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清晨,一位農民在苞米地幹農活時被蛇咬傷耳朵,被緊急送到醫院「解毒」。記者從解放軍二一一醫院急診科獲悉,立秋以來,已經接治了54例被短尾蝮蛇咬傷的患者。
39歲的陳先生是阿城區農民,昨天清晨,他在自家苞米地裡幹農活時中了「埋伏」,一條盤在苞米稈上的、半米多長的蛇咬了他的右耳,耳朵瞬間就腫了起來,還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家人立即把他送到解放軍二一一醫院「解毒」。
在二一一醫院的病房中,還有一位33歲的鄭先生是在小水溝裡中了「埋伏」。「我是綏化的農民,前幾天在野地裡走時,穿過了一片雜草,雜草下面有條小水溝,我剛下腳,就發現踩在什麼東西上了,一條小蛇快速地咬了我的腳脖子,我疼得抱住右腿,還沒等我去抓它,蛇嗖一下就爬走了。」鄭先生說,自己的腳脖子上出現了兩個小牙印,隨後就腫了。
「每年在蛇冬眠前的八九月,都會出現一輪蛇傷高發期,這與蛇著急儲存冬眠所需的能量有關係。我們醫院平均每天接到一例,多時五六例。較夏天天熱時的門診量增加了兩成。」二一一醫院急診科主任黃毅告訴記者,患者主要以爬山市民和農民為主,且都是被「土球子」即短尾蝮蛇咬傷的,這種我省常見的蛇毒性不大,一般均可治癒。
「不慎被蛇咬,一定要減少活動。」黃毅說,在傷口的5至10釐米處,用布條、鞋帶或手巾綁紮,防止蛇毒流動,但綁紮時間不要超過2個小時;用清水或肥皂水衝洗傷口,有條件也可以將傷口切開,擠出毒素,隨後應馬上送醫院搶救,時間不能超過「黃金9小時」。
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專家李楓說:「蛇很靈敏,靠固定物體進行傳導,一旦接觸到蛇,它很快便能做出反應,以為你要侵犯它,所以就會咬人。現在去野外活動、尤其是爬野山,一定紮緊褲腿,戴好手套。如果要在草叢裡鑽來鑽去的,記得手裡拿根竹竿,先打一打草讓蛇先跑掉,蛇也不喜歡主動攻擊人類。」李楓說,遇到蛇最好繞開它,千萬不要上前挑逗,以免受傷。
短尾蝮蛇
人們常說的「土球子」學名叫短尾蝮蛇,它是中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毒蛇,是造成蛇傷的主要蛇種。一般不主動攻擊人,但在受到攻擊後常連續撲咬。蝮蛇屬晨昏性蛇類,早晨和傍晚活動頻繁。其食性很廣,是廣食性的蛇類,淡水魚、蛙、蜥蜴、鳥、鼠類等均是蝮蛇喜愛的食物,該蛇也有食蛇習性,有較高的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