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戈 秦川
「這是目前國內外最新型的32束染色機,不僅紗線染色效率提升近3倍,操作員的數量也從過去的10人減少至3人。」7月9日,記者來到位於鶴壁市淇縣的河南新牡丹紡織有限公司(下稱「新牡丹公司」),一進布機車間,辦公室主任黃躍卿就「炫耀」起該公司新引進的高端設備。
農曆春節至今,面對疫情防控、經濟下行的雙重挑戰,不少傳統企業的經營陷入困境。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牡丹公司在技術改造引領下,產能不降反升,產品遠銷50多個國家,交出了一份提氣的發展「成績單」。
這家企業是如何化危為機、逆勢突圍的?提起新牡丹公司的發展史,黃躍卿感慨萬千——
陷入死局,必須作出改變
成立於1995年的新牡丹公司,原名河南華業紡織染有限公司(下稱「華業公司」),曾是淇縣國有企業河南龍馬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企業。
「紡織產業是淇縣傳統優勢產業,廠裡最輝煌那幾年,員工每月的工資收入能有七八百元,在當時堪比公務員。」建廠之初,黃躍卿剛剛入職,這份工作在當地老百姓眼裡可謂是「香餑餑」。
然而,外部環境的加速變化,讓仍然固守計劃經濟思維的華業公司很快瀕臨絕境——企業只負責生產,不負責銷售,導致貨物大量擠壓;不以市場為導向,生產的紡織面料款式單一、材質厚重,越來越脫離消費者……
「當時企業的經營已陷入死局,必須作出改變。若不加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家國營小廠將就此成為歷史。」黃躍卿對當時的國企改制記憶猶新。為了自救,華業公司於2009年引入新亞服裝、上海天潤紡織等企業參股,2016年更名新牡丹公司,走上了坎坷的轉型之路。
「貿易戰給我們上了一課」
在新牡丹公司後整理車間,一張張牛仔布經過紡紗、織造、漿染、燒毛等工序處理後被整齊碼放。每卷卷首處都貼著產品標籤,上面用英文記錄著成分、規格等內容。
「這些是我們即將出口到印度尼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產品,很受當地企業歡迎。」黃躍卿介紹,自2017年開始,新牡丹公司藉助外出參展的機會積極拓展海外業務。
由於產品適銷對路,找準了牛仔布面料多樣化、小批量的市場趨勢,新牡丹公司首年「出海」就對歐美地區實現2386萬元的出口額,2018年更是翻番至5750萬元,在淇縣外向型企業中名列前茅。
正當海外業務揚帆起航、漸入佳境之時,發端於2019年的中美貿易戰再次給企業的發展「澆了盆冷水」。
「中美貿易戰為我們剛剛試水的海外業務上了一課,不得不轉變思路,再次尋求破局。」黃躍卿說。此後,新牡丹公司果斷調整銷售策略,嘗試著開拓東南亞市場。所幸的是,這次迅速調轉船頭,使新牡丹公司成功化危為機,2019年實現出口額逾7000萬元。
始終保持警醒與憂患意識
從瀕臨破產的國營小廠發展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牛仔布面料生產企業,如今的新牡丹公司年產布匹1500萬米,與日本品牌優衣庫、美國品牌李維斯等國際服裝巨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多年來不斷危中求機,讓這家企業始終保持著警醒與憂患意識——投資3億元實施技術改造,引進國內外牛仔布先進生產設備626臺(套),實施供應鏈與車間一體化管理。通過人機互補、設備換芯,新牡丹公司的生產效率整體提升20%以上,在人工、能耗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產能從700萬米/年升級到1500萬米/年。
「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有效提升了公司的市場營銷、數位化研發、精益生產、智慧經營等能力,實現了傳統生產模式向先進智能製造模式轉變,已成為我們彎道超車的新引擎!」見證了企業20多年坎坷發展,黃躍卿如是總結。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當前,除新牡丹公司外,越來越多鶴壁企業正通過智能化改造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在產業層次上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在產業結構上從「低小散」向「高大上」邁進,在價值鏈上從高成本、低效益向重創新、高附加值邁進。
「新牡丹公司2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謂是鶴壁傳統企業轉型發展的代表和縮影。當前,我們正以創建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為契機,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以『智能製造』引領『三大改造』,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鶴壁市工信局局長李書新表示。
編輯:蔣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