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要在未來應對長壽問題,現在就應在...

2020-11-27 界面新聞

記者 | 董子琪

編輯 | 黃月

「為什麼吃魚比吃牛肉對環境更有好處?」在昨日舉行的「再見飢餓與貧困——世界頂尖科學家『共同家園』系列峰會論壇」上,2011年諾貝爾獎得主丹·謝赫特曼向公眾說明,根據全球變暖潛能比(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Ratio)算出的食物對環境影響指數,牛肉、麵包、白米飯等食物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更大,而鮭魚、金槍魚等對環境的影響更小。他還補充道,中國在海產養殖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該論壇由四位科學家共同參與,他們分別是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2008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約翰·皮克特、2014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雷夫·安德森和2013年世界糧食獎得主馬克·范·蒙塔古。他們共同對糧食生產以及科學未來發展前景展開了討論。

峰會論壇海報

科學、食物與我們的環境

丹·謝赫特曼生於1941年,現為以色列理工學院工程材料系教授,研究主要集中於基因編碼特別是在蛋白質方面。除了根據GWPR提出魚類更環保之外,丹還指出,海藻作為一種負碳作物——所謂負碳指的是能夠吸收來自水中的二氧化碳——在緩解氣候變化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雷夫·安德森則以大西洋鯡魚為例,向聽眾講述了如何藉助全基因組測序促進漁業、乃至全農業領域可持續發展。大西洋鯡魚是世界上最豐富的脊椎動物之一,種群數量巨大,雷夫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的統計數據區分了不同地理位置、環境中的鯡魚種群。這樣一來,就有可能徹底改變漁業管理模式,根據種群——而非單一的地理緯度——設定魚類的捕撈配額,從而保護生物多樣性。雷夫強調,今天我們面對的挑戰是在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保持生物多樣性,當下物種正在不斷減少。他說這項研究之所重要,就在於它提示了人類與生物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繫,生物體的變化會影響人類的生活,而人類生產食物方式的改變——由漁獵到農耕——也會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

約翰·皮克特關注食品與農業中的可持續集約化科學。集約化生產中的肥料和殺蟲劑,雖然能夠保護農作物免受病蟲草害,但在使用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溫室氣體,威脅可持續發展。約翰指出,可以藉助可持續的非季節性幹預代替化肥、殺蟲劑等的季節性投入,通過破解植物信息素(Pheromone)的秘密,以植物自身釋放出的化學物質抵禦害蟲的破壞;通過基因工程來改變或創造新的植物,為人類社會保留更多的可持續發展技術。

教授科學從幼兒園開始

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之外,幾位科學家也談到了對未來科學發展的前景展望。面對新冠疫情,丹強調科學界也應當進行更多的科學協作,疫情期間政府有自己的任務,衛生領域醫務工作者在救死扶傷,但仍有無法解決的科學問題需要依賴科學家。毫無疑問,人們需要更多更優秀的科學家,而要啟動這一過程,公眾和社會應當在三十年前就有舉措。更早培養科學家非常重要,丹說,「如果你想在未來應對人類的健康及長壽問題,那麼現在就應該在幼兒園教授科學。」在以色列,幼兒園已經開展了科學課,「不管男孩還是女孩,他(她)可以藉此理解世界,對科學產生更正面的看法。」談到科學的未來,他對濫用基因編程表示了擔憂,關於未來人類是否會用這項技術改變自身,比如創造出更加強大的人類來作為戰士,他說,「也許許多科學狂人會這麼做,仿佛站在上帝的角度,而政府對此缺少控制——這一天也許還遠,但終將到來。」

雷夫·安德森回應了丹的倡議,認為從孩子開始教授科學非常重要,但也表示了對青少年間社交媒體過度流行的擔憂,現在科學家要和社交媒體競爭注意力,社交媒體經常傳播誤導性信息,再加上接收者又對此缺少批判性思維。「短消息、短視頻不能夠讓孩子們很好的理解世界。」馬克·范·蒙塔古則表示,仍要對大眾保持樂觀,科學家要去理解為什麼這些人聽到科學就會害怕。有的人沒有知識,那麼應該鼓勵他們去學習,有的人缺乏常識,那麼就應該向他們展示事實,科學家也應當改進向社會解釋科學的方法。

關於如何向大眾講授科學,丹也分享了他的經驗。除了在幼兒園向孩子解釋科學,他也嘗試過在電視裡教授科學。他認為科學家要學會運用媒體,說服不同頻道的製片人製作科學節目,他自己就有一檔節目叫做《見見科學家丹教授》,不光小孩子喜歡聽故事,大人也喜歡聽故事,重點是怎麼用科學講好故事。

從科學的運用與推廣中延伸出來,丹回憶起自己大學時期的創業生涯課,這一課程至今使他記憶猶新。「我們做過調查,大概有25%的人在後來真正成立了創業公司,而我也希望,這些企業家能夠反哺於課堂,將實際的市場方案帶到課堂加以分享。」在科學應用領域,比如醫學,學界與業界交流尤其緊密,如果能夠以創業課程為橋梁,可以更好地推進科學技術在未來的運用。雷夫·安德森也強調道,對青年科學家而言,最重要的是要一直提出質疑,不斷質疑現有的概念,質疑自己的導師,在真正開放的討論中進行思考與批評。 

相關焦點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獨家幕後故事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獨家幕後故事 2020-10-12 13: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諾貝爾獎得主丹·謝赫特曼:「是爺爺的放大鏡成就了我」!
    謝赫特曼(左)與作者(右)合影與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色列理工學院丹·謝赫特曼(Dan Shechtman)教授見面,是在特拉維夫市郊海茲利亞一家咖啡館。但謝赫特曼並不盲從權威:「在電子顯微鏡領域,我才是專家。」1987年,其他國家的科學家也製造了出「準晶體」,2009年首次發現天然「準晶體」,謝赫特曼終於得到了科學界的認可——1993年獲得魏茲曼科學獎,1998年獲「以色列獎」物理獎,1999年獲「沃爾夫獎」物理獎,2000年獲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等,201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化學獎得主從記者處得知獲獎 委員會打錯電話
    瑞典皇家科學院5日上午宣布,將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準晶體的發現者以色列科學家達尼埃爾·謝赫特曼,以表彰其在晶體學研究中的突破。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認定,謝赫特曼發現準晶體,「根本上改變了化學家們對固態物質的構想」。據新華社電1982年首次觀察到準晶體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拉爾斯·特蘭德等人解釋謝赫特曼獲獎原因。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費林加:人機合一在未來一定會實現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費林加:人機合一在未來一定會實現 2020-11-12 14: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國科技產品現在火遍全球,就應該是這樣
    論壇上,來自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學家普遍認為,在當前國際科技競爭激烈的時期,中國應抓住發展機遇,繼續加強在基礎科研領域的儲備。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羅傑·科恩伯格:可能現在只有中國有這樣的能力來舉辦這樣一場科學盛會,要讓137名不同領域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當然還有眾多的其他與會者和青年人,集聚一堂,這樣的人員流動是一場巨大的挑戰,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中國會議的組織者就做成功了,並且做得非常出色。
  • 獨家|沃爾夫獎主席、諾獎得主謝赫特曼談基因編輯為何能拿獎
    儘管它對基因工程領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但在倫理道德、技術專利等層面還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在諾貝爾獎之前,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Marie Charpentier)和珍妮弗·道德納( Jennifer Doudna)還獲得了今年的沃爾夫獎,但不是化學獎,而是醫學獎。
  • 獨家|沃爾夫獎主席、諾獎得主謝赫特曼談基因編輯為什麼能拿獎
    儘管它對基因工程領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但在倫理道德、技術專利等層面還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就此獨家專訪沃爾夫基金會主席、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Dan Shechtman)。
  • 每經專訪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裡希:未來兩三個月是新冠...
    回顧2020年,面向2021,我們不禁要問:面對變革,全世界應怎樣團結協作、共克時艱,在危機中辨析新機,於變革中開拓新局。身處科學技術加速迭代、科技創新深度影響未來發展的今天,我們不禁想要探求:怎樣才能進一步培養科學精神、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2021年初之際,每日經濟新聞重磅推出「巔峰對話:瞰見2021」系列策劃。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我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我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 2020-11-01 14:06:22 責任編輯:房家梁 2020年11月01日 14:06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參與互動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丨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我是最早知道這個重大突破的人之一」,新晉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校友...
    兩位新晉諾獎女科學家在今年2月就獲得了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沃爾夫化學獎,而因疫情錯過給兩位優秀科學家親手頒獎的沃爾夫基金會主席、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主席獨家透露,正在為明年的盛大頒獎禮做籌備。
  • 2016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中新網10月5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讓-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J•弗雷澤•斯託達特(J. Fraser Stoddart)和伯納德•L•費林加三位科學家因「設計和合成分子機器」獲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是諾貝爾獎的一個獎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從1901年開始負責頒發。
  • 26名諾獎得主月底齊聚上海滴水湖,一起解答這6個宏大問題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前能源部部長朱棣文指出,這次論壇的重要意義在於探討「中國如何開展科學發展的答案是:應怎樣成為國際科學界的充分參與者」。人機互動、人工智慧未來是否會改寫人類的定義?上述6個問題宏大如夜幕下的海洋,而頂尖大腦的思想碰撞或許能擦出火花,照亮一些角度。
  • 帶你認識以色列的12位諾貝爾獎得主
    但它卻用了短短幾十年發展成為高度發達的國家,且擁有12名諾貝爾獎得主,人均諾貝爾獎超過美國、法國和德國,如果僅僅考慮科學獲獎,那麼以色列的人均諾貝爾獎也能排到世界第13位。除了眾所周知的,如佩雷斯的和平獎和阿格農的文學獎,以色列在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領域也收穫頗豐。本篇將帶大家認識,這12位來自以色列的諾貝爾獎得主。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中新網10月4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 喬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我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
    論壇上,來自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學家普遍認為,在當前國際科技競爭激烈的時期,中國應抓住發展機遇,繼續加強在基礎科研領域的儲備。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羅傑·科恩伯格:可能現在只有中國有這樣的能力來舉辦這樣一場科學盛會,要讓137名不同領域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當然還有眾多的其他與會者和青年人,集聚一堂,這樣的人員流動是一場巨大的挑戰,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中國會議的組織者就做成功了,並且做的非常出色。
  • 20名諾獎得主給未來科學「劃重點」
    當然,個人回答的角度和風格都有所不同,有些專注自己的研究領域,有些宕開一筆談全球問題;有些更樂觀展望機會,有些更直白指出困難;有些娓娓道來,有些一針見血。但不可否定,它們都是未來科學的關鍵詞。畢竟,莫比烏斯帶的正反就是同一面。澎湃新聞記者在參會期間聆聽了大約2小時,整理出了20位諾貝爾獎得主劃出的重點。
  • 彭羅斯:不思考生物化學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不是好的數學家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以色列化學家丹·謝赫特曼 (Dan Shechtman) 發現了一種新的固體材料,它的電子衍射圖樣呈現十重對稱性,意味著原子排列不可能具有周期性。[6]這跟彭羅斯鑲嵌非常相似,然而謝赫特曼當時並不知道彭羅斯鑲嵌,在別人的幫助下才弄清了其中的數學。這種物質被命名為「準晶」 (quasicrystal) 。
  • 彭羅斯:不思考生物化學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不是好的數學家
    著名華裔邏輯學家王浩在六十年代提出如下問題:能否只用有限種全等的多邊形得到非周期性的平面鑲嵌?他的學生Robert Berger在1964年構造出第一個非周期性的例子,需要20426種多邊形。Donald Knuth和Raphael Robinson等人先後給出需要多邊形種類更少的例子,所需的多邊形種類被降到6種。
  • 數字裡的諾貝爾化學獎
    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是有史以來唯一的一位兩次獨享諾貝爾獎的得主,他分別獲得了1954的化學獎和1962年的和平獎。 截止2017年,所有化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58歲。其中獲獎者最多的年齡段是50-69歲,共83人,佔獲獎者的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