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敏
科技是核心戰鬥力。從20世紀科技發展和現代戰爭的演變來看,軍事領域的每一次革命性變革,戰爭形態的每一次歷史性轉變,科學技術始終是第一推動力。隨著軍事科技的飛速發展,戰爭形態加速從信息化向智能化演進,戰爭越來越表現為科技的競爭。然而,科學技術服務於戰爭不是天然的自發行為,而是要經過科技動員這個特殊轉換過程。縱觀世界現代戰爭史,科技動員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斷提高。伊拉克戰爭中,美國投入的作戰兵力僅為海灣戰爭的40%,但動員了10倍於海灣戰爭的高科技人員進行保障。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需要全面提高科技動員能力,實現人力財力動員向科技動員拓展。
樹立科學的科技動員觀
「不理解時代,就不能理解戰爭;不掌握先進科技,必然落後於時代。」解放戰爭時期,人民群眾「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用小推車推出了淮海戰役的勝利。在今天的信息化戰場,敵我雙方拼的是科技,搶的是信息,打的是晶片,比的是潛力,戰爭支前保障不僅需要人力,更需要人工智慧;需要小米,更需要納米;需要被子,更需要量子。意識決定行動,提高科技動員質效,必須樹立科學的動員觀。
樹立科技動員信息觀。隨著戰爭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已成為戰鬥力關鍵要素,信息優勢爭奪將貫穿於戰爭始終,是作戰雙方關注的焦點。圍繞奪取信息優勢的信息科技,如網際網路技術、信息獲取技術、信息分析和處理技術、信息對抗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在戰場上的作用日益凸顯,信息科技動員能力強弱將直接關係到戰爭勝負。從近幾場局部戰爭來看,信息資源已成為軍隊作戰的核心需求,也是戰爭動員的重要對象。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緊急與600多家高科技公司籤訂總額為250多億美元的合同,為控制戰場制信息權提供了有力的人力和技術支撐。因此,抓好信息科技動員是當下緊迫的課題。我們應確立科技動員信息觀,把信息科技資源作為科技動員的重點,在科技資源調查、統計、儲備、管理、調用等方面做好快速動員準備。
樹立科技動員時效觀。隨著戰場機動能力增強,快速打擊能力提高,作戰節奏越來越快,作戰進程越來越短,戰爭已進入「秒殺」時代,要求作戰雙方實施快速高效的科技保障。科索沃戰爭中,美國動員雷聲和波音公司在短短4天時間內,開發出針對南聯盟特定防空與幹擾系統的技術,提高了美戰機的電子對抗能力。未來戰爭,我們只有在較短時間內迅速完成科技潛力向科技實力的轉化,完成民用科技力量向軍用科技力量的轉化,才能較快奪取戰爭主動權。同時,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科技更新周期縮短,而先進的科學技術往往最先應用於軍事領域,這就要求科技動員機構緊盯科技發展,及時調整科技動員內容,以滿足戰爭需求。因此,我們要樹立科技動員時效觀,注重減少科技動員管理層次,優化動員實施流程,促進軍地雙方對接,改進動員指揮手段,逐步實現「由實驗室到散兵坑」「由工廠到戰場」的一站式動員。
樹立科技動員精確觀。人類的戰爭史表明,軍事領域是科學技術應用最快捷、最全面、最深入的領域。從近幾場局部戰爭來看,交戰各方幾乎使用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涉及科學技術的門類達千餘種,且分布於社會的各行各業。同時,由於信息武器裝備價格昂貴,作戰消耗呈幾何級指數上升,且戰場透明度提高,火力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增強,世界各國軍隊都在追求精確作戰,傳統的「短兵相接、直面交鋒」的作戰場景漸行漸遠,以遠程精確打擊為主的精確交戰已成為主要作戰手段。精確作戰催生精確動員,科技動員模式逐漸向「精確匹配、準確可控」的精確型動員模式發展。我們應確立科技動員精確觀,做到精確計算、定量分配、精確調控,逐步實現需求與保障的無縫對接、高度匹配。
全面夯實科技動員根基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實現以往的人力財力動員向科技動員拓展,就要夯實科技動員根基,著力解決阻礙科技動員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健全完善科技動員體制機制,建好科技動員平臺,抓好科技動員潛力數據調查,規範軍民用科學技術標準等,確保科技動員快速高效運轉。
強化科技動員組織領導。搞好科技動員,關鍵要完善動員組織領導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建立科技動員機構,將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團隊納入其中,推動建立行業部門統一規劃、綜合部門匯總審核、技術部門研究論證的工作格局,做到籌劃決策制度化、專業培訓常態化、組織實施標準化,確保各項工作有人管、抓得好、落得實。進一步暢通渠道途徑,引導優質科技資源在國防建設和軍隊戰鬥力提升中發揮更大作用。把促進生產力與提高戰鬥力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同步提升。把科技創新與科技動員銜接起來,實現軍地共贏。把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與優化科技動員機制匹配起來,實現雙向促進。
建好科技動員平臺。戰時科技成果動員效率的高低,取決於平時的準備。注重借鑑「網際網路+」、物聯網模式,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開發軍地兼顧、縱向貫通的國防動員信息網絡平臺,打造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融合、效能聚合」的新質科技動員力量。同時,打通科技動員平臺與科技動員對象的信息通道,充分了解其科研人才狀況、研究範圍、研究成果、實驗設備及不同領域研究成果的應用範圍、民技參軍的前景優勢,為戰時實施快速的科技動員奠定基礎。
抓好科技潛力數據調查。摸清科技潛力,掌握軍民通用科技設備、器材、成果的數質量、類別和分布情況,以及軍民兼容高技術企業的科研能力和生產能力狀況。要做好可用於國防的科技成果的鑑定、登記、統計、歸檔工作和建立軍事科技成果管理和檢索系統,以縮短戰時科技成果的轉化過程,從而為戰爭提供實時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著眼補齊作戰體系短板弱項,加強相關技術成果的潛力調查,看分布在哪些企事業單位,機器設備性能狀況如何,並做好必要的預儲預徵,以備應急應戰之需。尤其要搞好科技人才潛力數據調查,建立軍民兩用高新技術人才資料庫,寓國防科技人才於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之中,將衛星導航、網絡信息、精密儀器、生物醫藥等戰爭保障急需行業高精尖技術人才納入科技動員方陣,戰時根據需要進行重點動員,為實施高新裝備動員保障提供強大的人才技術支撐。
規範軍民用科學技術標準。標準作為新技術的載體、科技成果向戰鬥力轉化的橋梁,在軍隊信息化建設中發揮先導和引領作用,也是制約民用科技支援保障作戰的關鍵因素。目前,世界軍事強國普遍開始改革軍用標準,大量採取民用規範,推行軍民統一的技術標準。據悉,法國海軍選擇一家民用船廠,利用民用標準建造了一艘新型護衛艦,相比之下,比採用傳統軍用標準節約了2/3的經費。從國外情況看,美、英、法等國80%以上的民用關鍵技術,可以直接應用於軍事領域。因此,提高科技動員質效,要制定統一的軍民用技術標準,實現軍民用裝備的互聯、互通、互操作。
抓好科技動員對接演訓
科學技術既是催生戰爭形態演變的重要因素,又是贏得戰爭的關鍵戰鬥力要素,科技動員已成為國防動員重點內容。由於科技動員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軍地雙方,範圍廣、種類雜、對象多,提高科技動員質效,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手中有哪些科技可供動員,戰場又急需什麼科技,並根據戰爭發展和作戰對手的調整,完善科技動員預案方案,進行針對性的演訓,確保戰時召得來、頂得上、起作用。
推進動員供需無縫對接轉化。科技動員涉及軍地雙方,實施精確動員,必須弄清支援保障作戰對象需要支援什麼科技,同時,還要摸清地方科研院所、科技公司擁有什麼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能否直接拿來為戰時所用,實現供需精準對接。因此,要充分利用科技動員平臺,根據戰爭發展變化和支援保障對象的需求調整,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定期組織召開軍地聯席會議,明確科技保障的種類、人員數量、裝備型號、對接方式等,推動科技動員緊貼作戰保障需求、無縫對接。另外,堅持「知長當用長,知優善用優」的原則,圍繞制約部隊能打仗、打勝仗的瓶頸問題,緊盯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以及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邀請地方高科技企業面向部隊、面向戰場、面向未來攻關用力,持續用高新技術和創新成果為戰鬥力建設「賦能」。
完善科技動員預案方案。預則立,不預則廢。實施高效的科技動員,必須完善動員預案方案。平時廣泛分散的民用科技潛力,戰時需經過動員才能轉化為實戰支前能力,戰後則需要通過快速復員,迅速將其重新投入經濟建設。實現二者的有序轉化,首先需要從最複雜的情況設想出發,根據可能的參戰支前任務要求,針對作戰對象、戰場特點,分門別類地制定完備的科技動員預案方案。同時,還要及時更新保鮮。一方面,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動員對象的人才、成果、設備都在不斷變化;另一方面,戰場環境、武器裝備、作戰對手等也在發生變化,這就要求科技動員預案方案及時保鮮。因此,應著眼作戰對手特點,精準分析利弊因素,科學評估風險挑戰,實現預案方案與任務對接、向實戰延伸,做到一種任務多套預案。另外,善於藉助運用深度學習、自主學習等人工智慧技術,採用兵棋推演、仿真模擬等方法手段,對動員預案方案進行常態化推演、實戰化檢驗、動態化更新,不斷提高動員預案方案的針對性、指導性和靈活性,確保一旦有事能夠依案而動。
抓好科技動員演訓。實踐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和平年代,唯有通過實案化演練,才能切實搞清科技動員存在的實際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戰時有底。各級國防動員機構每年均應有計劃、有步驟和有目的地進行模擬動員演練,以檢驗平戰轉換機制各個環節的運轉情況,使各級動員指揮機構和動員對象都能熟悉預案方案,熟悉動員指揮程序和相關協同事項,縮短平戰差距,提高轉化實效。同時,按照參戰支前有關科技保障要求,結合預編預定崗位,尤其要加強支援保障作戰急需的計算機、網絡通信、雷射測距、輪船裝載、機械修理等各項專業操作技能的「接口」「補差」和「融合」訓練,提高其協同參戰支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