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快速評審:新冠》發起人:強調好科學 展示壞科學

2020-10-27 財新健康

導讀

「人們想要做同行評審的原因,是他們認為資深科學家會鼓勵好的科學,反對壞的科學,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當一個政府聽取壞科學的建議比好科學的建議來得多的時候。」貝託佐說

資料圖:斯蒂法諾·貝託佐。圖/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衛生政策與管理學院官網

文丨實習記者 梅婷 記者 徐路易

「我的很多朋友和身邊人都感染了新冠,有的人治癒了,有的人輕症,有的人在家隔離,有的人在ICU,有的已經去世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衛生政策與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兼教授、《快速評審:新冠》(Rapid Review:COVID-19)發起人斯蒂法諾·貝託佐(Stefano Bertozzi),近日接受了財新記者的專訪。這位年逾花甲的教授談及身邊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時,神色平靜,語氣並無太大起伏。

貝託佐是上一屆世界衛生組織愛滋病全球項目的主任,曾在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世界銀行、墨西哥國家公共衛生研究所任職,此前還在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指導愛滋病和結核病項目。他發起的《快速評審:新冠》是一本開放獲取期刊,旨在對新冠疫情相關的科學研究進行快速的同行評審,以防止散布虛假或有誤導性的新聞。新冠相關的研究處於井噴的狀態,截至2020年7月23日,有將近2萬份與新冠有關的論文發表在預印本平臺上,這一數字還在快速增長。海量未經同行評審的研究也意味著可能存在不計其數的誤導性信息。貝託佐他目前還在加利福尼亞州自己的家中進行遠程辦公。截至10月22日,人口超過3900萬人的加州已累計報告了89萬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超過1.7萬人因新冠死亡。

專訪一開始,貝託佐就向財新記者介紹了近期最受關注的一篇關於新冠病毒來源的論文評審。這篇預印本論文認為,新冠病毒的基因組特徵不同尋常,表明該基因組是經過複雜的實驗室改造而非自然進化。這篇論文遭到了同行評審的批駁,評審人認為該研究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具有誤導性。該期評審內容直接將「誤導」(misleading)一詞放進標題,《快速評審:新冠》的編輯部特地對此篇研究刊登聲明表示:「雖然預印本提供了一種機制,可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改變世界的科學研究,但它也是一個論壇,在這上面誤導性的信息可以瞬間破壞國際科學界的信譽、破壞外交關係的穩定性,甚至危及全球安全「。(參見財新周刊報導《預印本是與非》)

貝託佐稱,「我們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強調好科學(strong science),第二個是展示壞科學(bad science)。人們對論文的特定主題不太了解,無法判定是否為好科學時,《快速評審:新冠》就請來與論文主題相關的權威科學家進行快速評審,將他們的評論與大眾分享。」

《快速評審:新冠》通過人工智慧和研究志願者在PubMed、medrxiv、Elsevier等開放平臺伺服器上搜尋並篩選出值得評論的重要研究。貝託佐介紹了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共同開發的人工智慧應用COVIDScholar。COVIDScholar每天會在預印本平臺上搜索最新的與新冠相關的論文,確定研究從屬的領域並分類。然後搜尋識別已經發表的相似論文,所謂相似指的是研究解決的是同一個問題或者用了相似的研究手段。「有趣的是,這些已發表論文的作者可以成為評審人。實際上,難點不在於弄清楚哪些稿件要評審,而是如何找到同行評審人。」貝託佐表示。

公開透明的評審是《快速評審:新冠》的一大特色。《快速評審:新冠》鼓勵科學家署名發表同行評審,這些評論發布在網站上,可以公開查詢,一篇預印本論文有兩位以上的評審人發布評論。公開署名也意味著增加了論文審核過程中的透明度和評審人的責任感。匿名評審雖然可以減少偏見,但因為評審人的身份並不公開,則可能給出不精確甚至無關的意見。貝託佐稱他們一直在全世界尋找更多的評審人,不論來自哪裡、學科是什麼,評審人必須是受尊敬的學者。他表示《快速評審:新冠》未來也會有自己的期刊,邀請他們認可的論文進行發表。

最後,貝託佐還談到了如何糾正錯誤的科學信息。當誤導性的信息已經在快速傳播,也意味著評審人需要更快地發布相關的評論。同時他們也有自己的媒體策略,傳播科學界的意見。「我很糾結的是,要不要讓更多人注意到不好的科學?如果它已經奄奄一息了,我不想讓更多陰謀論者對它產生興趣。在引起人們對『壞科學』的再度關注,與提供全面的信息之間,我們要在這兩點上保持平衡。」

財新:你發起對新冠疫情研究快速評審的平臺《快速評審:新冠》,初衷是因為什麼?

貝託佐:我認為在新冠疫情期間,科學信息的傳播更為迫切,這也是為什麼人們開始比過去更頻繁地使用預印本。預印本的問題在於有人閱讀它們,有些人來自新聞媒體,有人在國會,還有人供職於疾病控制中心。如果人們對論文中的特定主題不了解,他們就無法判斷這是不是好的科學。我們認為應當啟動一個同行評審項目,讓與論文主題相關的權威科學家來做評審。隨後我們可以把這些評論與公眾直接分享。我們也可以與期刊共享這些評審,這樣如果有人想發表自己的論文,他們或許可以帶著評論去找他們想要投稿的期刊,這樣也許是一個更快的評審過程。

……

(本文來自新聞原創付費網站「財新網」,點擊文末閱讀全文,關注財新網服務號即可閱讀全篇文章,閱讀更多精彩文章可直接訂閱。)

兩位去年諾獎得主被質疑論文圖片異常一人已回應 [2020-10-21]

生物學領域再現學術不端事件,這次涉及的人物是兩位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和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Patcliffe)。自9月28日至10月21日,同行交流平臺Pubpeer掛出了38篇涉及塞門扎為通訊作者或共同作者的論文,時間跨度從2001年至2018年,這些論文被質疑的主要問題為一圖多用、後期修改實驗圖片等。截至10月21日,38篇被質疑的論文中,2篇論文的其他共同作者已在Pubpeer上進行了回應。塞門扎至今沒有回應此事。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另一位得主拉特克利夫,也有5篇論文在過去兩天內被匿名同行提出圖片問題方面的質疑。當地時間10月21日,拉特克利夫在Pubpeer平臺掛出的他2004年發表在《生物化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頁面中回復匿名同行稱,已知悉相關情況,將開始調查並儘快回復。

不過,財新記者核實發現,據諾貝爾獎官網羅列的解釋當年諾獎得主貢獻的所有重要論文,到目前為止上述被質疑的論文並不涉及諾獎貢獻中提到的論文。

學術期刊發12篇關注聲明 關注曹雪濤團隊論文可信度 [2020-06-28]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一事有新進展。學術期刊《生物化學雜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其6月26日最新一期的雜誌上,刊登了12封關注聲明(Expression of Concern),關注以曹雪濤為通訊作者的12篇論文的數據和結論的可信度。《生物化學雜誌》網站首頁亦發布了相關公告,並表示該刊目前對相關問題尚未給出進一步結論。

《生物化學雜誌》創刊於1905年,自1925年起由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出版,為涉及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所有領域的綜合期刊。2018年其影響因子為4.106。

該期刊發布的關注聲明中提到的文章涉及曹雪濤團隊從2003年到2014年發表的12篇論文,關注聲明表示,「《生物化學雜誌》的出版商(即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發表了一份關注聲明,告知讀者,對上述文章中的一些數據和結論提出了可信度方面的顧慮。期刊將及時提供更多的信息」。

醫療論文井噴 預印本注水了嗎?[2020-06-01]

一場史無前例的新冠疫情,讓一種後起的科研論文發表平臺——預印本網站的影響力大增,爭議也隨之而來。

2020年1月的最後一周,學術界兩次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研究進展的大討論,都與一個網絡平臺上的研究論文有關。1月2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在線發表題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的發現及其可能的蝙蝠起源》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顯示,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在一種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的冠狀病毒RaTG-13與新冠病毒在全基因序列上的相似度高達96.4%。該論文在2月24日正式發表於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之前,已被引用了156次。

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部分初步依據正是來自於預印本平臺上的研究。但就在同一天,印度理工學院德裡分校的研究團隊在bioRxiv上發表研究,懷疑新冠病毒被插入愛滋病病毒的關鍵胺基酸序列,暗示新冠病毒可能由「人工合成製造」。該文一出,多名病毒學和基因組學等領域的權威科學家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反駁,該論文上線後不到兩天即被撤稿,但此後已在推特上被討論了超過1.7萬次,並被25家新聞機構報導。此後數月間,「病毒人工合成論」仍在全球各地甚囂塵上。

責編|馮禹丁

版面|劉登輝 舒暢

本文首發於財新網

我們堅持並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轉載授權、投稿及爆料請聯絡財新健康管理員

郵箱:denghuiliu@caixin.com

恰詢:caixinhealth@caixin.com

相關焦點

  • 新科諾獎阿爾特:新冠疫苗可能得等到明年
    論壇 · 專訪Alter),今日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接受媒體採訪時,讚揚了中國對新冠疫情的快速反應。他同時表示,預計要等到明年,新冠疫苗才能大規模面向公眾使用。圖|nobelprize.org 阿爾特表示,在疫苗缺失的情況下,完全杜絕C肝病毒的傳播和生存,並不是天方夜譚。但是這需要在全世界範圍進行極大規模的檢測,識別所有的病毒攜帶者,並且大幅度地降低藥價。這樣才能有效識別感染的人,並且讓他們快速就診。
  • 海報展示是展示科學的好方法
    當時是三年級研究生的阿妮拉考慮向張貼者展示一項義務,這僅僅是她為確保參加會議所必須要做的。她在計算機上掃描了去年的模板,用一些新的文字和數字替換了舊內容,並稱其完成。無論如何,她對尋找會議時間表以進行著名科學家的精彩演講更加感興趣。
  • 資訊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方式或將迎來大變革
    近日,國基金化學科學部公布了傑青、優青、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地區科學基金項目的評審情況:在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暨地區科學基金項目評審會議上,化學科學部楊學明主任提到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化學科學部推出系列改革舉措,更加強調項目的「原創、獨特、需求和交叉」,不斷優化和改進評審工作,旨在推動中國基礎研究發展。科學基金項目評審一貫遵循「依靠專家、發揚民主、擇優支持、公正合理「的評審原則,因此項目評審的「尺子」掌握在各位評審專家手中,希望與會專家在評審過程中嚴格把關、堅守底線,幫助學部把真正具有創新性的優秀項目遴選出來。
  • 【關注】再次強調:新冠疫苗全民免費接種!
    【關注】再次強調:新冠疫苗全民免費接種!來源:央視新聞原標題:《【關注】再次強調:新冠疫苗全民免費接種!》
  • 《中國氣象百科全書·科學基礎卷》通過評審
    中國氣象報記者欒菲報導 9月28日上午,《中國氣象百科全書》編委會在京組織召開《中國氣象百科全書·科學基礎卷》(以下簡稱《科學基礎卷》)專家評審會。中國氣象局副局長、《中國氣象百科全書》編委會副主任許小峰出席評審會。
  • 方舟子說血型學是偽科學、壞科學,那麼他親自證明了嗎
    而反科學三鬥士之一——方舟子,早在十六年前,就寫了一篇文章 《血型的科學、壞科學、偽科學和迷信》原載《牛頓-科學世界》2002年2期)。他引經據典,又旁徵博引,將血型性格的科學駁斥的體無完膚。由於血型學家根本拿不出實驗數據來自證科學,方舟子得出的血型性格是偽科學,似乎可以蓋棺定論。暫不論,方舟子的論述是否科學,方舟子的證據是否確鑿。
  • 逐「智」多謀|重點實驗室巡禮
    由國際一流的神經生物學家組成國際評估組,結合匿名同行通訊評審意見、研究組長現場匯報考評、研究生座談等提出評審意見。評審委員會針對每一位組長的進展,向神經所遞交書面評審報告。對新晉的研究員4年評審一次,第一次為中期評審。通過兩次評審後晉升為高級研究員,但仍需每6年評審一次。
  • 倒計時⑨天|頂尖黑洞探險「CP」詮釋宇宙致命吸引力
    WLF專訪截圖在回答人類為什麼要不斷探索黑洞時,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黑洞照片公布後,他和他的小夥伴們和很多的政界人士交流過他們的成果。每次交流會前,多爾曼都會在每把椅子上提前放好這樣一個可愛的黑洞小周邊,政界人士總是對這款獨特的黑洞小徽章愛不釋手。
  • 冷聚變——被寫入教科書的負面典型,真的是壞科學?(二)
    編者:在昨天的文章登出之後,一位國內資深冷聚變研究學者評論說:那個文章翻譯的好!原來朗繆爾是第一個發現了氫在鎢電極稀薄氣體放電中,第一個觀察到了異常發熱卻悶了一輩子的諾貝爾獎化學家。當科學認為自己在創造歷史的時候,歷史卻依舊站在科學的身後。
  • 上海交大趙大海接受央視專訪:中國新冠疫苗分配公平、科學、合乎...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耶魯大學衛生政策聯合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大海,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對於新冠疫情暴發、防控以及衛生政策第46次接受中央電視臺專訪,也是第71次接受央視、上視專訪。
  • ...可能並非永久,接種新冠疫苗是人類抗擊新冠疫情最重要的防控手段
    專訪中國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抗體的保護效果可能並非永久,接種新冠疫苗是人類抗擊新冠疫情最重要的防控手段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23 12:57:08
  • 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該共享的是基礎科學而非智慧財產權
    圖|專訪截圖如果你能打破碳-氫鍵,你可以創造任何新的鍵。2016年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是一位世界頂尖合成化學家,他開創了碳-氫鍵功能化的新技術, 顛覆了人們思考生命構件的傳統方式,為新藥的研發、新材料的發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科學網—專訪:謝曉亮的科學人生
    1992~1998年在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環境分子科學實驗室工作。1999年受聘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正教授,2009年受聘哈佛Mallinckrodt講席教授。2011年5月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他還獲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美國生物物理學會會士和中國化學會榮譽會士。
  • 獨家|沃爾夫獎主席、諾獎得主謝赫特曼談基因編輯為什麼能拿獎
    圖|Pauljanssenaward沃爾夫獎素有諾貝爾獎的風向標之稱,沙爾龐捷和道德納再次驗證了這一點。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就此獨家專訪沃爾夫基金會主席、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Dan Shechtman)。
  • 專訪|英國皇家學會主席文卡:中國是世界領先的科技強國
    專訪|英國皇家學會主席文卡:中國是世界領先的科技強國 2020-11-06 14: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探索獎」終審答辯:冰與火的碰撞
    看到工作人員在時間控制、事前提醒、迴避制度等各個方面都做的很出色,參加評審的委員與候選人都嚴格遵守規定與規則;科學探索獎要站得高,立得住,不僅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領先的學術價值,評審工作也要合法合規,這是獎項能辦好的根本保證,也是監督委員會的基本職責。」
  • 專訪|未來科學大獎王振義:沒有基礎研究,臨床問題就很難解決
    來源| 網易科技《科學大師》欄目(ID:tech_163) 作者|孟倩 在接受網易科技《科學大師》欄目的獨家專訪中,王振義院士於言辭之間展現了作為一名醫生、學者,堅持在科學的道路上「成人為己,成己達人」的楷模風範。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人員體會
    評審人一   首先,談一下我評審的情況。我評審的是生命科學學部某處的10份標書。所有申請人我均不認識,所有沒有任何偏向性。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在現今曾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中,美國化學家巴裡·夏普萊斯(K. Barry Sharpless)被認為最有可能再度獲得諾獎。憑藉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方面的貢獻獲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後,夏普萊斯開拓了一個全新領域——點擊化學。
  • 早安武漢|武漢一青年獲獎300萬元!超800名兩院院士推薦評審,含金量十足
    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亦有3位科學家獲獎。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體現出極高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