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阿姆斯特朗首次登陸月球,那次壯舉可謂是人類向宇宙進發的衝鋒號,用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來形容就是,「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但不久前,美國總統川普籤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宣布月球和其他「外層空間」資源(包括火星和其他小行星)可供個人開發和商業用途。
顯然,川普把全宇宙都當成可供開發並謀取利益的資產。
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呼籲政府通過制定舉措和資金協助,大力支持初露端倪的外層空間業務。他重點描繪了太空旅遊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他還提出了一個概念,那就是把月球背面的水冰變成氫氣和氧氣,作為前往火星的飛船染料。
換句話說,就是「把月球當成星際加油站」。
除此之外,川普政府還在探討「對外層空間進行大規模經濟開發」的可能性。包括到2020年底,允許美國人通過私人月球車劃地的方式,確認其在月球上的實際土地產權,並賦予他們在小行星上開採稀有金屬的權利。
似乎一切正向著《2001太空漫遊》中描繪的圖景前進。
羅斯說這些話時帶著洋洋得意的神情,他說,電影中的情節「來的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快」。
縱觀唐納·川普的整個職業生涯,無論是作為房地產開發商,節目策劃人,還是美國總統,一直貫穿著那種「看似真實的虛張聲勢」。
因此有人對川普的宏偉計劃提出了合理的懷疑,這會不會又是總統的胡說八道?
而且,我們必須問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月球到底是屬於誰的?
經濟學家和政客經常把外層空間、海洋資源、大氣資源、基因圖譜和其他地球資源稱為「人類共同財產」。從表面上看,這些資源是屬於每一個人的,開發使用時也應以人類的共同利益為首要原則。但實際上,很多國家制定了各種各樣的合作協定,以便保護這些自然資源。
比如南極洲就不屬於任何國家和地區,也不允許駐軍。
但1959年,七個國家對南極洲提出了看似合理的領土要求——他們要在南極洲建立科研基地。
同樣,外層空間也逐漸變成新的待開發的未知領域。因此1967年,包括美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籤署了一項名為《外層空間條約》的協議,各國約定,任何人對外層空間的開發都必須為了人類的共同利益。
1979年,各國又通過了《月球協定》,儘管美國沒有籤署這個協定,但該協定已經被各國承認,作為國家法律生效。《協定》規定,月球表面、地下或者其他資源,不得作為個人財產。
換句話說,月球不能有主人,不能榨取資源,不能駐軍,也不能殖民。
然而帝國主義作風並非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
正如川普的行政命令所顯示的那樣,在實際操作中,民族國家很少會把「全球公地」真正當作公地來對待。
何為公地?就是一種在參與性的社會制度中,以公平、包容、長期的方式來維護共享財富的方式。
更常見的情況是,在行業的要求下,各國政府都把「全球公地」當做自由競爭的對象,盡其所能地攫取一切。什麼生態系統、他人和後代的需求都是次要的,甚至是無關緊要的。
上世紀70年代,人們制定了一系列海洋保護條約,從而保護海洋這個「人類共同遺產」。這些條約旨在防止深海礦物、漁業和其他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
但隨著時間地推移,民族國家的心態已經發生轉變,他們不再想保護海洋,而是在考慮「必須確保我們的國家可以為所欲為,並得到自己『應得的』的好處」。
簡而言之,「全球公地」的概念已經被異化。民族國家及其相關行業根本沒有意願,成為我們共同財富的管家。他們的首要任務是投資回報和領土擴張。
隨著COVID-19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爆發,私營製藥公司開始競相生產疫苗和治療藥物,民族國家那種自私自利的本性袒露無餘。
製藥公司的疫苗和藥物研究工作是建立在共享醫學知識基礎上的,而這些知識在納稅人的資助下產生的。
儘管通過國家之間、企業之間的合作和知識共享,可以更快地找到解決方案,但人類現在卻已經被那種專利化的相互競爭模式綁架了。這種模式的結果是,加劇了國家與國家的對立、富人與窮人的對立。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和「被忽視疾病藥物計劃」(the Drugs for Diseases Initiative)等組織和機構曾呼籲,如果能把藥物研發和治療經驗真正當作公共資源來對待,那麼我們就能更快地研究出價格合理且易於推廣的治療方法。我們應該還記得人類是如何根除小兒麻痺症的吧。
全球脊灰根除計劃
世界衛生組織根除小兒麻痺症項目的負責人邁克·扎夫蘭表示:「根除脊灰將是一個偉大的成就。從1988年起,人類就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不斷努力。」1994年,美洲獲得無脊灰認證;2000年,西太平洋地區獲得無脊灰認證,至此中國被世衛組織確認為無脊髓灰質炎的國家;2002年,歐洲獲得無脊灰認證;2014年,東南亞及印度獲得無脊灰認證。如今,只有少數感染病例出現在兩個國家: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這一成就是現象級的。自2000年來,超過兩千萬志願者和全球數以千計的一線衛生工作者使用了超過一百億劑脊灰口服疫苗,超過1600萬人原本會因脊灰癱瘓,但是他們現在能夠正常行走。
喬納斯·索爾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和研製出安全有效的「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症)疫苗」的科學家。
20世紀50年代,一位記者問醫學研究員喬納斯·索爾克,這種新型脊髓灰質炎疫苗的專利是誰的,他回答說:「它是屬於所有人類的,所以沒有專利。你能為太陽申請專利嗎?」
但時至今日,一切都變了。從植物種子到地下水,甚至顏色和氣味,抑或是普通的詞語,或者區區兩秒鐘的音樂樣本,所有的東西都是私人財產。川普政府在月球上採礦的宏偉目標,不過是這種倫理的邏輯延伸。
這種邏輯源於新自由資本主義關於「價值」的信念,只有那些能被私人產權套牢並在市場上兌換成貨幣的東西才是有價值的。任何用於集體、非市場或環保目的、沒有現金流通的東西,按照上面的定義上來說,都是毫無價值的。
他們相信,價格=價值,把資源共享給全人類或許能做出一些成果,但對他們的GDP沒有貢獻。
結語
我們討論人類共同財產的目的,就是要提出一種不被價格標籤所束縛的價值標準。
這種價值標準對人類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代表了人類內心的神聖和利他的特性,是每個人和後代的繁榮所不可或缺的,因此這種價值標準無疑是不可剝奪的。
是非賣品。
然而我們已經偏離了這種價值標準很遠了,但要想做出改變,還為時不晚。我們必須堅持,月球以及其他的宇宙天體資源,是屬於我們人類每一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