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中國原子彈爆炸消息傳到臺灣,蔣介石連忙打電話,氣得大罵一通

2020-12-05 騰訊網

在二戰時期,美軍也是為了報復日本,便派飛機在日本的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導致日軍徹底喪失了戰鬥力,同時也宣布了投降。從在這我們可以看出,原子彈的威力是相當驚人的,所以建國後,我們就開始研製原子彈。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世界輿論沸騰。但是,就在世界統統將目光聚焦新中國身上時,盤踞孤島吶喊「反攻大陸」的「果黨」殘餘,又是作何態度?

蔣介石瘋狂地打電話罵了很多人,罵得最狠的就是他兒子蔣經國,並且要求他馬上做一份國防報告出來,所謂的國防報告,也不過是臺灣這一隅之地。

他早在1946年的時候就提出要製造原子彈,可是那個時候,很多技術都不純熟,條件也非常刻苦,想要實施這項計劃,實在是太難了,於是他就放棄了,現如今,大陸竟然造出了原子彈,他的第一感覺就是,這不可能。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蔣介石嘆了一口氣,日本沉默了
    二戰結束之後,各國都認識到了原子彈的威力,都迅速進入到了研究中,而我國自然也不甘落後。1964年10月,我國研製出來了第一顆原子彈,並且在新疆羅布泊引爆成功,消息傳出之後舉國歡慶,而這個時候,遠在臺灣得蔣介石嘆了一口氣,而日本人也沉默了。
  • 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美國有何反應?把監聽設備安裝到喜馬拉雅山
    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發號外,頭版標題是:加強國防建設的重大成就,對保衛世界和平的重大貢獻,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成功爆炸原子彈的消息很快傳遍全球,出現了很多聲音。當時幾乎所有國家都在關注美國政府的反應,那麼美國方面究竟如何看待中國首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炸呢?美國政府沒有想像中的驚訝,因為他們早在1960年底已經確認中國核計劃的存在。當然美國政府還是有所反應,比如總統詹森的講話就刊登在《紐約時報》上。詹森告訴美國人及盟友「不必要擔心,目前還不會出現戰爭,一切都在掌控當中。」
  • 中國當年原子彈實驗成功後,周邊國家與地區有什麼想法?
    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參與試驗的科研及工作人員,將頭上帶著的五角星軍帽拿在手上甩起來高聲歡呼,喜極而泣,這一路走來真的太不容易了,東方巨龍在此刻開始,便真正意義上的名副其實。原子彈爆炸成功後,中國並沒有第一時間向世界宣布這個消息。沉浸在喜悅中的工作人員問聶榮臻元帥:「原子彈成功了,為什麼不早點公布消息呢?」
  • 奮鬥七十載 史憶新湖南|1964•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羅布泊蘑菇...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雲在新疆羅布泊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中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彈技術,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原子彈的研製和爆炸是一個系統工程,這一工程凝聚了當時核工業「三礦五廠」的集體智慧。湖南作為擁有「兩礦一廠」的核工業功勳之地,為原子彈的成功爆炸提供了合格的原料保障。
  •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自行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自行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彈技術,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
  • 美國為何不用原子彈襲擊中國?蔣介石一語道破真相
    1950年6月,韓戰正式爆發,10月初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入朝作戰,歷史稱為抗美援朝戰爭。 由於中國的加入,美軍受到沉重打擊,本來叫囂著「結束戰爭後回去過聖誕節」的氣焰被磨滅,因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加入,美方損失慘重。
  • 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外國什麼反應?美國:這是世界上最不幸的時刻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其威力相當於2.2萬噸TNT炸藥的當量。不過,沉浸在喜悅中的工作人員並沒有第一時間公布這個消息。隨著西方各大通訊社報導之後,中國才對外公布了這一震驚世界的壯舉。那麼,世界上其他國家得知這個消息後,反應如何呢?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意味著什麼?
    鄧稼先、錢學森、郭永懷、王淦昌、程開甲……一串串名字從腦海中閃現,這是英雄的名字,時代的音符……1964年10月16日,55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從此不用再懼怕核武這個紙老虎的威脅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世界各國都有哪些反應?
    過了幾天,他獲悉中國成功試爆了原子彈,這才恍然大悟。 若干年後,這個故事通過中國駐德大使館傳到了錢學森耳朵裡,又通過他兒子錢永剛講給媒體記者,從而公開流傳。
  • 蔣介石創造中國臺灣經濟奇蹟史(下)
    1964年7月22日,蔣介石在日記云:「總理所言節制資本之意,實指平均地權一項而言,並非為工商企業發展經濟資本而加以限制之旨也。」1966年10月5日,蔣介石約嚴家淦談「企業自由」政策。蔣介石的上述日記和他與嚴家淦的談話表明,蔣接受了年輕幕僚的解釋,發展「個人企業(民營企業)」的理論繩索被解開。這樣,臺灣的民營企業就得到迅速發展。全世界晶片巨頭—臺積電三.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內幕·杭州日報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內幕  1964年10月16日15時,在中國西部的戈壁灘羅布泊地區傳出一聲巨響,中國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中國成為了繼美國、蘇聯、英國 、法國之後,世界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那麼,中國大地上這前所未有的爆炸後面究竟隱藏著多少鮮為人知的秘密呢?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內情
    中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中國人終於邁進了原子核時代。 四十年前的那天,激動和喜悅的心情,傳遍了整個祖國大地,巨龍騰飛,震動了整個國際朝野。但是,原子彈的爆炸成功,談何容易。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李宗仁在美國接受採訪中,說了一句大實話
    最近幾十年,中國的發展非常的順利,已經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所有的成就中,最令人在意的就是,原子彈的成功爆炸,我國第1顆原子彈爆炸的時候,李宗仁在美國接受了一次採訪,當時他說了一句大實話。李宗仁是民國時期的一個高級將領,他和白崇禧等人代表桂系軍閥打了很多仗。
  • 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56周年
    【今天,#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6周年#[V5]】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雲在新疆羅布泊荒漠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東方巨響」震驚了世界。這一成就有力地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為了這一天,大批科技工作者付出了艱苦努力,一起向他們致敬!
  • 成功爆炸首顆原子彈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在西部地區爆炸了一顆原子彈,成功地實現了第一次核實驗。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內情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下午三時,我國西部地區新疆羅布泊上空。中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中國人終於邁進了原子核時代。   四十年前的那天,激動和喜悅的心情,傳遍了整個祖國大地,巨龍騰飛,震動了整個國際朝野。但是,原子彈的爆炸成功,談何容易。
  • 聲震九天——紀念我國原子彈爆炸50周年(組圖)
    「老大哥」的背信棄義   195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接到了蘇聯發來的一封信,稱蘇聯正與美英進行禁止試驗核武器協議的談判。為了避免談判受到影響,不利於達成協議,蘇聯政府決定,兩年內不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兩年後看情況再說。聽到這個消息,當時負責核工業的二機部部長宋任窮說:「天快下雨了,準備傘吧。」
  • 臺灣的蔣介石行宮曝光,引出了一段驚天秘密...
    但蔣介石和自己最後一任夫人宋美齡,倒是人前人後秀恩愛:蔣宋在人前這麼恩愛,又是年紀輕輕就結婚,為什麼一直沒有兒女呢?最近解密的蔣介石行宮——臺灣「陽明書屋」,正好揭示了這一段改變中國歷史的宮廷八卦!陽明書院原名叫做「羽園」,是日本強佔臺灣期間,日本大土豪山本義信的產業後來日本戰敗、臺灣光復,臺灣本地的財主們就把這個園子買下來,獻給蔣介石。這裡風景如畫,蔣介石非常喜歡,就在這裡住了下來,作為夏季避暑行宮。陽明書院坐落於臺北陽明山。
  • 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55周年 致敬兩彈一星元勳
    1964年10月16日,55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從此不用再懼怕核武這個紙老虎的威脅。據人民網,那一年,毛澤東發出號召,中國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中央指定陳雲、聶榮臻、薄一波等負責籌建核工業。1959年蘇聯撤走專家後,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這艱巨任務。電影從「高遠」這樣一個小人物的角度刻畫了那些為研究原子彈犧牲默默犧牲付出的科研工作者們。
  •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之時,世界各個大國都是什麼反應?
    導語: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之時,世界各個大國都是什麼反應? 核武器對於各國來說十分的重要,能夠擁有核武器,那麼就代表一個國家在軍事實力上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在科技水平上也會有一個很大的進步,而核武器的製作和研究本身就要經歷很多困難,而我國在經過了很大的努力之後,終於研究出了第一顆原子彈。
  • 我國原子彈試驗成功,世界各地反應都不相同,其中有一個與眾不同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所產生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中國因此一躍成為世界核俱樂部的第五個成員。當天晚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連續播放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新聞。此時在國內的許多大城市中,無數人湧上了街頭,共同慶祝這一重大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