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說,這裡的春天最美麗」,這句耳熟能詳的兒歌,讓人不禁思考,為什麼燕子只有春天才回來,一直待著不好嗎?
其實像燕子這種鳥類叫做候鳥,它們會隨季節更替,按照固定路線往返於兩個棲息地,而候鳥中又分為夏候鳥、冬候鳥等。夏候鳥就是像燕子、黃鸝、杜鵑這樣,春季或夏季在某地繁殖,到了秋天的時候,飛往暖和的地方過冬,來年春天再飛回來的鳥。
而冬候鳥呢,就是像天鵝、野鴨、鴻雁這樣,冬天在暖和的地方過冬,第二年春天再飛往北方繁殖的鳥,那麼候鳥遷徙的原因是什麼呢?如果你以為鳥類遷徙就是因為怕冷,那你就錯了,鳥類的羽毛普遍很厚實,能夠有效抵禦嚴寒。不過當天氣變冷時造成的食物短缺,是鳥類避免不了的事,像在中國的北方,當冬天來臨,氣溫下降之後,很多植物為了減少能量消耗,就不長果子了,這對以植物果實為食的候鳥來說極其不友好。
而對於水禽來說也差不多,但氣溫降到零攝氏度以下,水面結冰,水禽也難以覓食。而對以昆蟲為食的鳥類來說,很多昆蟲會因為低溫凍死或進入類似於冬眠的治癒狀態,因此這類鳥類也能找到食物,所以在食物短缺、鳥多蟲少情況下,候鳥會被逼著往溫暖的地方遷徙。另外遷徙也是一種本能,是鳥類祖先經過無數次的飛行之後,才在氣溫和季節變化之間找到了一條生存之道,就像老鼠天生會打洞,遷徙是候鳥遺傳的本能。
既然候鳥每年都要往溫暖的地方遷徙,為什麼不在溫暖地方一直住下去呢?其實,這就像年輕人去大城市打拼一樣,大城市競爭壓力大,溫暖地方雖然食物充足,但天敵很多,且都去一塊地方好,還要跟眾多鳥兒搶食物吃,這塊區域的競爭壓力很大。而且夏季時溫暖地區溫度很高,不適合有些鳥類繁殖,而北方相對來說地廣人稀,對鳥兒更安全。所以,當北方天氣變暖,植物變多後,鳥兒又飛回來了。
這麼聽起來候鳥好像是個圓滑的人,兩邊都撈取好處。說到這兒,可能有小夥伴就要問了,為什麼不是所有鳥類都成為候鳥呢,其實遷徙並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鳥類遷徙時往往需要消耗大量時間,通常會持續一個月左右,每天持續飛行大約七小時。
在此過程中呢,可能會遇到不良天氣、定位有誤、不熟悉新環境與其他候鳥爭奪食物的問題,那些留下來不用遷徙留鳥因為少了競爭者相對短缺食物也不至於活不下去,這可能是大自然中巧妙的平衡吧。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鳥類是候鳥,有些鳥類是留鳥的原因。
雖然候鳥在遷徙過程中風險很大,但遷徙的過程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因為途中不夠強壯的鳥兒會被淘汰掉,留下來的會是強壯的鳥會,保留下來更好的基因。即從這角度來看,這對鳥的發展生存都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