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亞洲龍魚(金龍魚)
李東宇
亞洲龍魚,學名美麗硬僕骨舌魚( Scleropages formosus ),隸屬於骨舌魚目、骨舌魚科、堅體魚屬,是起源於石炭紀時代的古老硬骨魚類,具有「活化石」之稱。亞洲龍魚體型優雅、色彩豔麗,遊動時氣勢磅礴、雍容華貴,陽光(燈光)照耀下其鱗片五光十色、極具美感,加之其形態酷似中國神話中的龍,具有吉祥如意的象徵,深受觀賞魚愛好者的喜愛,被譽為「熱帶淡水觀賞魚之王」。
我國亞洲龍魚的市場供應長期依賴國外進口,相關的養殖繁育技術也被國外封鎖,目前國內亞洲龍魚人工繁殖成功的案例寥寥無幾,其人工養殖模式也僅僅局限於池塘或水族箱養殖。本試驗利用建立的工廠化循環水系統首次開展亞洲龍魚(本文專指金龍魚)成魚的集約化試驗養殖,對亞洲龍魚在工廠化循環水模式下的飼養方式、水質調節、疾病防控、日常管理等養殖技術要點進行總結,為今後亞洲龍魚的工廠化大規模養殖生產提供技術參考,同時對我國休閒漁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一、工廠化循環水系統的設計與建立
(一)循環水池的基本情況
本試驗場地為總面積約1000m 2 的控溫車間,單個循環水池材質為鋼筋磚混結構,養殖區規格為4.2m(長)×3.0m(寬)×1.0m(深)。魚池內外用防滲水泥抹平並刷上油漆。池底中間和池邊設有進排水管道,池底四周設有增氧管道,池子上方設有龍魚防跳網。養殖用水來自車間的高位蓄水池且經過超過濾裝置、溫控裝置和消毒處理。
(二)循環系統的設計及濾材種類和作用
1.循環系統的設計
本試驗循環水池的設計遵循連通器原理。養殖區的水體通過排水管道與單獨設立的排水槽相連通,而排水槽又與養殖區左側的側過濾水槽相連通,在側過濾水槽的末端設有流量12000L/h的小型潛水泵作動力,將側過濾槽的水體抽進頂過濾的滴濾裝置,水體經過頂過濾後再回到養殖區中,養殖區水位升高後由於水體壓力作用再度進入側過濾和頂過濾從而完成水體循環。
2.濾材的種類和作用
本試驗的過濾裝置主要包括側過濾和頂過濾兩部分。側過濾在養殖區的左側,採用3級過濾格,依次放置生化過濾棉、熱熔生化棉等過濾材料和潛水泵。其中,生化過濾棉作為第1格過濾材料,熱熔生化棉作為第2格過濾材料,均是平整疊加5層。第3過濾格設置潛水泵,用以將側過濾後的水體抽提到頂過濾的滴濾裝置中。側過濾區的體積佔養殖區總體積的1/3。頂過濾是一個12層的滴濾裝置,從上到下依次布設有生化過濾棉、熱熔生化棉、活性炭石、細菌屋等過濾材料,每種過濾材料布設3層,同時在裝置的溢流區布設有紫外消毒燈和溢流K3工況,需過濾的水體從上到下依次過濾後流回到養殖區。
本試驗所用各種濾材因其結構和成分不同而各有特點。生化過濾棉和熱熔生化棉屬於軟性濾材,可作為1級過濾材料用於將水體中的糞便、殘餌等各類懸浮物過濾掉,保障後續過濾水體的清潔度,因此要保持清潔。活性炭石可作為第2級過濾材料,其吸附作用可以除去水體中的氯離子,也可吸附色素分子、藥物殘留、有害物質等。活性炭石隨著使用時間增加其吸附作用逐漸減弱,需要定期更換或重新活化,以保障其過濾效果。細菌屋是燒結類密孔濾材,其氣孔非常微細,材質可附著高密度的硝化細菌,是培養硝化細菌的優質濾材,用於消化分解水體中的氨氮以達到淨化水體的作用。紫外消毒燈可以殺滅水體中的有害細菌和病毒,溢流K3工況可以起導流、消聲和增加水體溶氧的作用。
(三)供氧系統、恆溫控制系統和水質監控系統
車間供氧裝置是組合式渦輪風機,分別為3.0kW和2.5kW,放置於高於車間的地方,避免水體倒流進入設備。空氣通過預埋管道進入車間養殖池的池底增氧管道,從均勻分布出氣口給水體增氧,同時各池設有閥門以控制供氣量。車間恆溫控制系統採用空氣源熱泵作升溫恆溫設備,每個熱泵功率45kW,開動後可以維持車間內養殖池水溫在26℃~30℃之間,各池中還設有恆溫加熱棒,用於輔助保持水溫。水質監控系統包括探測頭、數據傳輸線和電腦等設備,可實時監測養殖水體的溫度、溶氧、氨氮、pH值等水質指標,用於輔助亞洲龍魚的養殖。
二、亞洲龍魚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
(一)前期準備
1.循環水池的準備
養殖前期,用消毒液對過濾區、養殖區以及各種濾材進行消毒清洗,然後將各種濾材按過濾級別依次平鋪疊加或裝袋(尼龍繩網袋)碼放於側過濾槽和頂過濾滴濾裝置中,最後將養殖池放入經超過濾裝置、溫控裝置和消毒處理過的水體並進行24h循環,以檢驗循環系統的穩定性。
2.循環水體硝化系統的建立循環系統穩定後,按養殖水體的總體積放入適量硝化細菌(乾粉或溶液,具體按產品說明書使用),同時放入十幾尾經2%~3%鹽水浸泡過的鸚鵡魚,每天正常投餌,使鸚鵡魚正常攝食和排洩,促進循環水體硝化系統的建立。此過程需要20天左右。
3.放養前準備
養殖池硝化系統建立後,放養亞洲龍魚之前,將鸚鵡魚盡數撈出,清除池底殘留的雜質並換一半水,然後調節水體溫度在28℃左右,水體pH值穩定在弱酸性。
(二)引种放養和雌雄鑑別
1.引種
本試驗共引進20尾亞洲龍魚成魚,其體色豔麗、泳姿靈活,眼睛明亮有神、鰭條完整舒展、鬍鬚整齊筆直、鱗片光澤無脫落。規格在45cm~50cm之間,用漁用尼龍袋充氧運輸,袋內添加適量的運輸保護製劑以保障其存活率。
2.放養
魚種運輸到場後,將裝有亞洲龍魚的運輸袋放入準備好的循環水池中平衡溫度,並分5次將少量池水注入運輸袋中,每次間隔10min~15min,以讓亞洲龍魚逐漸適應水質環境。若龍魚無任何不良狀態,則輕緩地將龍魚帶水倒入養殖池中,並密切觀察龍魚狀態,以便出現問題及時補救。本試驗引進的20尾亞洲龍魚全部放入1個循環水池中飼養,實踐經驗表明,養殖水體不大時,亞洲龍魚需單獨飼養,較大水體時可集中飼養,不合適的養殖密度會激發龍魚的領地意識,導致互相爭鬥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雌雄鑑別
本試驗引進的亞洲龍魚中,包含雄魚5尾,雌魚15尾。亞洲龍魚的雌雄鑑別主要採用外部形態進行鑑別,其準確率不能達到100%。目前,龍魚業界比較認可的是通過臉型鑑別雌雄,即年齡相近且達到性成熟的亞洲龍魚成魚,從正面觀察其雄性個體下顎突出且向兩邊擴張,而雌性個體則沒有以上特徵進而更顯嘴部較尖。此方法以雄性龍魚嘴部含卵孵化幼苗的生物學特性為依據,具有較高的雌雄鑑別準確率。
(三)飼養方式和餌料種類
1.飼養方式
亞洲龍魚成魚的飼餵原則是定時定量、低頻少喂,其目的是保持體形和健康。成魚每天飼餵1次餌料,每次少量多次分食投喂,儘量使每條魚攝食均勻且不要餵太飽,以飼餵後無殘餌為標準。亞洲龍魚在新的飼養環境中,需停食1個~2個周,隨著對環境的逐步適應,其食量會逐漸增大。遇到水質突變、狀態不佳或用藥情況,可減少投餵量或停食一段時間,以減輕魚體腸胃負擔,促進魚體機能恢復。此外,在飼餵過程中隨時觀察龍魚攝食情況,如發現食慾不佳、攝食量減少、身體明顯瘦弱等現象,需及時撈出病魚判斷原因並採取補救措施。
2.餌料種類
亞洲龍魚不同生長階段對餌料種類的需求有所不同,成魚階段的餌料要做到營養均衡,以保障龍魚的體形和健康。本試驗飼餵亞洲龍魚成魚的主食選用冰鮮魚、蝦肉或泥鰍,活餌選用麥穗魚,並結合少量飼料作為功能性零食,以補充主食所缺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飼餵的餌料需要進行人工清洗、切段(塊)、消毒等處理才能進行投喂,防止餌料攜帶致病源,具體餌料作用和處理方法見表1。
表1 亞洲龍魚餌料作用和處理方法
亞洲龍魚應採用多種餌料搭配輪換飼餵的方式,以保障魚體的營養均衡。定期投餵活餌可以激發龍魚的攝食慾,鍛鍊其爆發力,強化尾部,舒展後三鰭。此外,偶爾可以投餵蟋蟀、螞蚱等昆蟲或大麥蟲作為零食,以豐富龍魚的餌料結構,促進龍魚攝食興趣,但長期投餵可造成龍魚挑食的惡習。
(四)日常管理
1.換水吸汙
本試驗雖然採用循環水養殖亞洲龍魚,但還需定期進行水體更換,適當的換水頻率和換水量可以有效促進龍魚自身生物調節、促進改善不佳症狀、機能自我恢復,具有預防和治療初期魚病等作用。本試驗每周換水1次,每次換水1/3量,其中換水和吸汙同時進行。如龍魚狀態不佳,可採用多次少量的換水原則,即每周3次,每次1/5量左右,以降低龍魚對水質變化的應激反應。亞洲龍魚對溫度突變特別敏感,短時間大幅度的溫度變化會導致龍魚機體出現應激,誘發疾病,甚至可導致其死亡。本試驗養殖用水源於車間高位蓄水池且經過超過濾裝置和溫控裝置處理,可保障換水時新舊水溫差距不超過2℃。另外,每次換水、吸汙等人工操作後,可潑灑適量多維以緩解龍魚的應激反應。
2.水質調控
本試驗水質調控的原則是營造亞洲龍魚原生態的自然水質環境,其採用水質監控系統實時監測水質變化情況並進行相應調控。本試驗水體溫度恆定在28℃左右,外界溫度突變時可採用恆溫控制系統或池中加熱棒保持水溫。水體pH值穩定弱酸性,水體溶氧保持5mg/L以上。如發現水體氨氮有升高的趨勢,可以潑灑適量的降氨氮類水質調節劑進行輔助調水。
3.光照調控
光照是亞洲龍魚誘發和保持體色的必要條件之一。本試驗中,在循環水池頂部設置一個可調節的燈光源,每天保持6h~10h的光照時間,以保障龍魚豔麗色彩,提升觀賞價值。
4.日常巡池
試驗養殖期間,每天需早、中、晚各巡池1次。主要觀察亞洲龍魚的活動狀態和遊泳姿態是否正常,如有離群獨遊、懶遊趴池、體色黯淡、身體瘦弱等情況的龍魚需及時撈出判斷原因;飼餵時觀察亞洲龍魚的攝食積極性和攝食量,如有攝食慾望和食量下降的龍魚需及時撈出判斷原因;巡池時觀察水體水質,如有渾濁、異味等情況需及時換水或進行水質調節,同時判斷水質變壞的原因;巡池時如有死亡龍魚需及時撈出,判斷死亡原因並採取相應措施。
5.濾材清潔
本試驗循環系統的各種過濾材料需定期更換、清洗或活化,以保障水體的過濾效果。其頻率可視濾材形態、濾材通透性、龍魚狀態、水質變化等因素而定,一般生化過濾棉、熱熔生化棉等一級過濾材料需每月清洗1次,活性炭石等二級過濾材料需每2個~3個月更換或活化1次,細菌屋和溢流K3工況可視通透性進行部分清洗。
6.設備維護
日常巡池時,觀察水體循環系統、溫控系統、供氧系統、水質監測系統等是否正常運行。定期檢查潛水泵、鼓風機、熱泵、加熱棒、水質探頭等設備的運行情況,及時修理或更換有異常的設備。
(五)疾病防治
亞洲龍魚對疾病有較強的抗逆性。養殖期間,只要保持水溫恆定在適宜範圍內,同時供給適量營養全面且衛生的餌料,並保證循環系統正常運行使水質達標,亞洲龍魚就不易患病。因此,本試驗亞洲龍魚的病害防治要遵循防重於治的原則,具體預防措施如下:①定期對車間高位蓄水池水體進行消毒,防止疾病源由水體傳入養殖池;②定期對撈網、水盆、吸管等漁用工具進行消毒,防止魚病交叉傳染;③循環系統中的紫外消毒燈經常性開啟,以保證對養殖水體中病毒、細菌的滅殺作用;④飼餵龍魚的餌料需進行消毒處理並清洗乾淨,防止疾病源由食物攝入魚體。幾種常見亞洲龍魚問題和疾病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如下。
1.亞洲龍魚常見非疾病性問題
亞洲龍魚常見非疾病性問題包括趴缸(池)、拒食、掉眼、兜嘴等,這些問題僅僅對龍魚的外觀有所影響,降低其觀賞價值,對龍魚的健康並無太大影響。
(1)趴缸(池):亞洲龍魚趴缸現象十分常見,多數由於周圍環境、水質環境的劇烈變化導致龍魚精神緊張所致,其在環境和水質穩定後會逐漸好轉。但是,如果龍魚長期趴缸,則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初期症狀。
(2)拒食:亞洲龍魚拒食的原因可能是環境、水質的劇烈變化,長期單一的餌料結構,以及缺少競爭機制導致的。在保持水質環境穩定並增加餌料豐富度後,龍魚一般可自行恢復攝食。另外,和其他龍魚類混養(如銀龍魚)也可激發龍魚競爭意識,進而促進龍魚的攝食。但是,長期拒食且體色黯淡、身體瘦弱的龍魚,可能是由於消化類疾病導致。
(3)掉眼:亞洲龍魚掉眼指的是龍魚眼睛向下斜視不能自行調整,可能是頂部光照過強導致的。龍魚掉眼可以採用調整光照強度,保持環境光照均勻來進行緩慢調整,嚴重掉眼的龍魚可以採用封缸或手術矯正。
(4)兜嘴:亞洲龍魚兜嘴是由於上下顎生長不同步導致的。輕度兜嘴可以通過對龍魚飲食營養的調節促進其緩慢恢復正常,如補鈣或補充維他命等。嚴重兜嘴的龍魚可以採用手術矯正。
2.亞洲龍魚常見疾病
亞洲龍魚常見疾病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如下。
(1)眼球白濁症:病魚眼球蒙白、渾濁,其病症是由於水質惡化導致的。建議及時更換水體並對病魚用2%~3%鹽水多次浸泡治療,同時保持水溫28℃以上。
(2)脂肪肝病:病魚體色發白、離群獨遊、腹部膨大,輕壓腹部肛門有黃色液體流出。解剖顯示其肝部肥大且呈暗紅或黑色,腸胃空無食且有黃色液體,病魚因長期不進食而死亡。其原因是長期投餵高脂肪含量的餌料所致,建議調整餌料結構,注意營養均衡。
(3)爛鰓、爛尾病:病魚鰓部、鰭部或尾部組織潰爛壞死、鱗片脫落、充血腫脹,其病症是由於水質惡化引起的細菌或寄生蟲感染所致。建議進行水體消毒,並對病魚用2g/m 3 的呋喃西林溶液、2ppm大慶黴素或土黴素溶液多次浸泡治療。
(4)豎鱗病:病魚鱗片豎立,鱗片基部水腫,用手輕壓滲出液即從鱗下滋出,鱗片極易脫落。其病症是由於魚體受傷外加水質惡化引起的細菌感染所致,建議進行水體消毒,並對病魚用2%~3%鹽水或龍魚專用日本黃粉多次浸泡治療。
(5)敗血症:病魚體色發黑,其眼眶、口腔、鰓部、鰭基部及皮膚均伴有出血點,解剖顯示病魚多處內臟也均有出血症狀。該病由一種革蘭氏陰性菌愛德華氏菌引起,分為急性症和慢性症。急性敗血症一旦發病,病魚會迅速死亡;慢性敗血症建議進行水體消毒,並對病魚用龍魚專用防治敗血症藥劑以每100公升水體10mL的濃度連續浸泡治療,同時保持水溫30℃以上。
(6)腸炎症:病魚體色發黑、離群獨遊、身體瘦弱,肛門紅腫,輕壓腹部有黃色或血膿流出,解剖顯示病魚腸道充血發炎,腸管呈紅色,腸內無食物且有黃色液體。該病是由腸型點狀氣單胞菌感染所致,在水質惡化、投餵變質餌料時容易誘發此病。建議進行水體消毒,並保持水溫30℃以上,對病魚用大蒜素、三黃粉、土黴素等藥劑做成藥餌(含藥量0.2%~0.3%)投餵治療。
(7)白點病:病魚鰓部、鰭部等出現白點或白色膿泡,其精神渙散、漂浮於水面很少活動。該病是由小瓜蟲寄生所致,建議保持水溫在28℃以上,並對病魚用2g/m 3 的亞甲基藍溶液連續浸泡治療。
(8)水黴病:病魚體表有白色棉毛團覆蓋,體表粘液增多,焦躁不安,食欲不振。該病是由於水溫突降或魚體受傷引起的真菌感染所致,建議對水體進行消毒並保持水溫在28℃以上,對病魚用2%~3%鹽水每天浸泡1次,每次5min~10min。
三、總結
本試驗利用建立的工廠化循環水系統開展亞洲龍魚成魚的集約化試驗養殖。在近5個月的養殖期間,有2尾亞洲龍魚因環境、水質突變引起病症,救治無效死亡,其養殖成活率達90%。存活的亞洲龍魚發色較好、鱗片光澤,龍鬚筆直整齊,眼睛明亮無下視,鰭條平直無開裂,表明工廠化循環水系統集約化養殖亞洲龍魚成魚具有可行性。本試驗總結的亞洲龍魚相關技術為今後亞洲龍魚的工廠化大規模養殖生產提供技術參考,同時對我國休閒漁業發展也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