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獲悉,該院所檢驗科主任陳鳴教授帶領科研團隊通過8年攻關,成功構建了用於大分子檢測的漏聲表面波生物傳感器檢測系統。該檢測技術具有高度特異性、敏感性和低成本的特點,並已應用於單核苷酸多態性的檢測,對臨床診斷和指導疾病治療有重要意義。日前,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傳感器領域權威期刊《生物傳感器與生物電子學》雜誌上。
單核苷酸多態性(SNP)作為第三代遺傳標記,目前廣泛應用於病原微生物分型、臨床耐藥分析等領域。用於檢測SNP的DNA測序、單鏈構象多態性等傳統非均相分析方法,操作複雜且通量不高,導致數據可靠性降低。雖然基因晶片、變性高效液相色譜儀等技術能快速、高效、大批量檢測基因組中的SNP,但設備價格昂貴,且技術上需要放射性或螢光標記等,還存在重複性差、結果難以標準化判定等缺陷。
生物傳感器這種方法可以解決檢測中存在的不足。隨著聲光、微電子技術的發展,一種新型傳感器——漏聲表面波傳感器逐漸發展起來。與其他類型的生物傳感器相比,漏聲表面波傳感器的檢測基頻更高,同時更適用於液相分析。
在長達8年的實驗研究中,課題組與其他單位合作,共同設計製作了雙通道LSAW傳感器和數據分析採集軟體,成功地構建了漏聲表面波傳感器檢測系統。該系統建立了基於「DNA酶連接反應和生物酶放大」的新型漏聲表面波生物傳感器SNP檢測技術。實驗證明,該檢測方法具有較高的靈敏度。
據介紹,該課題組構建的新型漏聲表面波生物傳感器SNP檢測技術,與傳統的SNP檢測方法完全不同,將為臨床標本病原微生物的直接檢測開拓全新的方法。(來源:科技日報 鄒爭春 陳磊)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