服務平臺有限公司等共享平臺來說,目前都不缺用戶,但如果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可以為他們不斷帶來新用戶,也會促發它們的升級與擴展。相比被動地等儀器入網,這就需要研發公共服務平臺更加了解產業鏈上下遊的關聯,增強資源配置能力,按地區產業集群分布狀況和產業需求制定科技資源共享策略,體現科技資源共享主導性。
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官網
一臺共享儀器的利用率到底如何?當下是可以正常使用還是處於維修保養的狀態?這些信息還不是很透明。上海張江藥谷公共服務平臺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濤建議,使用物聯網監控儀器設備的使用狀態及利用率,增加信息透明度。
科技創新券對於中小企業的創新可謂是「雪中送炭」,使用流程是否還能進一步優化?姜濤介紹,以張江藥谷公共服務平臺為例,平均每個月服務150家小微企業,每家企業的檢測費約1萬元(其中一半用科技創新券支付),他們需要把所有的檢測合同、檢測圖譜以及單位資質材料上傳到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網站,才能兌現創新券。「這個過程相當繁瑣而且到帳周期較長,希望能進一步簡化。」
「長三角城市群共有41個城市,其中30個城市有科技創新券,我們希望實現科技資源的互聯互通互用,把一部分儀器資源納入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趙燕說。截至2019年,浙江嘉興和江蘇南通兩地共有505家企業使用了上海1917臺套儀器,合同金額達到3229萬餘元。「希望能進一步擴大這個『朋友圈』。」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