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如何演化成今天模樣 專家組團尋找首批恆星和星系

2021-01-11 新華網客戶端

原標題:宇宙如何演化成今天的「模樣」 澳天體物理學家組團尋找首批恆星和星系

超級計算機模擬中宇宙電離時代的演化。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4日報導,來自澳大利亞國際射電天文學研究中心(ICRAR)、波西(Pawsey)超級計算中心和DUG公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使用默奇森寬場陣列(MWA)射電望遠鏡5年來收集的數百小時觀測數據,尋找來自早期宇宙的信號。

科廷大學是ICRAR參與單位之一,該校副教授凱薩琳·特洛特說:「我們要尋找的是130多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首批恆星和星系,它們發出的信號已在浩瀚宇宙中傳播了數十億年,而且非常微弱。經過漫長的旅程,這些信號以低頻無線電波的形式在地球上方飄蕩,但很容易被人類製造以及宇宙其他星體發出的無線電噪聲淹沒。」

研究人員表示,藉助MWA對早期宇宙的研究,他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它如何演變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副「模樣」。MWA是造價20多億澳元的平方公裡陣列(SKA)射電望遠鏡的前身,按計劃,未來十年內,SKA射電望遠鏡將在澳大利亞和南非建造完成。

長達700個小時的觀測數據將源源不斷地從望遠鏡傳輸到位於珀斯的波西超級計算中心,這是澳大利亞首屈一指的高性能計算設施,此處的工程師會優化數據處理算法,處理450小時的視頻數據,提取團隊正在尋找的信號。

據悉,整個項目需要研究的數據量高達200太字節(TB),1太字節等於240位元組,相當於1800套完整版《權力的遊戲》的數據量。

技術公司DUG多年來深耕油氣勘探領域的軟體開發和大數據處理,它現在擁有並經營著世界上最大的一些計算系統,為顧客提供高性能計算機服務。

波西超級計算機中心董事馬克·斯蒂克斯表示:「射電天文學是本中心支持的一個關鍵研究領域,這種行業合作加強並加速了使用世界一流基礎設施和本地專業人才開展科學探索的步伐。」

相關焦點

  • 帶你走進比恆星更大的天體系統——星系及其演化過程
    恆星由誕生到死亡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也說明了宇宙間所有的東西都不是永恆的,就像一個人一樣都會經歷生老病死。只是人類的生命太過於短暫而沒有機會去看到那些看似永恆的變化。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走進比恆星更大的天體系統——星系及其演化過程。
  • 「宇宙機器」模擬超過800萬種宇宙,只為揭示星系的演化!
    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如何形成?這些星系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成長和改變?星系形成背後的科學原理幾十年來一直是個謎,但現在亞利桑那大學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通過超級計算機模擬離找到答案又近了一步。在太空中觀察真實的星系只能提供時間上的快照,因此想要研究星系在數十億年裡是如何演化的,科學家們不得不求助於計算機模擬。
  • 從恆星演化來認識宇宙演化
    ,恆星的氫聚合核反應過程,能夠不斷產生化學元素,增加普通物質的宇宙質量總量,誕生恆星、星系、星系團……,主宰了整個宇宙的演化運動!愛因斯坦和今天的現代物理學根本沒有認識到光速不變的真實的光物理,更沒有可能認識到宇宙演化的真實物理。使愛因斯坦不能不演出了一場:現象學晚末期的物理學家可悲的謝幕表演:把畢生的文稿付之一炬!來結束現象學的現代物理學。理性的系統唯物論無悖論新概念物理學的曙光已經出現在科學史的地平線上!
  • 從大爆炸開始,宇宙是如何「成長」成今天的「宇宙網絡」的
    宇宙大尺度結構的模擬。確定哪些區域的密度和質量足以與星系和星系團相對應,並確定它們在什麼時候、在什麼條件下形成,是宇宙學家目前面臨的挑戰。關於宇宙最奇怪的事實之一是,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今天,我們看到的宇宙充滿了包含數千億恆星的大星系,它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宇宙網絡。然而,更接近大爆炸時代的時候,一切都極其平滑和均勻,幾乎沒有什麼團簇或聚類可言。
  • 遠古星系是如何照亮宇宙的?包含了太多宇宙奧秘!
    美國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現,宇宙中一些最早星系比預期的還要明亮。過量的光是星系釋放出高得令人難以置信的電離輻射副產品。這一發現為再電離時代的成因提供了線索。再電離時代是一個重大的宇宙事件,它將宇宙從幾乎不透明的狀態轉變為今天所見的明亮恆星景觀。
  • 距離地球最遙遠的星系!來自134億年前,它藏著宇宙早期的秘密
    過去的4年多時間裡,研究者們一直都在尋找宇宙早期星系的身影,不過一直到今天為止,GN-z11星系仍然是最古老的一個,或許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它的頭銜都會被保留,畢竟我們對於早期宇宙的了解太片面了,特別是那些初代星系,更是非常難以尋覓。
  • 宇宙早期星系中,恆星或經歷了在短期內快速生成及死亡的「生死時速」
    大多數星系都形成於宇宙早期,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科學家推測,銀河系可能是在宇宙早期由幾個矮星系碰撞形成的,這些矮星系形成於130億年前。因此,對於這些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
  • 宇宙最古老的星系被發現!它刷新了紀錄,年齡直逼宇宙奇點
    8億年後的古老星系,這也是當時科學家們在宇宙中發現的,最明亮、最古老的星系,當時很多科學家都非常激動,認為自己找到了宇宙中的第一代恆星。 通過觀測研究,這個來自於130億光年之外的古老星系中,竟然沒有任何的重元素信號,這也符合科學家們的觀點:宇宙早期僅有一些氫元素和氦元素。
  • 探秘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中科大再獲突破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 (張歌)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的 「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共同參加。
  •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因此,對於這些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10月27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研究了118個遙遠的星系,發現其中大約20%的星系中恆星發出的紫外線被塵埃所遮蔽,這就意味著,這些星系中包含著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這一發現遠遠超出了此前的預期。為何會有此現象?
  •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天聞頻道  大多數星系都形成於宇宙早期,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科學家推測,銀河系可能是在宇宙早期由幾個矮星系碰撞形成的,這些矮星系形成於130億年前。因此,對於這些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
  • 這線索將能揭示星系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謎團?
    博科園-科學科普-星系天文學類一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來解開第一個星系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謎團。Erb的團隊,包括加州理工學院的Charles Steidel和Yuguang Chen,使用天文臺最新的儀器之一Keck宇宙網絡成像儀(KCWI)對BX418的氣體暈進行詳細的光譜分析,它的性質可以提供銀河系內恆星形成的線索。藝術概念圖模擬顯示了圍繞著一個星系的氣態光暈,被一種叫做萊曼阿爾法發射的窄波段紫外線照亮,BX418的氣態光暈大約是星系本身大小的十倍。
  • 什麼是宇宙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中的恆星、星系、星系團甚至是大尺度結構在如何產生和演化的?首先我們要了解在科學史上出現的兩件事,它們為我們理解宇宙演化奠定了基礎!《文子·自然》《淮南子》:「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哈勃的另外一個重大發現是:宇宙中的星系大致均勻地分布在所有方向和距離上,這些星系都在遠離我們。結合星光紅移數據,即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以及我們能夠從每個星系內的恆星觀測中獲得的距離數據,哈勃發現一個星系離我們越遠,推行的速度越快!這就是哈勃定律。
  • 星系及星系的演化過程
    什麼是星系?星系也稱為恆星系。恆星系的定義是由無數本身能發光、發熱的天體及恆星所組成的集合體。它是宇宙中龐大的星星的「島嶼」,也是宇宙中最大、最美麗的天體系統之一到目前為止,人們已在宇宙觀測到了約10億個星系。銀河系只是一個普通的星系。
  • 恆星汙染,星系回收
    FORTIS將乘坐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飛彈場發射的探空火箭進入太空,然後觀察附近的一個星系,測量其恆星和超新星泵入周圍的CGM的氣體。這些觀測將有助於了解物質是如何在星系內外循環的,從而推動恆星的形成和星系的演化。FORTIS的發射窗口將在10月27日開啟。 研究星系生命周期的天文學家一直在與兩個主要的謎團作鬥爭。
  • 高中物理會考知識點總結:宇宙的結構和恆星的演化 天體運動
    地球上離月球最近和最遠的兩個點形成了潮汐現象的高潮點。2. 太陽系共有八顆行星。從距離太陽最近行星算起,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距離太陽越近的行星,公轉速度越大。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木星和土星的衛星最多。3. 宇宙:所有的空間及其中的萬物。光年的換算:1l.y.=9.46*1015m4.
  • 宇宙中的「孤獨行者」,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看專家的分析發現
    宇宙中的「孤獨行者」,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看專家的分析發現說到神秘一詞,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樣,認為天地間最神秘地莫過於浩瀚無垠的宇宙了吧。在感嘆愛因斯坦的高智商與為科學做出的貢獻外,我們回過頭來想想宇宙間的星系群,關於星系,大家脫口而出的一定是恆星和行星了,但是這兩者今天我們都不談論,我們要討論的是宇宙間的另一種星球,它的神秘程度不亞於黑洞,說出它的名字有些人一定以為是我為其命名的,都不敢相信,是的,它就是宇宙中的「孤獨行者」褐矮星。褐矮星,一個不會發光,也不是恆星核行星的宇宙孤獨的存在。
  • 沒有第一代恆星,就沒有今天的宇宙,它們現在在哪裡?
    到今天,宇宙已經有大約138.2億年的歷史了。在這一百多億年的歲月裡,我們的宇宙孕育了無數的恆星。這些恆星中,最年輕的已經是宇宙第三代恆星了,比如我們的太陽。還有一些很古老的恆星,它們產生得更早,是宇宙中第二代恆星。
  • 科學家或觀察到迄今最古老伽馬射線暴,對理解宇宙早期星系和恆星...
    記者從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研究所江林華研究員團隊獲悉,由其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探測到134億光年外星系GN-z11的光譜,證實了該星係為人類迄今發現最遙遠天體。團隊同時還捕捉到來自該星系持續數分鐘的爆發信號,疑似與星系中一個伽馬射線暴有關。
  • 是什麼阻止了星系中的恆星形成?並不是所有星雲都進化成恆星
    在宇宙的最初幾十億年中,星系像新生嬰兒一樣成長-把氣體變成恆星,有時速度非常快。但是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龐大的星系,顯然已經完全停止了恆星的形成,結果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星系演化的看法。淬滅的銀河怪物在早期宇宙中發現如此龐大的星系本身本身有點令人驚訝-儘管並非聞所未聞。這個被稱為XMM-2599的星系的恆星質量是銀河系的五倍。像這樣的銀河星系在早期宇宙中是罕見的,即使在星系正經歷高潮的時候。大多數星系根本沒有時間證明那麼多新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