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16日,中國舉行了第一場博士論文答辯。
「博士」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一種學位,也指攻讀該學位的人。不過,關於「中國博士」有些冷知識你可能就不清楚了。
博士,圖片來源pixabay.com
01
「博士」有幾個意思?
中國古代的博士,大致有三個意思。
《戰國策》裡記載:「鄭同北見趙王,趙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此處的「博士」,跟「子」差不多,是一種表示尊敬的稱呼。
聽完趙王的恭維,鄭同接下來告訴趙王,治理國家不能空有理想,還需要了解謀略、兵法等專門的學問。這就牽扯到博士的第二個含義——一種官職。
從秦朝開始,中國就開始設置「博士學官」,授予某一方面的專家,由這些專家為君王提供各種各樣的材料或建議。
茶博士,圖片來源qq.com
到了唐宋年間,情況又變了。
作為中國古代影響力鼎盛時期,唐朝期間的中國不僅幅員遼闊,市民文化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飲茶就是一種表現。
陸羽專門寫了一本《茶經》,從茶葉的品相特徵到茶葉的採摘衝泡,乃至茶具的選擇,都一一作了介紹。
人們佩服他對茶葉的研究,稱之為「茶博士」;久而久之,茶博士成了茶館師傅的普遍稱呼。
02
在中國,「博士」是什麼時候成為學位的?
對於這個問題,答案可能比你想像的晚許多。中國本土的博士學位討論,是清朝廢除科舉之後的事兒了。
1906年,學部提出設立學士與博士兩級學位制度,而此時的清政府內外交困、自身難保,教育改革根本無法提上日程。
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大學令》,規定了博士學位的授予辦法。
首先要求得是大學的學生,其次須有「新發現之學理或重要之著述」,最後,要經過相關機構的評議。
嚴格來說,當時博士學位的概念跟今天雖然有些相似,但更接近英國的高級博士學位,是一種榮譽稱號。
大學令,圖片來源搜狐
國民政府時期,留學歸來的學者漸漸增多,不同國家、不同培養體制出身的人都自稱「博士」,於是,建立學位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
國民黨也曾「嚴肅地」討論過這件事,不過,一開始博士學位的授予權在教育部(隸屬行政院),沒過多久又被考試院(與行政院平級)惦記上。互不統屬、彼此爭執,最後不了了之。
03
我國第一批博士是怎樣誕生的?
博士學位關係教育、關係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有時候甚至關係外交——中國與印尼建交初期,對方就曾問詢「你們派來的外交官是將軍還是博士?」。
要想建立現代化的學位體系並不容易。恢復高考之後,鄧小平同志指示「要搞學位制度,也要搞學術和技術職稱」。
隨後,教育部、國務院科級幹部局聯合組成了學位小組,在同各部門、高校、科研單位商討的基礎上,擬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草案)》。至此,中國才真正有了一個科學可行的學位管理辦法,建立了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度。
中國首批博士生導師名單,圖片來源chinadegrees.cn
第一批博士的規格之高,在今天是難以想像的。
以馬中騏為例,他的博士學位證書編號為10001,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位博士。導師胡寧是北京大學物理系的教授、曾任學部委員,成名已久;他答辯時,兩彈一星元勳彭桓武、中科院院士古超豪都有參加。
04
第一批博士都幹了點啥?
1982年6月16日,中國舉行了第一場博士論文答辯;198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了第一次博士學位授予大會。
新中國首批博士名單,圖片來源《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第一批博士一共有18位,以理工科居多。
胡小唐,中國第一位測試計量及儀器專業博士,選擇高精度測量作為研究方向。
人們常說「高精尖」,卻常常忽視精度的重要性。造火箭、造飛船、研製電腦晶片,差之毫厘往往謬以千裡;而胡小唐準備用三年的時間追趕西方三十年的成就。
蘇淳,中國第一批理學博士學位的獲得者,畢業之後一面搞研究,一面搞教育,曾擔任第33屆中國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領隊和主教練。那一年,中國隊不僅總分第一,而且六位隊員全部獲得金牌。
現如今,博士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截至2010年,中國已有三百餘個博士授予單位,累計培養博士生三十多萬。這些人活躍在各個領域,為祖國的騰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轉載註明來源
責編/心與紙
點分享
點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