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們愛科學》:永遠年輕的「老」科普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少兒科普雜誌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衰老呢?事實上,流逝的只是時間,衰老的只是某些個體,對於《我們愛科學》來說,它辦刊的思路越來越清晰,而風格卻永遠屬於當代的8歲~15歲的青少年。2014年成功從旬刊改為周刊後,《我們愛科學》雜誌的訂閱量不降反升,每月發行量穩定在140萬冊左右,其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深深吸引並陪伴著青少年探知和求索科學的奧秘。
趣味內容普及科學知識
「2014年從旬刊改為周刊後,我們感覺這一步真的對路了。」《我們愛科學》雜誌主編毛紅強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發出了如此感嘆。她說:「其實,最開始我們也有擔心,增刊後是否會影響訂閱量,事實證明,這一步是對的。」
據毛紅強介紹,《我們愛科學》2014年起新增加的那一期內容主題定位為「快樂動漫」,就是以動漫的形式講述科普知識,目前看來,每個月這一期的風格很受小讀者喜愛。而另外的3期也因內容和風格的不同,給小讀者的感受是有趣好玩又增長見識。「魅力科學」是《我們愛科學》雜誌每月的第一期,重點普及科學等知識,以「硬科普」為主;第二期是「智慧百科」,將科學的範疇擴展至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領域;第三期是趣味畫報,一些有趣的科學實驗、科學常識等以畫報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我們愛科學》每個月4期雜誌的風格雖然不同,但是傳播科學知識、激發創造靈感、啟迪科學智慧、培養科學素質的辦刊宗旨卻在每一期中貫穿不變。」毛紅強說。
「每年9月,我們都會定下第二年全年的欄目以及辦刊的主要思路,再結合當年有影響力的科技事件調整和增加新的選題。雖然我們不是報紙,但是我們也一直強調時效性,以滿足更多小讀者對科學的求知和探秘。」毛紅強說,下個月中下旬,雜誌社的同事們馬上就要啟動新的調研了,兩個月後,就會匯總調研結果,確定2017年的內容。「每年在調研結束後,我們都會根據讀者的需求在內容上做相應的調整。比如2015年,我們有個欄目叫《瘋狂實驗室》,教授小讀者做一些科學實驗,今年我們更加注重科學實驗的趣味性,穿插科學故事,結合日常生活,欄目名稱變為《趣味科學課》。再比如,在每月的『智慧百科』那期中,今年增加了有關文物修復的內容,增設了《文物醫生手記》這個欄目,更多地介紹文物的鑑賞、修復過程以及使用了怎樣的科學手段,同時還增加了相應的科學連結,比如在修復文物中所使用物品的化學成分介紹等。」毛紅強說,每年的調研就是為了讓內容更加貼近小讀者,更加有效地傳播科學知識。
優質活動打造金字品牌
做精內容的同時,金牌活動也為期刊的品牌創建贏得了更多讀者的信賴和支持。據毛紅強介紹,「科學家進校園」一直是《我們愛科學》雜誌社的品牌活動,從最初比較零星的編輯進校園講科學知識的形式,發展成如今比較密集的科學家進校園講科學知識,尤其在近5年的時間裡,活動的場次越來越多,主題也越來越豐富。毛紅強說,今年,截至目前,雜誌社已經舉辦了近200場講座,而去年全年是212場活動,2014年是196場活動。「全國各地學校的需求漸漸超出了雜誌社的預期,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多以及小讀者對科學知識探求的深入,過去由雜誌社編輯講故事的形式已經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於是在5年前,雜誌社請中科院老科學家演講團的老科學家們為小讀者們講課,普及科學知識,以此提高活動的專業性和影響力。近兩年來,『科學家進校園』活動收到各地中小學的邀請越來越多,讀者的熱情感染著雜誌社的每一位員工,也鞭策著每一位編輯努力辦好雜誌,努力辦好活動。」毛紅強說。
「我愛科學·體驗科學大行動」是《我們愛科學》雜誌社的另一個大型互動活動,以強調動手、動腦、學科學為目的,今年的主題是「科學創造」。從1月1日開始,活動已經如火如荼地在全國中小學中展開。「我們希望通過這項活動,不僅能給小讀者們普及科學知識,同時也希望能夠進一步增強小讀者與雜誌之間的黏性。希望更多的青少年以及中小學教師和家長關注刊物,參與我們的活動。」毛紅強說。
技術創新謀求更大發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於一家擁有50多年歷史的青少年科普讀物來說,緊跟時代潮流,運用先進多媒體技術,是抵禦衰退、引領潮流的利器。
毛紅強介紹,他們運用數位技術將傳統出版流程進行了改造,實現了編輯流程的數位化。在七八年前,雜誌社就開始運用數字出版以豐富紙質內容的表現形式,比如點讀技術、二維碼技術的使用,讓小讀者通過手機、平板電腦就可以看到雜誌上的一些精彩內容,聽到語音講解。2015年,他們又使用了增強現實技術,小讀者的閱讀體驗更加豐富,通過掃描相關圖片就可以看到三維立體動畫。毛紅強說:「每一項新技術的使用,都非常受小讀者的歡迎。這豐富了我們雜誌內容的表現手法,家長、老師都願意幫助孩子下載應用並參與其中。當然,由於操作簡便,小讀者自己也能完成,這些技術帶給小讀者的體驗也更加有趣、深刻。」
「通過使用新媒體技術,我們不斷向實現全媒體複合發展的目標邁進。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應用,讓雜誌變成了一個雙向互動傳播的載體,能夠及時準確地了解讀者需求、回答讀者留言和提問,與讀者聯繫更加緊密。」毛紅強對融合發展的未來很期待,她認為,「新媒體是大勢所趨,我們不能落後於時代,要充分利用新技術,借新媒體向小讀者普及更多的科學技術知識,求得更大的發展。」(記者 杜一娜)
(責編:宋心蕊、燕帥)
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徵程的見證者和記錄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