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溫嶺漁民鄭寶福在河裡捕到一條「怪魚」,魚嘴像鴨子,扁扁的;身形如蛇,長滿長方形的魚鱗,堅硬得刀槍不入;尾巴展開時五顏六色的,似是龍尾。
鄭寶福把它當寶貝一樣養了起來,後經中科院的魚類學家劉建康教授鑑定後,鄭寶福嚇出了一身冷汗,原來這是世界十大兇猛淡水魚雀鱔,卵有巨毒,人食用後會立即死亡。
一天能吃十多條活魚
當時鄭寶福到觀堂灣回收他的黃鱔籠。他發現其中一個籠特別重,遂將籠內的魚倒出來,驚奇地發現一條腹部呈白色的「怪魚」。
「我順手去捉,沒想到它背部有鱗,很硬很硬,嚇得我以為捕到蛇了,猛的一鬆手。」鄭寶福說。
怪魚帶回村裡後,引來許多漁民觀看。可誰也不知道這究竟是啥。村裡的老人說,這種魚叫「龍魚」,一旦被它咬傷後就無藥可醫了。這種魚到誰家,誰家就有好運。
「有人最高出2萬元買魚,我都沒捨得賣。」鄭寶福說,怪魚」享受的待遇可不低,不但為它特意準備了帶氧氣的魚缸,還得特供活魚、活泥鰍。「嘴刁著呢,它死魚碰都不碰,活魚一天能吃十多條。」
消息不脛而走,遠遠近近來觀魚的人越來越多。老鄭乾脆在家裡開起了「展覽館」,每人收上2元的門票。
怪魚和食人鯧齊名
鄭寶福養了條「怪魚」的消息很快傳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院士、魚類學家劉建康教授在見過「怪魚」組照後,初步判定此魚為雀鱔,和國家禁絕的外來物種「食人鯧」齊名,屬於世界十大兇猛淡水魚類之一,是專吃小魚的食肉類魚種,生性兇惡。漁民在逮到雀鱔後,切記不能放生,不然,一個魚塘的魚都會被它吃掉。
雀鱔原產於南美洲國家,頜針科魚類,身上魚鱗堅硬,脊背比一般魚高,嘴巴特別長,牙齒十分鋒利。古代時期,雀鱔在全球分布都有,是極具學術研究價值的「活化石」魚種,屬原始型的硬鱗魚類。
雀鱔肉質的口感比較怪,卵有巨毒,人食用後會立即死亡。
溫州也曾發現雀鱔
在省內發現雀鱔不是頭一回了。去年8月7日,在溫州繡山公園水塘裡,市民劉先生也曾抓到一條雀鱔。
這條怪魚身長85釐米、重達6公斤,其頭部像鱷魚,吻部約有15釐米長,張開時可以看到嘴裡排滿了鋒利的尖牙,長長的身子酷似蛇,背上沒有魚鰭,身體一樣粗圓,到尾部又突然變小,身上的魚鱗與蛇鱗無異,且堅硬難摳。它雖有魚鰓,卻不能在水中呼吸,幾乎每隔一兩分鐘,就要浮出水面張嘴吸氣。
一開始還不知道是什麼魚,後經鹿城工藝生物標本廠有關人員現場鑑別,得知此魚屬於雀鱔的一種———短吻雀鱔。
短吻雀鱔是北美7種雀鱔之一,能長到兩米多長,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到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墨西哥灣沿岸河流和河口水域。可這條魚如何「從天而降」來到溫州的,就不得而知了。
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謝所長提醒,以後老百姓逮到「怪魚」後,先向專家請教,確定身份後,再根據專家建議,或放生或交給當地漁政部門處理,省內寧波大學、浙江海洋漁業學院(舟山)不乏此類魚類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