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颱風有著密切且明確的關係,歷史上曾發生過多起致命的災難,如1874年、1906年、1937年和1962年的幾起颶風。從19世紀末期英國殖民者的敘述到當今的新聞報導,颱風是持續籠罩在香港上空的氣候現象。本文圍繞颱風這一議題,並基於一系列歷史文獻,討論其歷史影響、表現形式以及與現代城市的關係。我們期待發現現代性與自然之間的關聯,並嘗試了解在天氣變化和氣候威脅下,城市和社會所表現出的種種不穩定性。
人類對颱風的認知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過去,對天氣現象的無力和恐懼通常將其形容成「野蠻」、「魔鬼」或「奪命」的天災。而科學的認知和公共教育的提高,使得香港居民逐漸以坦然的態度接受了這一現象。氣象觀測和預報、防災設計、建造和救援工作也是這一轉變過程中的重要保障。
1906年丙午風災. 香港油麻地街道災後景象。圖片來源:華南早報
香港天氣警告系統是根據「國際」標準開發的,該標準可以追溯到西方的現代性和工業化思想。這些思想隨著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擴張,塑造了當今世界。在討論天氣警報符號及其現代性譜系的時候,其符號轉換的歷史對於理解天文臺的作用至關重要。香港天文臺最初的創立顯露了舊時大英帝國的政治野心。1879年,英國皇家學會邱園委員會與殖民地國務卿之間的通信中提到一個建議,要在亞洲多個地點建立氣象觀測站。香港因其經常遭受颱風這一特定氣候現象而成為備選城市。
1882年,香港通過了成立天文臺的計劃,同步了三個提議:一是為大英帝國的氣象觀測進行服務;二是把香港作為殖民地的時間服務系統;三是進行地磁觀測。意料之外的是,天文臺的啟動並沒有立即提供氣象預測項目,取而代之的首要任務是播報時間,並在尖沙咀警察局前架設了時間球塔——該塔於1885至1907年之間使用。
香港第一座時間球塔,設於當時的水警總部,於1885至1907年間使用,至今仍屹立於尖沙咀廣東道與梳士巴利道交界。圖片來源: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
另一方面,香港的天氣警報符號可以追溯到現代氣象學中對符號的使用。在幾次國際會議之後,傳播符號在現代氣象學中得到進一步確立。其中包括1863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第一屆國際氣象會議;1872年在德國萊比錫舉行的另一場會議;1873年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第一屆國際氣象大會,等等。通過查閱香港氣象臺的歷史檔案(現已移至香港政府檔案處)發現,彼時英國引入香港的氣候預警系統和演化過程逐漸浮出水面。
1883年香港天文臺位置圖。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
天文臺完工後,遵循國際氣象協議,香港建立了颱風預警系統,並於1884年5月25日開始實施。同年8月,香港引入了一種由鼓、球、錐體組成的信號系統,並在天文臺屋頂桅杆的下方放置颱風槍。這個系統逐漸分化為本地和非本地風暴信號。這兩種風暴系統由以視覺為基礎的圖形標誌來告知風暴的方向、地點及強度,特點在於視覺和聲音上可以協同工作。因此,在香港的天氣警告系統中,視覺和聲音的組成值得我們討論。非本地信號由表示颱風的位置、方向和隨時間移動的符號組成,而本地信號則由颱風槍和夜間的信號燈構成。夜間系統由兩個燈組成,區分順轉風和逆轉風。該系統位於尖沙咀警署第一營,用來警示惡劣的天氣情況和預計風向變化。
1917至1955年間香港本地風暴信號變化表。表格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天文臺成立後,香港逐漸建立了一個跨越三個時間段的熱帶氣旋警告系統——1884年至1917年,1917年至1955年,1956年至今。天文臺於1884年開始採用以聲音為基礎的風炮示警,其後於1907年以炸藥取代風炮。1907年至1917年間,夜晚啟動由三個垂直燈組成的警示系統。本文在此試圖討論香港天文臺氣旋警告系統的建立,並梳理其由視覺和聽覺同時構建的系統起源。
視覺和聽覺是西方現代主義的核心,也是啟蒙運動的助力。然而,視覺和聲音共存,是不可分割的。這兩個系統作為互惠對象協同工作,視覺系統的存在通常需要使用聲波系統,反之亦然。然而,隨著參與主體的主觀性不斷變化,歷史和檔案資料中滲透的混亂性證明了這種範例的不穩定性。通過整理有關香港天文臺的材料,我們發現,視覺和聲音系統在歷史上是不斷變化的,並會發生失敗、故障、誤解和遺漏等情況。
從1884年到1917年,本地風暴信號使用颱風槍為公眾預警。一次槍響表明烈風即將來臨;兩次表明颱風來臨;三聲意味著風向調轉。然而,從1907年到1937年,颱風槍的聲音被認為太微弱,無法用於傳遞警報,隨後被聲音更大的炸藥所取代。而1917年的一組視覺符號首次被加入本地系統,標誌著香港風暴警報系統完成了從聲音到視覺的轉變。
香港天文臺成立不久,即設立熱帶氣旋警報服務。此圖為二十世紀初位於太平山頂的信號炮。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
與以聲音為主的本地信號相反,非本地警告系統則完全依靠視覺手段。第一套符號在1884年至1890年間使用,由四個紅色標誌組成,分別表示颱風的四個方向。其次是四個黑色符號,形狀與紅色符號相同。如今,紅色表示距離熱帶氣旋超過300英裡,而黑色表示距離小於300英裡。從1904年到1917年,每組又增加了四個符號,表示颱風的八個方向,在原有的四個符號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四個。 1906年引入《中國海岸法規》時,這些符號發生了更為明顯的變化,更新成一組包括不同形式的六個黑色符號。從1917年起,一套由十個標誌組成的系統取代了中國海岸法典,進一步區分了颱風的位置和危險程度。由此,雖然非本地信號整體保持了其視覺上的連續性,期間卻略有調整。
1884至1961年間香港非本地信號變化表。表格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天文臺成立的早期,非本地信號是通過視覺形式預警,而本地信號是通過聲音信號傳遞信息。但是,二者多年來的發展表明,這些系統在不斷適應並更新為新標誌的同時,其含義也不斷發生變化。視覺信號也被引入到本地預警系統中,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加複雜。
在本地和非本地信號中,新加入的符號產生了新的意義,系統的變化在實踐中出現了些許摩擦:符號的複製和位置的移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誤解;預警系統的內在缺陷需要不斷修復和更新;這些更新使得人們對這些符號代表的不同意義產生了困惑。操作過程也存在人為錯誤和疏忽,其他不可預見的氣象現象也使得天氣符號進一步複雜化。
本地和非本地符號不是常年不變的靜態符號集,而是變化的兩組實體,需要不斷地修訂、修改、擴充和更新。例如1927年,本地警告系統中用紅色「T」取代了三角形符號「▲」,並在1930年用黑色「T」代替了紅色「T」;而1929年底,採用了更強的金屬鋼架取代舊的藤製本地信號代碼,但從遠處看,它的外觀與舊設計仍相同。
不過,風太大時,颱風會吹走桅杆頂部過重的符號,這些更重的標誌在惡劣天氣中懸掛時被認為過於危險。正如1907到1937年間的本地預警信號中,颱風槍被炸藥所替代,從槍到炮彈的升級是通過聲音增強來輔助這個警報系統。升級的目的是以更響的聲音來提示市民,並減小天氣情況可能帶來的危險。
另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1906年,颱風在香港奪走了一萬人的生命,系統需要迫切的改良。這種對系統的「改良」偶爾也利用一些補充性的警報標誌,例如在香港九個不同站點懸掛的錐形標誌。這些標誌是為了通知附近的人們注意在港口懸掛的主要風暴信號而設立的。
在香港天文臺總部懸掛十號颶風信號。圖片來源: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
系統的更新不是一個一帆風順的過程。新的系統通常保持了舊系統的痕跡。這就產生了當地居民無法適應新系統、對新舊系統產生混淆的問題。有時,已經更新的系統並不能像計劃的那樣高效運作,仍依賴舊系統的局部,甚至新系統被完全取消。
自從建立預警系統以來,當地人就一直在本地和非本地符號之間混淆。這些符號的圖形非常相似,懸掛的位置通常也非常相近。除了在颱風季節使用,颱風槍還被用來傳達從倫敦到達的郵政服務,這產生了進一步的困擾——槍響致使附近的船隻和居民迅速尋求庇護,並逃離其實並不存在的颱風。
1898年,從1884年到1896年使用的系統被恢復為1884年創立的原始系統。其主要原因是新系統使船民和海員無所適從,而他們通常是首先遭受颱風影響的人。從1917年7月1日起,一系列新的信號系統被添加到本地警告系統中。儘管添加了這些新的信號系統,颱風預警仍有賴於較早的聲音警告手段。因此,爆破彈仍然被保留,並在系統中被持續使用。
改進這些符號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向公眾通報信息。除颱風外,其他天氣現象也逐漸加入了預警信號,新的符號系統使本已混亂的系統進一步複雜化。在一場關於「風暴警告程序」的會議之後,1949年5月,香港增加了國際強風警告系統,並於1950年1月1日開始,以黑球的形式應用此信號,用於提示附近的船舶和漁民即將來臨的季風。
1973年新修訂的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宣傳單張。此系統沿用至今。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
一個世紀以來,香港的颱風警告系統經歷了階段性的改變,在我們討論香港天文台歷史的同時,也重新認識了現代性中視覺或聽覺範例。歷史表明,現代性這個概念本身及其種種表現形式並不是固定在確定類別中的,而是經歷了多輪修正、修改和更新。警告系統的改變依賴於本地和非本地符號的持續更新。
對於香港天文臺的本地警告系統,天氣訊號在視覺和聽覺之間來回變化;非本地系統雖然維持了視覺譜系,其象徵代碼卻在歷史形成中被修改。這些進階性的修訂過程並不是沒有摩擦,而是伴隨耽擱、低效、或是誤解,甚至失敗。因為系統的不完美,更新的需求通常無法按計劃進行,或者,即使有了新的符號,仍被證明無用而必須被還原,或需保留舊系統的一部分。船員和本地居民對天氣符號的不同理解也產生了意義的混淆和誤解;新的警告符號也被陸續引入,以預告其他氣候現象。這些變化在系統的歷史發展中介入了一個「故障層」,反駁了西方現代性的刻板形象。畢竟,天氣不可預測和難以駕馭的特性,使得整個系統總是呈動態運作。
香港颱風警告訊號的最後一次升起是2002年1月1日。在雷達系統和無線電等措施介入之後,風暴警報通過打電話問天氣、天氣預報電視節目等實現。警告系統仍然被使用,但其傳播方式有所改變,實體訊號變得不再實用。
[作者卞雨佳系景觀、建築和藝術研究員;葛蕊詩系當代藝術及建築理論研究員。本文基於作者在UNO織城網絡/SSSSTART研究中心所做的講座整理。《駕馭天氣:香港和颱風的現代史》研究及展覽項目由香港信言設計大使(Design Trust)獨家資助。](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