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態話語:翻譯不只是語言文字

2020-12-06 潤界本地化

翻譯,作為溝通不同語言的橋梁,在人類的歷史進程和文化傳播過程中具有不可磨滅的意義,翻譯發展至今,已經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文字和字幕翻譯,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翻譯實現著從人工領域向機器領域的擴展,其中衍生出諸多的翻譯產品,例如翻譯軟體、翻譯機等,滿足人們在多種場景下的使用需求。儘管機器翻譯的質量差強人意,但人工智慧技術的突破,以及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等,機器翻譯也實現向神經網絡翻譯的躍進,翻譯質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此外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下,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獲取信息特工更加便捷和多元的途徑,打破各國文化知識壁壘的同時,人們也在環境變化中提出更多的需求。翻譯也同樣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維度,廣義上的翻譯指的是,不同符號系統之間的信息傳遞活動,包括語言與語言之間、語言與符號之間,以及符號與符號之間,而符號就是除去人類自然語言,包括手勢語、旗語、信號燈、計算機語言等在內的其他符號類型。

而狹義的翻譯不僅僅指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活動,更是包括語內翻譯和語際翻譯兩大類,前者就是同一種語言內部的轉換,而後者就是本族語和外族語之間的轉換。但無論是廣義的翻譯還是狹義的翻譯,都包含著多種符號系統的轉換與信息傳遞。換句話說,在翻譯這一活動過程中,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其他類型的符號,都參與意義的構建,從而實現信息傳遞的目的。

因此對於譯者而言,不僅要關注語言文字信息,還要關注其他模態符號所呈現的意義,例如詩歌翻譯中常見的視覺意象、聽覺意象、觸覺意象等,這時不僅要傳達原作的語言文字信息,還要將原作語言文字背後的多模態信息挖掘出來,並盡力在譯作中還原和再現,而那些背後的信息也就是所謂的「多模態話語」。

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於20世紀90年代在西方出現之前,語言學的研究主要以文本作為基礎,而多模態話語是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從而將語言和其他相關的意義資源進行整合。如今隨著多模態話語分析的興起和發展,國內外的相關文獻非常之多,但在研究方向、路徑、李理論等方面不盡相同。

但無論如何,在對多模態內容的原作翻譯中,原作中與譯作中的意義差異在所難免,這是由於作者和譯者處於不同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教育水平下,思維想法有所差異在所難免,但譯者只有對其中包含的多模態內容的傳達盡力而為,立足於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人生經歷,以及寫作的風格習慣,更可能的使讀者得到原作所傳達的信息。

喜歡潤界本地化,請多多支持!

相關焦點

  • 多模態:翻譯研究的新視角
    由此可見翻譯的含義有兩個維度:廣義的翻譯指不同符號系統之間的信息傳遞活動,包括語言與語言之間、語言與符號之間,以及符號與符號之間。因此,翻譯活動本身包含著多模態信息傳遞的內容,我們借鑑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與成果來考察翻譯產品與過程,作為翻譯研究的新視角,具有其內在的合理性與可行性。
  • 多模態視角下《金星秀》的話語傳播策略分析
    摘要:本文從多模態話語分析的視角,通過分析語言符號、非語言模態、舞臺場景等多種符號如何共生意義,來探討這檔電視節目如何實現話語內容和節目價值觀的有效傳播。 關鍵詞:多模態視角;《金星秀》;話語傳播策略 一、多模態話語分析 多模態話語分析是話語分析的一個重要分支,多模態話語指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
  • 論文賞析:基於多模態識讀能力培養的英語教學模式研
    人們不僅要能夠理解這些信息,還必須能夠用同樣的多模態方式來呈現知識和表達思想。由此可見,「讀寫」的意義擴展了,它不再專門用來表示理解和書寫文字,而是指理解和生產多種交際模態的能力,即多模態讀寫能力,或多元識讀能力。社會符號的多模態化引起了學界的普遍關注,國內外學者在該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Royce 提出了多模態話語的分析框架[1]
  • 多模態視野下的國家媒介形象:概念與特徵
    基於此,本文將國家媒介形象界定為一國在系統運動過程中發出的信息在特定條件下通過語言及多模態媒介話語所建構和呈現的形象。從多模態話語視野看國家媒介形象的特徵從多模態話語視野來看,非語言符號與語言符號都是話語的意義資源,故而兩者的形象建構具有一定的可類比性和相似性。
  • 從體驗認知視域談多模態教學
    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證據表明:感覺與動覺的體驗包含於認知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不僅是認知的感受器和傳導器,也是認知形成過程中的一部分。現實生活中的語言交流很少依靠單一的聽說模態,而是整合了視覺、動覺、觸覺等多重模態,故而語言學習在本質上也應是多模態的。因此多模態教學鼓勵將不同的感官模態整合起來,而不是像傳統的外語教學那樣過度地依賴聽說。
  • 聚焦多模態自然語言處理等AI技術,京東智聯雲亮相NLPCC 2020
    近年來,人工智慧 (AI) 在涉及單一模態如語音、自然語言和視覺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單一模態的任務上,如物體識別、語音識別、機器翻譯等,AI 系統在特定數據集上的表現水平與人類相當。隨著單模態人工智慧潛在問題的解決,研究人員意識到更高層次的AI任務往往涉及到跨多種模式的更複雜的信息處理。同時,局限於單一模態的研究往往不能充分利用跨模態信息。
  • 人工智慧進入翻譯領域:讓計算機聽懂人類語言
    在國際會議上,翻譯人員是人們熟悉的,但翻譯機器人就鮮見了?日前,在國際計算語言學聯合會2015年年會(ACL-2015)的終身成就獎頒獎互動環節上,來自百度公司的機器人「小度」,就擔任起了這樣的角色。  「我們想進一步把人和計算機聯繫起來,就要對人的自然語言進行處理。」說這話的正是「小度」翻譯的服務對象,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教授李生。
  • 多模態 AI 系統?從文本直接創建圖像!OpenAI發布新人工智慧系統
    GPT-3在許多自然語言處理數據集上均具有出色的性能,包括翻譯、問答和文本填空任務,還包括一些需要即時推理或領域適應的任務等,已在很多實際任務上大幅接近人類水平。新發布的語言模型DALL·E,是GPT-3的120億參數版本,可以按照自然語言文字描述直接生成對應圖片!
  • 漫畫文字自動翻譯
    現在,東京大學兩位博士研發了漫畫文字自動翻譯的一個工具,追漫再也不累了!作者 | 神經星星 責編 | 張文內容概要:一項關於漫畫文字自動翻譯的研究,引發了熱議,由兩位東京大學博士組成的 Mantra 團隊發布了一篇論文,目前已被 AAAI 2021 收錄,該 Mantra 項目旨在為日本漫畫提供自動化的機器翻譯工具。
  • Gartner最新報告:百度翻譯整合多項AI能力 多模態翻譯助跨國交流
    Gartner分析師認為,百度有一個領先且宏偉的(advanced and ambitious)目標,融合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計算機視覺等人工智慧技術,為用戶提供實時、高質量的多模態翻譯服務。在全球化發展背景下,隨著企業業務和生態系統不斷向全球不同區域擴展,企業獲取全球化信息的需求日益凸顯,機器翻譯成為剛需。
  • 多模態研究:認知語言學的新方法
    該方法不僅把語言模態視作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之一,而且認為圖像、聲音、手勢、音樂等其他模態也是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泰爾米和斯洛賓通過對口語、書面語、手勢等多模態數據的分析,把人類語言區分為衛星框架語言、動詞框架語言和均等框架語言等三種類型。三是關注同一語言不同年齡的說話者在語言表徵模式上的差異,藉此考察語言類型的發展規律。
  • 京東姚霆:推理能力,正是多模態技術未來亟需突破的瓶頸!
    ,工資可以不發,但是每個月不網購幾單,那是不可能的! 當然,拍照購只是京東電商的眾多應用之一,跨模態技術應用還有很多,比如推薦和信息流廣告,內容審核也可以結合海量的商品圖像與對應的商品語義屬性,學習圖像語義特徵表達。另外,我們在使用京東 App 時可能都有過被智能客服接待的經歷,這背後的技術,就是在任務驅動型的多輪對話中融入視覺到語言的跨模態轉換技術,讓智能客服可以自動地對用戶上傳的圖片或視頻進行自動應答。
  • 「翻譯」與「救贖」:劉宇昆的語言科幻
    簡單地說,主流意識形態依照科幻小說的傳統,將語言嵌入到了科學=技術的話語體系中,與其相反,劉宇昆則是將科學=技術帶入了語言或者說象徵的領域。而更加重要的是,劉宇昆所描繪出的語言功能是在象徵層次的作用這一層面,也與他大部分作品的中心主題有著很密切的聯繫,他在很多作品中都不斷重複著以此為基礎的故事結構。
  • 語言學的問題意識、話語轉向及學科問題
    改革開放之後,語言學界多把學術眼光聚焦於國外,聚焦於學科內部,相對忽視語言生活的「本源問題」,而「本源問題」是推動學術進步的本源動力。第二,語言的真實存在狀態是話語,而索緒爾以來的傳統是研究語言結構,相對輕視話語。話語功能語言學(話語分析)和互動語言學的興起,推動著語言學的「話語轉向」。以「本體研究」為本的中國語言學,以語言結構研究為學術基點,應儘快轉向以話語研究為學術基點。
  • 新聞的「話語圖示」——論對外新聞傳播中的跨語言書寫
    一「新聞話語圖示」概念的提出對同一語種內的新聞傳播活動,人們主要關注新聞話語的宏觀歷時書寫維度,因為在同一語言共同體中,語言文字符號已是信息傳播給定的前提要素,是所有話語參與者都默認的一種共識性知識。故而,給定語言共同體內的新聞話語研究往往會略過語言符號的文本呈現,直接聚焦意義內容的歷時發展樣態與書寫走向,由此此類研究也通常被稱作「內容分析」。
  • 多模態神經導航在膠質瘤手術治療的應用_神經膠質瘤_多模態影像...
    對於腦功能區膠質瘤,傳統手術不能很好地判定腫瘤與周圍結構的空間位置關係,從而導致病人術後出現較多併發症和神經功能缺失。近年來,隨著醫學科技發展,神經導航技術、多模態影像融合技術在神經外科手術得到廣泛應用,這些技術能夠幫助術者在術前制定更合適的手術計劃,術中更加精準地定位腫瘤。
  • 這個系統可以全自動翻譯日漫,再也不用啃生肉了
    他們提出了一個全自動漫畫翻譯系統,可將漫畫中的文字翻譯成英文和中文。 漫畫在世界各地都很流行,但大多數漫畫中的文字沒有翻譯。如果能夠迅速將漫畫中的文字翻譯成各種語言,那可就太棒了。近日,來自 Mantra 公司、雅虎日本和東京大學的研究者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了一種快速翻譯漫畫文本的方法。就像這樣:
  • 人類現代英語漢語文字體系的形成和語言文字的邏輯關係原則
    在這個時候,圖畫式文字還沒有現代文字的發音標誌,都是形、聲、義一體的文字,是人類最樸素的交流語言,像羊的圖形,就是羊的意思,羊的叫聲也就是它的發音,馬的圖形就是馬的意思,馬的叫聲就是馬的發音,這時候的語言,全球通用的,哪兒都一樣,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全球通用,自然共知。
  • 達摩院NLP團隊斬獲六項世界冠軍背後,讓AI沒有難懂的語言
    其中,既有將自回歸和自編碼結合的生成式語言模型,也有將多種語言融合的預訓練語言模型,更有將語言和圖像等模態融合的多模態語言模型。在阿里巴巴達摩院語言實驗室負責人司羅看來,預訓練語言模型技術最近的進展極大地推動了自然語言智能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應用與深度語言模型能夠結合起來,在業務實踐中取得了比較大的實際落地效果。」
  • 翻譯人員的福音! AI算法瞬間學習理解96種語言 斬獲國際權威競賽冠軍
    翻譯人員的福音! AI算法瞬間學習理解96種語言 斬獲國際權威競賽冠軍打破語言藩籬,重建巴別塔是人類的遠古夢想,如今全球化語境下,更是一種當務之急。如何做到多語言交流和跨語義理解,也是人工智慧的"聖杯"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