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的今天,是中國擁有首批十八位博士的第一天

2020-08-11 曼漢教育

1983年5月27日,中國首批共十八位博士:單墫、李尚志、蘇淳、謝惠民、洪家興、李紹寬、王建磐、於秀源、童裕孫、張蔭南、馮玉琳、白志東、趙林城、馬中騏、黃朝商、範洪義、徐功巧、徐文耀參與博士學位授予儀式。

在那個貧瘠的年代,以血肉之軀推進學術發展,他們在學術道路上所面臨的困難,是我們今日所不能想像。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跟小曼一起來了解一下,那個艱難時期中,堅守學術之路,在各學科領域中開闢星河,為人類知識寶庫添磚加瓦的學術先驅們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

馬中騏博士 中科院首屆研究生,從研究生院獲001號博士學位證書。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四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等,馬中騏博士長期以來一直從事理論物理研究,重點在群論方法及其物理應用方面進行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已發表研究論文190餘篇。


*圖片來源於網絡

謝惠民教授 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1982年5月獲得博士學位,成為中國授予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蘇州大學數學系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控制論、非線性振動、動力系統的語法複雜性、生物信息學等方面的研究。


*圖片來源於網絡

白志東教授 1982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概率統計中極限理論方面的研究,解決了數學、物理學界眾多公認的理論問題,至今已發表學術論文180餘篇,其中約130篇被SCI檢索,單篇最高引用次數為190,引用百次以上的文章3篇。


*圖片來源於網絡

李尚志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代數學領域、特別是群論方向的科學研究。在典型群的子群結構的研究中取得了受到國際同行矚目的系統的成果,在國內外第一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


*圖片來源於網絡

範洪義教授 著名物理學家、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義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協聯成員,共發表SCI研究論文824餘篇 ,六次獲得全國發表SCI論文個人排名第一,三次獲得多篇SCI論文數被引用全國第一。


*圖片來源於網絡

趙林城博士 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94年被選為國際統計學會(ISI)成員。多年來他一直從事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發表論文160篇,出版專著兩本,培養博士10人,碩士18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洪家興教授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偏微分方程及其在幾何中的應用研究,現任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數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非線性數學模型與方法」重點實驗室主任,2019年獲第十四屆「華羅庚數學獎」。


*圖片來源於網絡

李紹寬教授 東華大學教授,從事泛函分析、算子理論方向的學習與研究;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八十餘篇論文。


*圖片來源於網絡

張蔭南教授 曾任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教授在Winner空間變分演算、無限維的Levy-Laplace算子、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的數值解等方面做出多項研究成果,發表論文20餘篇。近年來主要從事數據分析、數據挖掘e-1earning課件的應用研究開發工作。


*圖片來源於網絡

童裕孫博士 曾任復旦大學數學系基礎數學教研室系主任等教職,主要研究方向為算子譜論與算子代數,蹭參加「不定度規空間上算子理論」的研究,歷年來在國內外學術雜誌發表論文30餘篇。


*圖片來源於網絡

馮玉琳博士 現任中科院軟體所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他先後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高技術重點項目以及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在國際國內學術雜誌和會議上發表研究論文90餘篇,學術著作5部。


*圖片來源於網絡

黃朝商博士 曾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室主任,主要從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場論領域的研究,已在國內外本學科一流刊物上發表論文一百三十餘篇,其中單篇引用超過50次以上的有8篇。


*圖片來源於網絡

王建磐教授 華東師大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建磐教授是代數群表示的科學研究和研究生培養方面的領軍人物,他在Weyl模張量積的Weyl模濾過的存在性、 generic上同調的函子解釋、平移與消去原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為國際同行所矚目。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徐功巧博士 1982年通過論文答辯被授予理學博士學位。1984-1986年在美國芝加哥的西北大學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及細胞學系進行博士後訓練,學習分子生物學技術。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徐文耀博士 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在中、美、英、法、日、瑞等國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多篇。主要從事地磁、地震預報、震源物理研究。研究成果有:首次發現「行星際磁場反向扇形效應」,首次計算出包括極區在內的全球L(地磁太陰日變化)電流體系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於秀源博士 主要從事解析數論、超越數論和密碼學的研究,1994年以來,也從事數學教育的研究。已在《中國科學》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20 餘篇,出版專著及教材8部。於秀源博士一直在教學第一線工作,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數學和密碼學人才,其中有享譽國內外的密碼學專家王小雲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

蘇淳教授 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統計與金融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從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理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概率論極限理論與數理統計大樣本理論,已發表學術論文110餘篇。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單墫教授 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等,他長期從事數論及數學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發表各種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20餘部。為獎掖後學,他捐獻出個人積蓄,在南京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設立了「善學獎」獎學金。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初被授予博士學位的首批學子都已從年過花甲,細數其履歷,除了堅持自己的研究外,他們多已是桃李滿園的教授。正是因為如這些首批博士們一般的熱血學子的堅持,才有現下高等教育體系。

如今,我國在冊博士已逾80萬,年增博士畢業生逾5萬,高學歷人才遍布全球,不論國內、國外,博士所蘊含的意義,在這些先驅者身上,在每一位博士的身上,不只是學歷、名望,這背後是一個探求知識的靈魂,是人類文明的先導,是文化與理想的不滅薪火,這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博士!


【最新博士申請資訊鎖定 曼漢教育曼博士 MINHAND_EDU】

相關焦點

  • 36年前中國授予首批博士碩士學位,博士只有18人
    專業技術人員擁有何種學位,表明他具有何種學力水平或專業知識學習資歷,象徵著一定的身份。學位是標誌一個人學歷的頭銜,即一個人通過學習取得學識及相應學習能力程度的標誌,由國家授權的高等學校頒發。一般包括學士、碩士、博士三種。學位和學歷的區別:學位是學歷的標誌,不和學校學習的經歷或學歷掛鈎;而學歷則必須是學校學習的經歷。
  • 新中國首批自主培養的18位博士都是誰?學位編號10001的第一博士是誰
    63500人,最後錄取了10780名,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頒布,規定了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的建立機制,並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成立首批試驗點,開始自主培養自己的博士生,最後從這1萬多名研究生中經過層層篩選,選出18位出類拔萃的人才授予博士學位,自此作為代表知識最高殿堂的博士生直到1983年才產生,至今為止,我國已先後培養了80萬多名博士生
  • 中國最「恐怖」鬼城:「十八層地獄」,無人敢夜宿
    在中國,有一個最恐怖的鬼城,裡面有十八層地獄,晚上沒人敢住。大家都知道重慶現在是網紅必打卡的地方,這裡的火鍋和景點都很棒,但很少有人知道有個地方叫鬼城。它就是重慶的豐都鬼城,舊稱鹽都鬼城,古稱豐都。"豐都鬼城又名"幽都"、"鬼國京都"、"中國神曲之鄉"。鬼城以各種陰間建築和造型著稱,歷來被視為人類亡靈的歸宿,是中國鬼文化的集中體現,傳說中的陰間奈何橋、鬼門關、十八層地獄等在這裡都有真實的存在,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對生死、鬼魂和地獄等的傳統認知,可見一斑。是中國鬼文化的重要地標。
  • 105年前的今天,參與原子彈計劃,中國的居裡夫人吳健雄出生
    (萬象特約作者:一一)105年前的今天,1912年5月31日,中國的居裡夫人、世界最傑出的女性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出生吳健雄(英語:Chien-Shiung Wu,1912年5月31日-1997年2月16日),江蘇省太倉人,是一位在核物理學領域卓有貢獻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其丈夫是同為物理學家的袁世凱孫子袁家騮。
  • 中國崑崙山為何有禁地?至今仍有部隊常年駐守,只因37年前的發現
    引言中國幅員面積廣闊,山川河湖數不勝數,在西部山系中,有一座山名為崑崙山。從古至今,歷朝歷代關於崑崙山的神話傳說都有很多,從上古后羿射日到封神榜,崑崙山在中國神話故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這座被稱為「萬山之祖」的山中,有一塊常年被軍隊駐守的禁地,由於37年前的一個重大發現,這塊土地從此被塵封起來,至今仍被嚴密封鎖。
  • 中秋節觀大潮:今天潮水一般般,八月十八主播帶你接力看潮!
    每年中秋節前後,是一年中觀賞錢塘江大潮的最佳時段,今天是中秋假期第一天,不少人一早就趕到嘉興海寧的老鹽倉觀潮點,想一睹回頭潮的風採。REC今天中午,老鹽倉挺熱鬧為了搶到一個觀潮的好位置,不少人上午九點多就趕到了海寧老鹽倉觀潮點,幾公裡長的江堤上,一長排遮陽傘插在護欄網上,這一家三口是從杭州趕過來的,丈夫還專門帶了露營用的帳篷。
  • 高校近五年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統計:清華南大位列前二...
    TOP前言「TOP大學來了」小編按,中國人工智慧學會(CAAI)成立於1981年,是我國智能科學技術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學會,自2011年起每年評選一次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每年評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數不超過10篇,是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最具權威的博士論文評選。
  • 西湖大學開門迎120名博士新生
    中青在線杭州8月2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今天,西湖大學2018級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在杭州市舉行,120名新生正式入學。這是今年4月1日,教育部正式批覆同意浙江省設立西湖大學後的首次招生。
  • 《偷星九月天》中三位「博士」角色,其中一位拿過三項諾貝爾獎
    在前幾期內容當中小峰為大家介紹了漫畫中所出現的四大勢力組織的成員,那麼今天繼續為大家介紹漫畫中的三位「博士」角色。說到以博士為稱呼的,想必大家都會想到肯定是個提供後援支持的科技宅角色。而《偷星九月天》中也一樣,有著三位給漫畫劇情提供「科幻」元素的博士們。
  • 中國國產博士數量居全球第一,為何引發擔憂?
    1983年5月23日,教育部在人民大會堂為新中國自主培養的首批博士舉行隆重的學位授予大會,共有18名博士在本次大會中拿到了學位證書。授予大會後,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的蘇步青說了一句令人十分意外的話:「這麼多博士怎麼辦?」
  • 2019第一天必讀27個全球科技趨勢,中國科技粉的「張百度」在哪?
    【今日資訊頭條 | 2019第一天,必讀27個全球科技趨勢】來源:新智元2019第一天>邊緣計算成為主流、專業AI晶片打響、中國成為國際創新中心、華為還會迎接更艱巨的全球挑戰…2019年的中國AI,拒絕平庸和現實的單一維度,邁向四維時空,把AI燃爆至沸點。
  • 復旦大學-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9年聯合招生博士研究生專業目錄
    302大氣與海洋科學系070600 大氣科學(學術學位)導師信息查詢:聯合培養導師信息請通過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導師系統
  • 宇宙如何演化成今天模樣 專家組團尋找首批恆星和星系
    原標題:宇宙如何演化成今天的「模樣」 澳天體物理學家組團尋找首批恆星和星系超級計算機模擬中宇宙電離時代的演化。科廷大學是ICRAR參與單位之一,該校副教授凱薩琳·特洛特說:「我們要尋找的是130多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首批恆星和星系,它們發出的信號已在浩瀚宇宙中傳播了數十億年,而且非常微弱。經過漫長的旅程,這些信號以低頻無線電波的形式在地球上方飄蕩,但很容易被人類製造以及宇宙其他星體發出的無線電噪聲淹沒。」
  • 史料|中國第一位化學博士趙承嘏的博士論文
    中國植物化學和現代藥物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原國立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創始人,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首任所長。首批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學部委員。1914年,趙承嘏獲瑞士日內瓦大學博士學位,是我國第一位化學博士,之後留校任教兩年,成為在歐洲大學講授科學(Science)課程的第一位中國人。
  • 中國藥學專業排名11-20名院校
    一、兩所軍醫大學接下來開始今天的分享,在全國第四輪藥學學科評估中排名第十一位與第二十位的都是軍醫大學,他們分別是:第二軍醫大學(11名)和第四軍醫大學(20名)第12名首都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簡稱首醫大,首都醫科大學,不僅僅在2017年度醫藥大學全國排名第二位,在2017-2018年全國最佳醫藥大學排名中,首都醫科大學排名第五位。從這兩個排名中,不難看出,首都醫科大學在醫藥方面的實力。其中藥學專業為國家重點特色專業。
  • 讀完博士再創業,照樣身價百億——盤點中國企業家中的博士
    博士是標誌一個人具備出原創成果的能力或學力的學位,是目前最高級別的學位。擁有博士學位或博士學位同等學力,意味著一個人有能力由學習階段進入學術階段。具備出原創成果的能力或學力是博士學位的核心內涵,也是擁有博士學位的人的最本質特徵。博士代表著出色的學習能力與自控能力,並具備更好的發展前景與事業平臺。
  • 中國最「牛」小山村:人口僅2000多人,卻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現在的發展速度很快,不過儘管如此目前中國發展比較好的地方還是局限在一些城市地區。雖然說一些農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距離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是差的有點遠,特別是在一些經濟比較差的省份還有很多的小山村。
  • 「第十八屆中國企業管理高峰會」在深圳舉辦
    在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中國製造業市場需求和企業生產有所收縮,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內外環境呈現出不同以往的重大變化的大環境下,2020年11月13日至14日,為期兩天的「第十八屆中國企業管理高峰會」在深圳圓滿落下了帷幕。
  • 中國首批航天員無緣飛天 他們經歷了什麼?
    實際上,我國的首批航天員曾經經歷過在北極圈-50℃生存48小時的極地考驗,但因為各種原因他們卻無緣飛天。而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和積累,才成就了今天航天員成功飛天的夢想。  赴俄羅斯訓練要在-50℃中生存48小時  吳傑是我國首批航天員隊伍中的一員,他比中國其他航天員更早知道這一點。1996年,在中國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以前,吳傑和另一名戰友李慶龍作為中國提前選拔出的兩名航天員教員,前往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接受基礎性科目訓練。
  • 14年前,中國發生最慘重的空難,34位中國頂級專家遇難
    新中國從貧困交加一路走到今天的強大輝煌,無不是因為那些逆流而上者面對千磨萬擊的磋磨,始終堅守自己心中的信念。一、大國當自強在中國前行的道路上,對預警機的研發之路便是萬千荊棘叢中的一條。預警機是一種兼具攻擊與協助能力的多功能機型。可以進行空中加油、搜索營救、協同作戰等空中作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