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對大學生和廣大知識分子都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1980年2月12日,國務院頌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學位,指的是授予個人的一種學力稱號或學術性榮譽稱號,表示其受教育的程度或在某一學科領域裡已經達到的學力水平,或是表彰其在某一領域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榮譽學位)。由具備授予資格的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機構或國家授權的其它學術機構、審定機構授予。學位稱號終身享有。
學位起源於歐洲中世紀。專業技術人員擁有何種學位,表明他具有何種學力水平或專業知識學習資歷,象徵著一定的身份。
學位是標誌一個人學歷的頭銜,即一個人通過學習取得學識及相應學習能力程度的標誌,由國家授權的高等學校頒發。一般包括學士、碩士、博士三種。學位和學歷的區別:學位是學歷的標誌,不和學校學習的經歷或學歷掛鈎;而學歷則必須是學校學習的經歷。所以有學歷不一定有學位,沒有學歷不一定沒有學位。
1980年2月12日,國務院頌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條例規定中國學位分學士、碩士、博士三級,1981年1月1日正式實行。
1983年2月27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大會堂聯合召開我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大會,徐文耀、馬中駭、謝惠民等18位英才獲得博士學位,成為我國自己培育的第一批博士。
中國首批18位博士學位獲得者在接受博士學位證書
1983年10月19日,我國首次培養出了第一批文科博士。至此,我國的學位制度全面趨於完善、成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康鵬根據人民網、新華網、百度百科、新華報業網等綜合整理,圖片來自網絡)
下載齊魯壹點客戶端,關注本壹點號——說古談今,就能查閱以前的文章並能第一時間看到更新。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