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室溫更近一步 超導材料創造新超導溫度紀錄

2020-11-26 cnBeta

據外媒報導,不管一種材料在導電方面有多好,然而不管怎麼樣都會有一些電阻--除非是超導材料。現在,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的研究人員報告了超導性的新紀錄高溫--零下23℃。

正常情況下,當電子流經導體時,它們的負電荷意味著它們之間相互排斥。這意味著浪費了大量的能量,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從電子設備散發出的熱量能夠感受到。

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超導體使電子在沒有任何電阻的情況下流動,而這對改善電路和存儲大有幫助。

然而不幸的是,現在需要將超導體冷卻到極低的溫度下工作--通常低於-234℃。理想情況下,它們可以在室溫下工作,但迄今為止達到的最好狀態是只能使它們達到-70℃。

這項新的研究則是由和之前記錄保持者的研究人員展開,現在他們已經成功地將超導體加熱到-23℃,這是向室溫邁出的又一大步。為了做到這一點,研究小組將金屬鑭和氫氣放入到一個壓力室,然後對樣品進行了劇烈的擠壓--比普通大氣壓強強170萬倍,並由此產生了一種叫做氫化鑭(LaH10)的物質。之後,研究人員在將材料冷卻後發現,在相對較高的-23℃溫度下,電阻降為零。這一發現得到了外磁場測量結果的支持。

接下來,研究小組將用其他材料如氫化釔--可以在更高溫度下實現超導性--進行這一實驗。

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Nature》上。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創造出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
    中國航空報訊:近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庫伯對」就仿佛是電子在互相一起舞蹈,但這種和諧的情況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逐漸消失。而如何讓「庫伯對」在溫度很高的情況下也能穩定存在呢?尼爾·阿什克羅夫特(Neil Aschcroft)在1968年給出了答案,氫原子或許能成為超導體運作中的有力助手。氫原子體積很小,能使得電子在晶格點陣中距離得更近,而輕質量的氫原子也能使凝聚波傳播更快,使「庫伯對」更緊密。
  •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 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上周,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室溫超高壓狀態下實現了超導。這一消息迅速引發了媒體的爭相報導,《自然》雜誌甚至將其作為封面文章,足見其重大意。
  • 零下23℃,超導材料的最高臨界溫度刷新
    超導材料能無損耗傳輸電能,但其應用卻因超導態嚴苛的低溫要求而受限。因此,實現室溫超導成為科學家的重要目標,如今他們離這一目標越來越近。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美德兩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表論文稱,他們實驗證實,高壓下的氫化鑭在250K(K代表絕對溫標開爾文,250K大約為-23℃)下中具有超導性。
  • 零下23℃ 超導材料最高臨界溫度刷新
    超導材料能無損耗傳輸電能,但其應用卻因超導態嚴苛的低溫要求而受限。因此,實現室溫超導成為科學家的重要目標,如今他們離這一目標越來越近。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美德兩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表論文稱,他們實驗證實,高壓下的氫化鑭在250K(K代表絕對溫標開爾文,250K大約為-23℃)下中具有超導性。
  • 超導體的新突破,離室溫超導又近了一步
    但開發「室溫」超導體是一項科學尚未實現的壯舉。然而,中佛羅裡達大學的一名研究人員正在努力使這一目標更接近實現,他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通信物理》雜誌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員島康幸和他的合著者展示了他們可以更近距離地觀察「奇怪」金屬中發生了什麼。這些「奇怪」金屬是在電阻中表現出不尋常溫度行為的特殊材料。
  •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這一要求很難實現,因此眾多研究人員都在研究高溫超導。但是,這裡的「高溫」和日常說的動輒成百上千的高溫不同,它是相對於絕對零度的概念,即便零下200度,也能被稱作「高溫」。從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高溫超導材料相繼問世,超導臨界溫度也不斷提高。
  • 世界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問世!
    北京時間10月14日,最新一期《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物理學界的重磅研究成果: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在氫化物材料中,首次觀察到了288開(約15攝氏度)的溫度下的室溫超導現象。 這一發現刷新了高溫超導材料最高臨界溫度的歷史紀錄,也代表著人類向著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電力系統的目標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 《Nature》重磅:15℃室溫超導材料問世,刷新世界紀錄
    為了使超導材料有實用性,人們開始了探索高溫超導的歷程,從1911年至1986年,超導溫度由水銀的4.2K提高到23.22K(0K=-273.15℃;K開爾文溫標,起點為1986年1月發現鋇鑭銅氧化物超導溫度是30K,12月30日,又將這一紀錄刷新為40.2K,1987年1月升至43K,不久又升至46K和53K,現了98K超導體。之前報導最高為250K,即-23攝氏度。
  • 《Nature》重磅:15℃室溫超導材料問世,刷新世界紀錄!
    為了使超導材料有實用性,人們開始了探索高溫超導的歷程,從1911年至1986年,超導溫度由水銀的4.2K提高到23.22K(0K=-273.15℃;K開爾文溫標,起點為絕對零度)。1986年1月發現鋇鑭銅氧化物超導溫度是30K,12月30日,又將這一紀錄刷新為40.2K,1987年1月升至43K,不久又升至46K和53K,現了98K超導體。
  • 室溫超導體來了?新方法能在超導材料中獲得更高的過渡溫度!
    (過渡)溫度的新方法,提高了超導體工作的溫度。電流可以毫無阻力地通過超導材料,而傳統的傳輸材料在發電源和最終用戶之間損失多達10%的能量。找到在室溫或室溫附近工作的超導體(電流超導體需要使用冷卻劑)可以讓公用事業公司在不增加所需燃料數量、減少碳足跡、提高電網可靠性和效率的情況下提供更多電力。博科園-科學科普:對於使用新方法測試的材料,儘管過渡溫度保持在室溫以下,但卻呈指數增長。
  • 研究人員合成室溫超導材料
    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首次在極高的壓力下用氫氣壓縮簡單的分子固體,首次創造出在室溫下超導的材料。這項工作由物理學和機械工程學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的實驗室進行。圖註:機械工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領導的新研究的目標是在室溫下開發超導材料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臨界溫度再次刷新,近室溫超導獲實驗數據證明
    超導體材料可以以100%的效率傳輸電能。它們有很多應用,例如醫院裡的核磁共振。但是,這些應用都不太順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超導狀態只會存在於遠低於室溫(295K)的溫度下。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Drozdov等人在《自然》上發文報告了幾個關鍵結果,證實了氫化鑭受到地球大氣一百萬倍的壓力壓縮時,可以在250K達到超導——高於目前已知的所有材料的超導溫度。
  • 室溫超導更上一層樓—新聞—科學網
    因此只有將超導體的轉變溫度提升至室溫,才意味著超導體有望實現廣泛應用。 現在,已經有科學家讓超導體轉變溫度提升至近室溫。來自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Russell Hemley在2018年8月公開的研究顯示,其團隊合成的氫化鑭(LaH10)超導轉變溫度為260K(約-13.15℃),相關論文即將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
  • 物理新大門——人類首次發現室溫超導
    物理新大門——人類首次發現室溫超導 2020-10-16 1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高壓下人類終實現室溫超導,材料曾被中國學者預言
    長達百年來,室溫超導體一直是物理學的核心追求之一,更被賦予緩解人類能源問題的宏大願景。近幾年間,高壓下富氫材料的臨界溫度不斷提升,人類離「超導聖杯」似乎也越來越近。該團隊也在論文結尾處指出,通過在更低壓力下交換分子,微調(C-S-H)碳-硫-氫三元體系的組分,未來可能實現大氣壓下穩定或亞穩定的高溫超導體。消失的電阻超導,全稱超導電性,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指的是某些材料在溫度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或超導轉變溫度以下時,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
  • 超導材料取得重大突破,科學家實現室溫下超導
    最近,物理學家在超導領域達成了一個重要的新裡程碑,實現了第一次室溫下電流的無電阻流動,試驗溫度僅為15攝氏度。要知道與之最近的記錄是零下23度實現超導,並意味著超導材料的應用前景向前邁了一大步。在高中我們簡單地接觸過超導的概念,除了廣為人知的零電阻,超導材料還有一個重要性質——邁斯納效應,當一種材料從一般狀態相變至超導態時,會對磁場產生排斥現象,此時把超導材料放在磁鐵上,在一定限度內,超導體可以懸浮在磁體上方。
  • 摘取常溫超導的「聖杯」,鑭氫化合物在近室溫下表現出超導特性
    超導是指某些物質在一定溫度條件下電阻降為零的性質。然而,大多數材料實現超導的溫度都非常低(零下180攝氏度左右),這限制了它們的實際應用。如能在室溫下使材料具備超導性質,那麼將使全球的電力生產和使用更加有效,使計算系統更加強大。《物理評論快報》雜誌1月14日報導,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朝著物理學中的熱門——室溫超導,邁出了重要一步。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研究登上《自然》封面
    據最新一期《自然》的封面文章,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2019年,人類與室溫超導更進一步。當時美國科學家馬杜裡·索馬亞祖魯(Maddury Somayazulu)的研究組宣布,十氫化鑭(LaH10)在190萬個大氣壓下,可以在逼近室溫的260K以上出現超導性,這是曾經超導臨界溫度的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