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維坦按:那個素食主義者賈伯斯作為LSD/大麻的信徒大家似乎都耳熟能詳了,今天這位主角,大家可能更熟悉——阿道司·赫胥黎。我的直覺告訴我,《美麗新世界》就同《1984》一樣都快被說濫了,但,往往是被公眾說濫的,其實被細讀的概率並不高,這裡面勢必包含了彰顯某種智識優越感的大眾化表面象徵——就好比我們都知道那個「老大哥」,但並不意味著有多少人真正通讀過《1984》,並且知曉「自由就是說出2+2=4的自由」。
單就這個意義上,我們或許有必要「重返」美麗新世界——這既是字面意義上的檢視,也是隱喻意義上的重返。
感謝黃二刀同學供稿,「深得我心」已不足以表達我對此內容的迷戀。
還有……「完全不受限制的性交自由」、「政府免費提供的迷幻藥」……這個,赫胥黎老師您在天堂正笑而不語呢吧?
文/黃二刀
《11/22/63》,是史蒂芬·金在中國最新出版的小說,故事裡,一個生活在21世紀美國的英語教師回到了20世紀60年代,想要改變總統甘迺迪在1963年11月22日被刺殺的命運。
史蒂芬·金《11/22/63》
筆者已經讀完了這部長達700多頁小說的前600頁,此時離「11/22/63」這個日期越來越近了,男主人公正進行著阻止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刺殺甘迺迪的計劃。
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刺殺甘迺迪的兇手,有蘇聯背景。史上關於他是否只是替罪羊的言論層出不窮。
但歷史本身並不想被改變,過去時空裡的一切似乎都在和他作對。故事的大結局就在最後的100多頁裡,如果男主人公最終在世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成功地阻止了奧斯瓦爾德,救下甘迺迪,歷史就將會改變。想想吧,尼克森、中美建交、越戰結束、蘇聯解體……我們的當代歷史都會改變。遠的不說,僅在11/22/63這一天,媒體最關注的新聞就將會從「尼克森遇刺」變為——「著名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因喉癌去世」。因為在同一天,阿道司·赫胥黎死在了妻子身邊。臨終前,他爛掉的喉嚨早已經不能發聲,只能用筆寫下了他那句留給妻子的著名遺言:「LSD,100毫克,肌內注射。」
阿道司·赫胥黎(1894—1963)
這位阿道司·赫胥黎是託馬斯·亨利·赫胥黎的孫子。而託馬斯是當時(19世紀)地球上數一數二的生物學家,支持進化論,有「達爾文的看門狗」之稱。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嚴復翻譯並出版了他的演講與論文集Evolution and Ethics,這便是此後對整個中國的學識界產生重要影響的《天演論》。
赫胥黎《天演論》嚴復(嚴幾道)譯本的首版扉頁。
阿道司的同母兄弟朱利安·赫胥黎爵士,是20世紀著名的生物學家,同時還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就是那個Logo是大熊貓的組織,縮寫是WWF)的創始人。而阿道司的異母兄弟安德魯·赫胥黎爵士同樣是一位生物學家,還獲得過諾貝爾獎。此外,阿道司的兒子馬修·赫胥黎則是20世紀下半葉著名的人類學家和流行病學家。
而我們今天談到的這位阿道司·赫胥黎,在其終身事業上,一點兒也不比家族中的其他成員遜色。另外,他的成就並不在科學上,而是在文學上。
作為對20世紀文學有著極大影響力的公眾人物,阿道司·赫胥黎不僅是小說家,也是社會評論家、劇作家、詩人,晚年還成為了神秘主義的信奉者。他一生共出版了五十多部各種類型著作,按現在的話說,其中有很多都是具有「壞品味」和「邪典意味」的Cult作品。著名的代表太多,這裡只提四部:
《美麗新世界》(1932,世界三大反烏託邦小說之一)
《盧丹的惡魔》(1952,描述法國修女集體鬼附身案的紀實文學)
《眾妙之門》(1954,親自嗑藥吸毒後寫下的精神體驗)
《重返美麗新世界》(1958,晚年時期包含社會學、心理學、神學、哲學的經典著作)
《美麗新世界》美國首版封面。
《美麗新世界》(或譯為《美妙的新世界》),可以算是阿道司·赫胥黎留給20世紀的一本不朽經典。這本打著「科幻」和「反烏託邦」旗號的小說出版後,在文學界、思想界引發熱議,並被譯為多國語言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追捧。此書雖然因其機智的文筆和出色的諷刺著名,但作者在寫作時卻秉承一貫認真嚴肅的態度,即「用學究兒的思維方式思考非主流問題」,這種態度一直延續到他年老後出版的《重返美麗新世界》。同時,全書瀰漫的悲觀主義氛圍也為赫胥黎晚年遁入神秘主義和東方哲學世界埋下了伏筆。小說中的未來世界裡,普通大眾的七情六慾全部得到了滿足,達到了「人人皆幸福」的程度。這種「幸福」最核心的兩項是:
1.完全不受限制的性交自由,男男女女只要看對了眼兒就可以發生愉悅的性關係;而倘若一個男人感到只對一個女人情有獨鍾,反倒成了墮落和道德淪喪的證明。
2.政府免費提供的迷幻藥。政府每天都會提供給人民一種名叫「索瑪」的迷幻藥,無毒無副作用,只需半粒,你在現實生活中的所有痛苦便煙消雲散了。
可見,雖然同是反烏託邦經典,但《美麗新世界》裡的世界,與同一時期出版的《1984》裡的世界截然相反。《美》中的政府集權統治的高明之處,是讓普羅大眾感受不到自己被壓迫,反而覺得樂在其中。而在《1984》中,統治者「老大哥」的陰影卻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對比之下不難看出,咱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更像《美麗新世界》中的未來世界,如今,我們用錢可以買來各種刺激我們感官的商品,更不用說還有不用花錢就可以在網上隨意下載的電影、黃色電影、音樂等。物質上的滿足(只要咱們有了錢)會在不知不覺中消滅咱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作為個體的創造力(舉藝術家們為例吧,他們幾乎都是在一貧如洗的時候展現出了驚人的創造力,有的人後來火了、紅了、賺到大錢了,有身份、有地位了,緊跟著就該傻逼了;另外一些有才華的藝術家,到死也沒有火起來,最後倒是留下的作品不朽了)。可以說,整部《美麗新世界》就是阿道司·赫胥黎對人類未來(即咱們的現在)悲觀的預言,對此,他借用小說中人物的口替自己發聲,也警示世人:「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詩,需要真正的危險,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惡。」
當然,決不能否認奧威爾《1984》中嚴酷苛刻的集權世界在現實中也有安身之所,比如在一些我們不必舉例的敏感詞國家,這種壓抑暴戾的統治經過幾十年的自我繁衍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
《1984》與《美麗新世界》的對比。
另一部阿道司·赫胥黎的經典作品是名叫《盧丹的惡魔》的紀實文學,出版於1952年。此時,阿道司·赫胥黎已經深深陷在對神學和神秘主義的研究中不能自拔,《盧》便是他這一時期的研究果實,出版後產生的社會反響使得其成為這一類型文學作品的祖師爺。筆者很喜歡孔飛力寫的那本《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但與《盧丹的惡魔》比較而言,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盧丹的惡魔》首版封面
肯·羅素導演的電影版《盧丹的惡魔》(TheDevils,1971)劇照
這部紀實文學作品記錄的,是17世紀法國天主教的一大醜聞。當時盧丹市的主教名叫格蘭第,此人博聞強識,儀表堂堂,只可惜他風流成性,不僅與寡婦偷情,還搞大了好友女兒的肚子。這些事令他在盧丹市裡與很多人結了仇,敵人們決心要報復他。不久後,當地修道院的一群修女被「鬼附身」,並聲稱都是因為格蘭第神父與魔鬼籤下了契約,使魔鬼阿斯莫德來到她們中間與她們行淫,才令她們被汙鬼附身。經過宗教法庭和世俗法庭的審判,格蘭第被壓碎腿骨,綁在柱上用火刑燒死了。
阿道司·赫胥黎梳理了近300年來針對這一真實事件留下的相關文字資料,進行了嚴肅縝密的推論,推翻了修女們被鬼附身的說法,同時點出了17世紀法國在政治、民生、宗教上存在的問題。因為赫胥黎在這本書的語言上不偏袒天主教教會,引用證據偏門卻確鑿,讀起來相當有意思,尤其是對修女們的淫亂行為、驅魔人的驅魔儀式、普通民眾的野蠻無情的記錄(這本書的第一個中譯本正在編輯加工中,預計將在年底前出版)。
(上圖)此為當時判定格蘭第神父與魔鬼立約的「明證」。這張契約用拉丁文倒著寫成,上面甚至還有撒旦本人的籤名。契約翻譯如下:
我們,魔鬼之主路西法,年輕的撒旦、別西卜、利維坦、伊莉米、亞斯塔祿,以及其他魔鬼,於今天接受了於爾班·格蘭第的契約,並擁有了他的靈魂。作為回報,我們承諾將會予其女人的愛,處女的花冠,君王的尊敬、榮譽、情慾和力量。他會淫亂三日,並總是狂歡宴會的焦點。他將每年為我們奉血一罐,將踐踏教堂裡一切神聖的物品,將在教堂向我們祈禱詢問。有了這份契約,他會在人間快活20年,之後與我們一同違抗上帝。
籤署於被束縛在地獄的魔鬼法庭。
籤名:路西法,別西卜,撒旦,亞斯塔祿,利維坦,伊莉蜜。
在《盧丹的惡魔》之後,阿道司·赫胥黎似乎走火入魔了,很快便又推出了一部新作,雖然這部新作只有薄薄的63頁,但內容比起《盧丹的惡魔》來還要震撼,這本就是《眾妙之門》。
《眾妙之門》首版封面,1953
書名The Doors of Perception出自於英國18世紀詩人、神秘主義者、預言家威廉·布萊克的長詩《天堂與地獄的聯姻》(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
這本書的內容記錄了赫胥黎在首次嘗試麥司卡林(從一種生長在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烏羽玉種籽、花粉中提取出來的致幻劑型毒品)後產生的幻覺、對身體造成的影響,以及探討了藥物(主要是不正經的藥物)對激發人的潛能和感知力的作用。雖然依舊是一部「赫胥黎式」的嚴肅作品,但隨著出版時社會上嬉皮士風潮的興起,這本書立刻成為了年輕人最愛的讀物,嬉皮士們的「嗑藥指南」。殿堂級搖滾樂隊「大門」(The Doors)名字的來源便是此書;而去年,呂克·貝松指導的《超體》也是對《眾妙之門》的致敬。
Strange Days,大門樂隊經典的第二張錄音室唱片,封面帶著迷幻的色彩。
《超體》中女主角因為藥物的原因,打開了「眾妙之門」,激發了潛在能力。
如今,這本書已被捧上神壇,成為了老嬉皮士們永恆的回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網上找一下,英文版到處都是,另外還有一個很老的繁體中文版。
幾年之後,無論是神秘主義、基督教、東方哲學、佛教還是毒品,阿道司·赫胥黎全玩兒膩了,而且身子也玩兒垮了,這時候他收了收心,在1958年出版了自己生前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重返美麗新世界》。
《重返美麗新世界》首版封面,1958
這部作品很難歸類,從文體上看,它不是小說、不是散文、不是隨筆、不是雜文,只是類似於論著,但內容卻比論著這種文體能承載的更深層,也更精彩。寫作中,總是在故意跑題,寫幾段兒不吐不快的話。從題材上看,它包含了社會學、心理學、神學、哲學、傳播學、人類學、醫學、生物學等一些列學科的內容,似乎在作者本人的意識裡,這些學科並不是分離的,而是統一的,是「赫胥黎家族」最擅長的。
除此之外,還有政治。二戰結束後,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國家用鐵幕分配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彼此視對方為魔鬼,按赫胥黎的話來說,其實鼓吹的都是「假民主」。
「這個人(俄國兵)是你的朋友,他為自由而戰。」二戰時期的美國明信片,那時美國人還將俄國人當做朋友。
赫胥黎根據他對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認識,對這兩大意識形態在未來的前景做出了預測。如今看來,準確率是相當得高啊。我們的世界已經成為了他預言並擔憂的世界,用他在《重返美麗新世界》中的話來說,「客觀勢力正在迫使我們一起往《美麗新世界》那樣的噩夢世界進發,這一趨勢,我們似乎無法逆轉。商業集團和政治集團刻意推動這一趨勢的加速,為了少數權貴的利益,它們已經發明了新的技術,去操縱大眾的思想與情感。」
雖然他能通過自己對身處世界的認識而預測未來,但卻找不到阻止壞未來如期到來的辦法,所以只能在全書的結尾處寫到:「或許,目前威脅自由的勢力確實太過強大,我們不能抵抗多長時間,但是,只要一息尚存,我們仍需盡一身之責,竭盡所能,抵抗到死。」
這是廣告——2015年5月最新出版的中文版《重返美麗新世界》,並附新譯本的《美麗新世界》。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也就是我本人吳淼(寫詩的時候叫「二十月」)的訂閱號,純粹個人興趣——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詩歌、小說、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