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是一部由法國導演Eric Valli所執導的影片,描述在尼泊爾西北方一個名為Dolpo的偏僻村落的故事。
說實話,《喜馬拉雅》這部電影,豆瓣評分只有8.6分,我認為是嚴重被低評了。
#喜馬拉雅#有一句影評評論的非常到位,「有的畫面給眼睛看,有的給心靈;有的聲音給耳朵聽,有的給心靈。」
說的就是《喜馬拉雅》。
想一想,原因可能是因為裡面涉及了一些隱晦的「藏文化」偏小眾,非了解藏文化的人不能理解,或者道其平平。
「該片是由法國、尼泊尼、瑞士和英國四國合作,歷時9個月拍攝的劇情與紀錄大片,曾入圍第72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2000年愷撒最佳攝影獎。」
最值得一提的是,裡面的主題曲和配樂(《Himalaya》專輯獲得了愷撒音樂獎),真的可以讓人聽得淚流滿面,能擊穿人的靈魂~
我認為看懂這部片子一定要基於對藏文化或高原文化的理解,而暢銷書《狼圖騰》和不暢銷的《獵原》《西藏生死書》或許能給予很好的鋪墊和解答。
一個名叫「霆雷」的部落老首領,他的兒子在賣鹽的路上因風雪送命,無奈他想扶持自己的年幼的孫子「慈仁·帕桑」當新的首領。
他信不過兒子的下屬兼好朋友「卡瑪」,認為兒子的死和他有關,自己帶著老弱的「殘兵舊隊」踏上了幾十年不走的賣鹽之路……
01 變革者與傳統者的抗爭
為什麼賣鹽的風險這麼大,還要賣鹽?
電影一開始就交代,這裡雖然也種糧食,但在孫子慈仁眼裡可以吃好久好久的糧食,爺爺霆雷和藹地說「還不夠我們村子吃三個月」。
賣鹽是這個村子重要的經濟來源,而年輕力壯的男青年無疑是這條隊伍的主力。
老霆雷即便曾經是頭領,即便再固執,也落伍了。有人倒下去,就有人站起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卡瑪的能力收服了一眾村民,很多人願意推崇他做新的頭領。
真理,到底握在誰的手中?
卡瑪的變革是好的嗎?霆雷的固執是守舊的嗎?
都不見得。最後卡瑪救了霆雷的命,霆雷把頭領的位子傳給了卡瑪。
其實,這樣「新舊力量」的抗爭,不止出現在影片故事裡。
生活中處處皆是。
你與你的父親,一個公司裡的老員工和每年畢業季的新生,他們的身影都在這部電影裡。
在我看來,霆雷的「固執」是一種信念,這是當代人最缺乏的東西。
從卡瑪說出那句「是我救了他?還是雪山饒了他?」
一個新的「傳統者」誕生。
一個變革者和反叛者,終於變成了像霆雷一樣的傳統守護者。
霆雷說,「真正的頭領都是從反叛開始的」,然後把象徵著頭領的「東西」給了卡瑪。
02 弱小的是女人,勇敢的也是女人
電影裡講了兩個女人。
一個是霆雷的老伴兒,一個年紀大的女人。
一個是慈仁的母親,一個剛喪夫的年輕女人,佩瑪。
霆雷的兒子死了,帕桑跑過去抱著哭泣,霆雷怒目而視,而一個剛失去兒子的老母親,卻只能遠遠地看著,悄悄拭淚......
女人在這樣一個「男權」社會裡,是沒有話語權的。
很多時候她都是默默遵從霆雷的「號令」,即便不滿和委屈也只能默默承受。
她的第二個兒子,諾布。
在八歲時就被霆雷送去了「寺廟」,就像我們的「公務員」編制一樣。
霆雷為自己的兩個兒子做了「完美」安排,老大在村子裡當首領,老二去寺廟做「輕鬆的工作」。
就這樣,這位母親自八歲以後再也沒見過自己的二兒子。
若不是老大死了,霆雷也不會去寺廟請二兒子諾布。
諾布「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會誦經和畫壁畫。他綁的鹽袋,在母親看來根本不結實。
她耐心地教給兒子綁鹽袋,抵額頭和眉心以示思念和親暱。
這樣的母親身上,我們看到上輩「隱忍的母親」「慈愛的母親」,不言,卻大愛。
佩瑪,是這個首領之家的兒媳。
她對兒子慈仁的愛,就是守護和教養。
她還年輕,丈夫死了,她還有「再選擇」的權力。
在男權世界裡,女人的生育能力,是她這輩子唯一值得驕傲的事情,也是她被善待的時期。
像佩瑪這樣優秀的女人更是「好資源」。
她和她的丈夫,以及卡瑪一起長大,三個人都有感情。丈夫死了,卡瑪便有了機會。
她也是喜歡卡瑪的吧。
說她勇敢和不同。
體現在,即便她對卡瑪有感情,她還是跟隨了自己公公的隊伍,一路上守護自己兒子。
更是在關鍵的時刻,「教育」卡瑪做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
年輕一代的女人身上有了「堅韌」的影子,也有了「自由」的影子。
多少年過去了。時代變了。
女人的地位改變了嗎?
現代社會的女人身上依舊有影片裡這兩位女人的影子,只不過一個在偏遠的藏族山區,一個在高樓林立的發達城市。
03 是敬畏還是玄學?
「西藏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我認為這話一點也不為過。
影片裡的音樂和恢弘的攝影場景無疑加持了這種震撼靈魂的效果,這是一種敬畏和神聖的感覺。
簡單的故事,簡單的人物,一切簡單到似乎有些老套,可人生莫不過如此。
人生的真相和道理正存在於這樣的「簡單」之中,所謂「大道至簡」。
唯一遺憾的是,如果同樣的簡單的劇情簡單的故事,換做中國人自己的視角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只是覺得中國文化,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卻被外國人發掘得如此鮮活和盡興,惋惜罷了。
看看中國目前的影視市場現狀,都一門心思鋪在「流量」「市場」上了。
卡瑪照看帕桑這孩子帶上「眼罩」時,有一位長者說「以後孩子有人照看了」。
西藏人的心裡都是透亮的。
所有人都知道佩瑪喜歡卡瑪,丈夫拉帕死後,怕桑會嫁給卡瑪。而她的兒子將來會成為新的頭領,卡瑪會把他的經驗傳給帕桑......
電影最後用「樹」的意象結尾。樹代表什麼?
西藏高原地區,沒有蒼穹大樹,還是孩子的帕桑自然不解。
諾布告訴他,「站在樹上,可以看得遠」。
帕桑便說,「樹就是爺爺,因為爺爺是頭領,站的更高,看得更遠。」
爺爺霆雷堅定不移的信奉喇嘛定下的出發的日期。
堅持地相信「鹽巴扔在火裡,如果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那就預示著是個晴天,
如果像石頭扔進大海一樣沉沒,那就預示著暴風雪的來臨!」
他常說「雪山認識他,看見他來了都會給他讓路」,加上西藏的「天葬」儀式......
這一切玄之又玄,迷之又迷。
(電影中的「天葬」,表現的比較隱晦)
我認為現代人對西藏文化難免有過度的解讀。
其實,這就是他們的一種信仰,普通人很難感同身受的「信仰」。
去西藏看一看雪山,看一看朝聖的人,看一看在廟前路上磕大頭的人,心靈便會為之一顫,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們如此虔誠?
如果說「藏文化」的背後有什麼神秘力量?那就是「信仰」。
影片講了三代「王者」成長、銜接、堅持的故事,這裡有信仰的傳承和精神的歷練。
我們不必感嘆他們的艱辛和糧食的不足,和這些相比,物質的匱乏是最不值得一提。
精神的富足,信仰的守護,才是人生的真正意義所在!
人的修行方式,真的有有好多種,一步一步跨過雪山,一跪一拜走萬裡去朝聖,
在書法裡,在繪畫裡,在音樂裡,在文字裡......什麼都可以。
唯獨不能在追逐金錢的方式裡。
(作者: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