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遡|駕馭天氣:香港和颱風的現代史

2020-12-05 澎湃新聞

香港與颱風有著密切且明確的關係,歷史上曾發生過多起致命的災難,如1874年、1906年、1937年和1962年的幾起颶風。從19世紀末期英國殖民者的敘述到當今的新聞報導,颱風是持續籠罩在香港上空的氣候現象。本文圍繞颱風這一議題,並基於一系列歷史文獻,討論其歷史影響、表現形式以及與現代城市的關係。我們期待發現現代性與自然之間的關聯,並嘗試了解在天氣變化和氣候威脅下,城市和社會所表現出的種種不穩定性。

人類對颱風的認知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過去,對天氣現象的無力和恐懼通常將其形容成「野蠻」、「魔鬼」或「奪命」的天災。而科學的認知和公共教育的提高,使得香港居民逐漸以坦然的態度接受了這一現象。氣象觀測和預報、防災設計、建造和救援工作也是這一轉變過程中的重要保障。 

1906年丙午風災. 香港油麻地街道災後景象。圖片來源:華南早報

香港天氣警告系統是根據「國際」標準開發的,該標準可以追溯到西方的現代性和工業化思想。這些思想隨著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擴張,塑造了當今世界。在討論天氣警報符號及其現代性譜系的時候,其符號轉換的歷史對於理解天文臺的作用至關重要。香港天文臺最初的創立顯露了舊時大英帝國的政治野心。1879年,英國皇家學會邱園委員會與殖民地國務卿之間的通信中提到一個建議,要在亞洲多個地點建立氣象觀測站。香港因其經常遭受颱風這一特定氣候現象而成為備選城市。

1882年,香港通過了成立天文臺的計劃,同步了三個提議:一是為大英帝國的氣象觀測進行服務;二是把香港作為殖民地的時間服務系統;三是進行地磁觀測。意料之外的是,天文臺的啟動並沒有立即提供氣象預測項目,取而代之的首要任務是播報時間,並在尖沙咀警察局前架設了時間球塔——該塔於1885至1907年之間使用。

香港第一座時間球塔,設於當時的水警總部,於1885至1907年間使用,至今仍屹立於尖沙咀廣東道與梳士巴利道交界。圖片來源: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

另一方面,香港的天氣警報符號可以追溯到現代氣象學中對符號的使用。在幾次國際會議之後,傳播符號在現代氣象學中得到進一步確立。其中包括1863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第一屆國際氣象會議;1872年在德國萊比錫舉行的另一場會議;1873年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第一屆國際氣象大會,等等。通過查閱香港氣象臺的歷史檔案(現已移至香港政府檔案處)發現,彼時英國引入香港的氣候預警系統和演化過程逐漸浮出水面。

1883年香港天文臺位置圖。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

天文臺完工後,遵循國際氣象協議,香港建立了颱風預警系統,並於1884年5月25日開始實施。同年8月,香港引入了一種由鼓、球、錐體組成的信號系統,並在天文臺屋頂桅杆的下方放置颱風槍。這個系統逐漸分化為本地和非本地風暴信號。這兩種風暴系統由以視覺為基礎的圖形標誌來告知風暴的方向、地點及強度,特點在於視覺和聲音上可以協同工作。因此,在香港的天氣警告系統中,視覺和聲音的組成值得我們討論。非本地信號由表示颱風的位置、方向和隨時間移動的符號組成,而本地信號則由颱風槍和夜間的信號燈構成。夜間系統由兩個燈組成,區分順轉風和逆轉風。該系統位於尖沙咀警署第一營,用來警示惡劣的天氣情況和預計風向變化。

1917至1955年間香港本地風暴信號變化表。表格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天文臺成立後,香港逐漸建立了一個跨越三個時間段的熱帶氣旋警告系統——1884年至1917年,1917年至1955年,1956年至今。天文臺於1884年開始採用以聲音為基礎的風炮示警,其後於1907年以炸藥取代風炮。1907年至1917年間,夜晚啟動由三個垂直燈組成的警示系統。本文在此試圖討論香港天文臺氣旋警告系統的建立,並梳理其由視覺和聽覺同時構建的系統起源。

視覺和聽覺是西方現代主義的核心,也是啟蒙運動的助力。然而,視覺和聲音共存,是不可分割的。這兩個系統作為互惠對象協同工作,視覺系統的存在通常需要使用聲波系統,反之亦然。然而,隨著參與主體的主觀性不斷變化,歷史和檔案資料中滲透的混亂性證明了這種範例的不穩定性。通過整理有關香港天文臺的材料,我們發現,視覺和聲音系統在歷史上是不斷變化的,並會發生失敗、故障、誤解和遺漏等情況。

從1884年到1917年,本地風暴信號使用颱風槍為公眾預警。一次槍響表明烈風即將來臨;兩次表明颱風來臨;三聲意味著風向調轉。然而,從1907年到1937年,颱風槍的聲音被認為太微弱,無法用於傳遞警報,隨後被聲音更大的炸藥所取代。而1917年的一組視覺符號首次被加入本地系統,標誌著香港風暴警報系統完成了從聲音到視覺的轉變。

香港天文臺成立不久,即設立熱帶氣旋警報服務。此圖為二十世紀初位於太平山頂的信號炮。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

與以聲音為主的本地信號相反,非本地警告系統則完全依靠視覺手段。第一套符號在1884年至1890年間使用,由四個紅色標誌組成,分別表示颱風的四個方向。其次是四個黑色符號,形狀與紅色符號相同。如今,紅色表示距離熱帶氣旋超過300英裡,而黑色表示距離小於300英裡。從1904年到1917年,每組又增加了四個符號,表示颱風的八個方向,在原有的四個符號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四個。 1906年引入《中國海岸法規》時,這些符號發生了更為明顯的變化,更新成一組包括不同形式的六個黑色符號。從1917年起,一套由十個標誌組成的系統取代了中國海岸法典,進一步區分了颱風的位置和危險程度。由此,雖然非本地信號整體保持了其視覺上的連續性,期間卻略有調整。

1884至1961年間香港非本地信號變化表。表格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天文臺成立的早期,非本地信號是通過視覺形式預警,而本地信號是通過聲音信號傳遞信息。但是,二者多年來的發展表明,這些系統在不斷適應並更新為新標誌的同時,其含義也不斷發生變化。視覺信號也被引入到本地預警系統中,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加複雜。

在本地和非本地信號中,新加入的符號產生了新的意義,系統的變化在實踐中出現了些許摩擦:符號的複製和位置的移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誤解;預警系統的內在缺陷需要不斷修復和更新;這些更新使得人們對這些符號代表的不同意義產生了困惑。操作過程也存在人為錯誤和疏忽,其他不可預見的氣象現象也使得天氣符號進一步複雜化。

本地和非本地符號不是常年不變的靜態符號集,而是變化的兩組實體,需要不斷地修訂、修改、擴充和更新。例如1927年,本地警告系統中用紅色「T」取代了三角形符號「▲」,並在1930年用黑色「T」代替了紅色「T」;而1929年底,採用了更強的金屬鋼架取代舊的藤製本地信號代碼,但從遠處看,它的外觀與舊設計仍相同。

不過,風太大時,颱風會吹走桅杆頂部過重的符號,這些更重的標誌在惡劣天氣中懸掛時被認為過於危險。正如1907到1937年間的本地預警信號中,颱風槍被炸藥所替代,從槍到炮彈的升級是通過聲音增強來輔助這個警報系統。升級的目的是以更響的聲音來提示市民,並減小天氣情況可能帶來的危險。

另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1906年,颱風在香港奪走了一萬人的生命,系統需要迫切的改良。這種對系統的「改良」偶爾也利用一些補充性的警報標誌,例如在香港九個不同站點懸掛的錐形標誌。這些標誌是為了通知附近的人們注意在港口懸掛的主要風暴信號而設立的。

在香港天文臺總部懸掛十號颶風信號。圖片來源: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

系統的更新不是一個一帆風順的過程。新的系統通常保持了舊系統的痕跡。這就產生了當地居民無法適應新系統、對新舊系統產生混淆的問題。有時,已經更新的系統並不能像計劃的那樣高效運作,仍依賴舊系統的局部,甚至新系統被完全取消。

自從建立預警系統以來,當地人就一直在本地和非本地符號之間混淆。這些符號的圖形非常相似,懸掛的位置通常也非常相近。除了在颱風季節使用,颱風槍還被用來傳達從倫敦到達的郵政服務,這產生了進一步的困擾——槍響致使附近的船隻和居民迅速尋求庇護,並逃離其實並不存在的颱風。

1898年,從1884年到1896年使用的系統被恢復為1884年創立的原始系統。其主要原因是新系統使船民和海員無所適從,而他們通常是首先遭受颱風影響的人。從1917年7月1日起,一系列新的信號系統被添加到本地警告系統中。儘管添加了這些新的信號系統,颱風預警仍有賴於較早的聲音警告手段。因此,爆破彈仍然被保留,並在系統中被持續使用。

改進這些符號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向公眾通報信息。除颱風外,其他天氣現象也逐漸加入了預警信號,新的符號系統使本已混亂的系統進一步複雜化。在一場關於「風暴警告程序」的會議之後,1949年5月,香港增加了國際強風警告系統,並於1950年1月1日開始,以黑球的形式應用此信號,用於提示附近的船舶和漁民即將來臨的季風。

1973年新修訂的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宣傳單張。此系統沿用至今。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

一個世紀以來,香港的颱風警告系統經歷了階段性的改變,在我們討論香港天文台歷史的同時,也重新認識了現代性中視覺或聽覺範例。歷史表明,現代性這個概念本身及其種種表現形式並不是固定在確定類別中的,而是經歷了多輪修正、修改和更新。警告系統的改變依賴於本地和非本地符號的持續更新。

對於香港天文臺的本地警告系統,天氣訊號在視覺和聽覺之間來回變化;非本地系統雖然維持了視覺譜系,其象徵代碼卻在歷史形成中被修改。這些進階性的修訂過程並不是沒有摩擦,而是伴隨耽擱、低效、或是誤解,甚至失敗。因為系統的不完美,更新的需求通常無法按計劃進行,或者,即使有了新的符號,仍被證明無用而必須被還原,或需保留舊系統的一部分。船員和本地居民對天氣符號的不同理解也產生了意義的混淆和誤解;新的警告符號也被陸續引入,以預告其他氣候現象。這些變化在系統的歷史發展中介入了一個「故障層」,反駁了西方現代性的刻板形象。畢竟,天氣不可預測和難以駕馭的特性,使得整個系統總是呈動態運作。

香港颱風警告訊號的最後一次升起是2002年1月1日。在雷達系統和無線電等措施介入之後,風暴警報通過打電話問天氣、天氣預報電視節目等實現。警告系統仍然被使用,但其傳播方式有所改變,實體訊號變得不再實用。

[作者卞雨佳系景觀、建築和藝術研究員;葛蕊詩系當代藝術及建築理論研究員。本文基於作者在UNO織城網絡/SSSSTART研究中心所做的講座整理。《駕馭天氣:香港和颱風的現代史》研究及展覽項目由香港信言設計大使(Design Trust)獨家資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浙江天氣網颱風專題全方位提供颱風資訊
    隨著今年第9號颱風「蘇拉」、第10號強熱帶風暴「達維」雙颱風來襲,浙江天氣網颱風專題再次成為廣大網民了解颱風最新資訊的第一選擇。浙江省氣象局通過浙江天氣網颱風專題對公眾提供颱風各類重要資訊,包括:颱風「蘇拉」和強熱帶風暴「達維」實時的定位、最大風力、中心氣壓、風圈半徑、衛星雲圖、雷達圖、浙江省降水溫度圖等實況信息;浙江省氣象臺製作發布的颱風動態、颱風消息、颱風警報、颱風緊急警報,以及颱風路徑預報圖、海區風力預報圖、1小時定量降水客觀預報、3小時定量降水客觀預報;同時,對比分析歷史颱風資料庫,整理提取了1972年
  • 香港颱風網實施路徑圖,香港颱風最新消息
    香港位置境域   香港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5′,北緯22°15′,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中國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市相鄰,南臨珠海市萬山群島,距廣州市約200公裡。區域範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的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為1106.66平方公裡,其中港島80.7平方公裡,九龍46.9平方公裡,新界978.7平方公裡。
  • 香港今年雨量偏少反常天氣多 料會有4至7個颱風
    香港今年雨量偏少反常天氣多 料會有4至7個颱風     圖:   中新網3月18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天文臺預測,今年會有4至7個颱風襲港,全年雨量正常至偏少。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逐漸明顯,天文臺提醒市民,極端反常天氣將更頻繁,又警告,老一輩市民曾經歷的「制水」乾旱年代,有可能於本世紀末重現。
  • 香港天文臺:太平洋海水仍溫暖 或會有颱風形成
    中新網10月8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7日表示,雖然今年颱風高峰期理應已過,但太平洋的海水仍然溫暖,加上氣候暖化因素,仍會有颱風形成,呼籲市民不能掉以輕心。資料圖:強颱風「山竹」蹂躪石澳,香港網紅景點遭摧毀。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岑智明7日出席電臺節目時表示,最近香港天氣漸涼,相信今年颱風高峰期已過,但全球暖化令太平洋水溫仍溫暖,因此10月和11月仍可能有颱風來襲,提醒市民不能掉以輕心。
  • 颱風「洛克」已登陸香港,廣州深圳等地將有暴雨
    颱風「洛克」已登陸香港,廣州深圳等地將有暴雨 中央氣象臺消息,今年第7號颱風「洛克」的中心已於今天9時50分在香港東北部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8級(20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95百帕。
  • 颱風「紅霞」停編,下一個颱風就緒?廈門未來的天氣是……
    >第11號颱風「紅霞」已停編, 下一個颱風「白海豚」就緒? 今年第11號颱風「紅霞」昨天17時前後已經停止編號了,根據中央氣象臺中長期預報,未來10天,南海或西北太平洋面可能還將有1個颱風生成,新的颱風將會被命名為「白海豚
  • 「紅霞」走了,又有一個颱風要來?下周莆田天氣……
    小編又來報天氣了 今天上午10時, 中央氣象臺發布氣溫實況圖, 全國氣溫普遍下降,均在30℃以下。 先來看看 颱風的最新情況—— 下一個颱風叫「白海豚」?
  • 颱風「紅霞」停編,福建未來的天氣是……
    先來看看颱風的最新情況——第11號颱風「紅霞」已停編,下一個颱風「白海豚」就緒?今年第11號颱風「紅霞」昨天17時前後已經停止編號了,根據中央氣象臺中長期預報,未來10天,南海或西北太平洋面可能還將有1個颱風生成,新的颱風將會被命名為「白海豚」,名字來源中國香港,之前香港天文臺以沒有地方代表性為由,主動提出更換名字「欣欣」,這就有了現在的「白海豚」名字。
  • 8號颱風實時路徑發布系統 8號颱風最新消息路徑圖在哪裡登陸
    現在我國已經進入了颱風天氣頻發的時間段,截止到目前,2020年我國已經經歷了6個颱風,大家對颱風天氣的防範意識也越來越高,預計在8月19日白天,2020年7號颱風海高斯就將在我國廣東登陸,除了關注7號颱風的最新消息之外,沿海城市的小夥伴們也十分關注2020年8號颱風的動向,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8號颱風實時路徑發布系統,8號颱風實時路徑跟蹤
  • 香港- 氣象數據 -中國天氣網
    香港城市介紹 新界過去以農業生產為主,由於香港經濟的發展,新界出現了許多新市鎮。以填海造地建設起來的觀塘和荃灣,是香港兩個較大的工業衛星鎮。荃灣和沙田的公共屋村工程,以及大埔、上水、屯門、粉嶺、元朗等新市鎮的建設與發展,迅速改變著新界的面貌。昔日的農村現在到處高樓林立,已經逐步變成新興熱鬧的工業城鎮。位於西北的葵湧貨櫃碼頭,是香港的海運中心,1972年正式啟用,已迅速擴展成為世界聞名的貨櫃碼頭。
  • 2020遼寧颱風最新消息路徑圖:颱風巴威影響遼寧天氣預報
    2020遼寧颱風最新消息路徑圖:颱風巴威影響遼寧天氣預報》》颱風巴威走向路徑實時查詢 2020年8號颱風登陸時間地點  【颱風巴威登陸朝鮮平安北道 我國東北地區風雨強勁仍需防範】今天(8月27日)8時30分前後,今年第8號颱風「巴威」在中朝交界附近的朝鮮平安北道沿海登陸。
  • 模擬颱風、爆炸現場 香港訓練高官應對大災難(圖)
    模擬颱風、爆炸現場 香港訓練高官應對大災難(圖) 2014-08-20 10:11:44來源: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8月20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與賽馬會合建的「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今日成立,透過360度全景球幕模擬颱風、爆炸、伊波拉等傳染病的災難現場,提升醫護人員及公眾的應變技巧。項目共獲馬會捐助2.7億元(港元 下同),預計5年內培訓3萬人。
  • 熱帶風暴「圓規」登陸香港 廣東進入颱風季節
    熱帶風暴「圓規」登陸香港幾輛汽車在風雨中行駛。當日,香港天文臺發出8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颱風「圓規」 於下午4時在香港西貢登陸。特區政府各個部門和各公共運輸運輸機構都作出相應安排,學校、商場等 也已停課和關門。 新華社記者 黃本強 攝  一對母女在香港銅鑼灣時代廣場冒著風雨匆匆趕路。
  • 颱風「鸚鵡」登陸香港 狂風暴雨席捲深港兩地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今年第12號颱風「鸚鵡」今天下午4時55分在香港西貢沿海地區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2級。受其影響,今天香港、澳門、深圳、珠海等地先後出現了狂風暴雨,海陸空交通因此受阻。
  • 超級颱風山竹什麼時候會襲擊香港?
    颱風「山竹」正以時速160英裡(255km/h)的速度向菲律賓逼近,但超級颱風「山竹」什麼時候會在進入南海後襲擊香港?5級怪獸風暴預計將是今年迄今為止襲擊菲律賓的最強颱風。目前大約有400萬人在山竹的路徑上,數千人在到達之前被疏散。
  • 17級超強颱風風王「玉兔」已經生成,未來幾天湛江的天氣是……
    天氣預告受冷空氣影響,粵北偏北市縣小到中雨轉晴天,其餘市縣分散小雨轉晴天;全省氣溫自北向南逐步下降3-5℃。周日(28日),廣東中北部市縣晴到多雲,其餘市縣多雲到晴,白天陽光登場,晨晚天氣清涼。北京時間10月24日子夜的衛星雲圖顯示,天寧島和塞班島南部在「玉兔」的颱風眼中。
  • 颱風天氣對飛行的影響
    颱風可能會引發伴有雷擊和閃電的局地對流性天氣,並經常伴隨著暴雨或特大暴雨,並且當飛機穿越雷雨區,機翼、機身等突出部位電場很強,很容易使飛機發生雷擊事件。  2、 大風。颱風常常會引起大風,而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一般為8級以上。
  • 颱風「洛克」已登香港 8號颱風或明夜登陸海南
    中國天氣網訊 中央氣象臺7月23日10時繼續發布颱風藍色預警:今年第7號颱風「洛克」(熱帶風暴級)的中心已於今天(23日)上午9時50分在香港東北部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8級(20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95百帕。
  • 颱風「洛克」在香港沿海登陸 四個颱風正活躍發展
    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23日訊 記者張雪報導:今年第7號颱風洛克今日在香港東部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風力8級。預計洛克將以每小時20公裡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23日至24日,華南南部將有中到大雨,其中廣東沿海局部暴雨到大暴雨,部分中小河流可能發生超警洪水。
  • 2018颱風最新動態:安比實時路徑圖 江蘇天氣預報
    2018颱風最新動態:安比實時路徑圖 江蘇天氣預報  今年第10號颱風「安比」已於18日晚8時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預計將於21日夜間至22日凌晨在浙江溫嶺到江蘇省啟東一帶登陸。受此影響,21日夜間至23日,江蘇省大部分地區將出現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同時伴有陸上風力7-8級、陣風10級,沿海海面風力9-10級、陣風11-12級,防汛防颱風形勢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