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作為溝通不同語言的橋梁,在人類的歷史進程和文化傳播過程中具有不可磨滅的意義,翻譯發展至今,已經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文字和字幕翻譯,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翻譯實現著從人工領域向機器領域的擴展,其中衍生出諸多的翻譯產品,例如翻譯軟體、翻譯機等,滿足人們在多種場景下的使用需求。儘管機器翻譯的質量差強人意,但人工智慧技術的突破,以及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等,機器翻譯也實現向神經網絡翻譯的躍進,翻譯質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此外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下,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獲取信息特工更加便捷和多元的途徑,打破各國文化知識壁壘的同時,人們也在環境變化中提出更多的需求。翻譯也同樣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維度,廣義上的翻譯指的是,不同符號系統之間的信息傳遞活動,包括語言與語言之間、語言與符號之間,以及符號與符號之間,而符號就是除去人類自然語言,包括手勢語、旗語、信號燈、計算機語言等在內的其他符號類型。
而狹義的翻譯不僅僅指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活動,更是包括語內翻譯和語際翻譯兩大類,前者就是同一種語言內部的轉換,而後者就是本族語和外族語之間的轉換。但無論是廣義的翻譯還是狹義的翻譯,都包含著多種符號系統的轉換與信息傳遞。換句話說,在翻譯這一活動過程中,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其他類型的符號,都參與意義的構建,從而實現信息傳遞的目的。
因此對於譯者而言,不僅要關注語言文字信息,還要關注其他模態符號所呈現的意義,例如詩歌翻譯中常見的視覺意象、聽覺意象、觸覺意象等,這時不僅要傳達原作的語言文字信息,還要將原作語言文字背後的多模態信息挖掘出來,並盡力在譯作中還原和再現,而那些背後的信息也就是所謂的「多模態話語」。
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於20世紀90年代在西方出現之前,語言學的研究主要以文本作為基礎,而多模態話語是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從而將語言和其他相關的意義資源進行整合。如今隨著多模態話語分析的興起和發展,國內外的相關文獻非常之多,但在研究方向、路徑、李理論等方面不盡相同。
但無論如何,在對多模態內容的原作翻譯中,原作中與譯作中的意義差異在所難免,這是由於作者和譯者處於不同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教育水平下,思維想法有所差異在所難免,但譯者只有對其中包含的多模態內容的傳達盡力而為,立足於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人生經歷,以及寫作的風格習慣,更可能的使讀者得到原作所傳達的信息。
喜歡潤界本地化,請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