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6月28日消息(記者傅聞捷 韓曉餘)每當提起農業,不少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勞作辛苦、產出值低,但在上海市金山區,有這樣一家蘑菇工廠,工人們每60天就可以採收三茬,年產量是傳統種植的20倍。這就是廊下「聯中一號」蘑菇工廠,目前它的畝產值已達200萬元,甚至高於市郊一些工業企業的土地產出,完全顛覆了傳統農業的概念。這只是金山區「百裡花園、百裡果園、百裡菜園」建設的一個縮影。近日,記者走進金山,一幅「三個百裡」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
「聯中一號」蘑菇工廠
「百裡花園、百裡果園、百裡菜園」初具形態
一大早,亭林雪瓜基地的負責人周克儉就忙著招呼前來買瓜的客戶。一上午的功夫,就賣出300多箱。這個有100多年種植歷史的本土瓜果,正是這兩年由鎮裡農業部門「搶救」回來的。目前種植面積已經達到400多畝,帶動30多家普通農戶種植。
在呂巷鎮的施泉葡萄合作社,早熟的夏黑葡萄也已經吸引了遠近的客人前來嘗鮮……
朱涇鎮珠豐甜瓜合作社內,甜瓜銷售已經接近尾聲。楓涇鎮新義村的黃桃也是長勢喜人,成了遠近聞名的黃桃村。
施泉葡萄合作社
近年來,金山正以中部的呂巷鎮、廊下鎮等以農業為特色的區域為核心,形成了一個個特色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猶如一個個珍珠,並沿金石公路、金廊公路、朱呂公路等逐漸形成了一幅「百裡花園、百裡果園、百裡菜園」的畫卷。
同時,金山重點培育建設適宜本土生長、產業帶動力強的「花海」,目前全區梨花2800多畝,已形成以楓涇為核心的梨花產業帶。桃花1.5萬餘畝,已形成以呂巷水果公園、金石公路為核心的桃花產業帶,另外還有油菜花5000多畝、桂花2500畝,以及佔地600畝、擁有4片大型花海,觀賞植物達到100多個品種的「花開海上」生態園。
通過持續技術攻關和示範推廣,並經歷了數年的市場檢驗,金山區已形成以「一葡二桃三莓四瓜」(施泉葡萄、金山蟠桃、楓涇黃桃、鑫品美草莓、敏藍藍莓、莓博士樹莓、小皇冠西瓜、珠豐甜瓜、多利升西瓜、亭林雪瓜)為代表的特色瓜果產業。
去年,金山區蔬菜平均種植面積4.9萬畝,其中綠葉菜平均種植面積2.97萬畝,全年總產量41.8萬噸,總上市量36.3萬噸,佔全市地產蔬菜上市量(282萬噸)的12.9%。其中綠葉菜上市量22.45噸。
「金山接下來將推動茉莉花莊園、牡丹園、玫瑰園等8個高端主題花卉農莊項目的落地。」金山區農委主任張亞軍說。
「接二連三」發展推動農業質效提升
種草莓,對金山的農民來說,顯然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廊下鎮金山草莓研究中心旁新建的一所「賀爾斯草莓學苑」,卻玩出了新花樣:這裡不僅種植草莓,讓遊客體驗採摘草莓的樂趣,還推出了一系列與「草莓」有關的活動,了解草莓的「前世今生」,例如DIY烘焙草莓甜點、品嘗草莓養生套餐等等。同時,也為草莓衍生產品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市場運營載體,使其從生產、研發、加工、銷售至觀光、採摘、會務、餐飲,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每到周末,都會有數百名家長帶孩子來這裡參觀,品嘗美食。
「賀爾斯草莓學苑」其實就是金山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一個生動樣本。所謂一二三產融合,就是指通過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即不僅種植農作物,而且從事農產品的加工與銷售、開發農業觀光旅遊等形式,從而延長產業鏈,增加農民收入。在國際上,也被稱為「第六產業」。
2015年,我國「中央一號文件」就明確提出,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促進農業「接二連三」,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互動。
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把傳統的農業種養拓展到生產、加工環節,可以極大地提高農業附加值。金山區重點引進淨菜配送、中央廚房、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項目,培育出了24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其中14家達到規模以上,成為全國農產品加工示範區。
在金山廊下鎮「鑫博海」中央廚房項目中,鑫博海公司將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和蔬菜種植農戶納入一體化產業鏈的始端,通過和農戶籤約,對所有產品均按高於市場收購價10%左右的保護價收購,既保證了農民收入,也使「中央廚房」所需農產品原料的數量、質量等有了可靠保證。通過生產鮮切淨菜、速凍調理食品、生鮮預製半成品、即食果蔬等核心產品,實現各類食品日產30噸、日供12萬人用餐,為美食廣場、快餐連鎖、超市、高鐵、部隊等進行生產加工和配送服務,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目前,鑫博海「中央廚房」年加工生產配送能力達4萬噸、年產值近4億元,每年帶動農民增收達900—950萬元。
通過政策扶持,規劃引領,金山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動一大批農民增收致富,如今金山區已形成廊下、亭林、金山工業區三個農產品加工集聚區。2016年,金山農業總產值達到30.9億元,是10年前的1.2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從10年前的7家,總產值5.65億元,增加到現在的24家,總產值37.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