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讀者
今年4月13日是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周年活動日。20年來,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團結一致,艱苦奮鬥,開拓創新,勇於實踐,走上了平穩健康的發展道路,全省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項事業取得了翻天覆地、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一個曾經落後的邊陲島嶼,已經變成初步繁榮的經濟特區。
20年奮鬥可歌可泣,20年巨變鼓舞人心。為了全面回顧20年的發展足跡,展示20年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海南日報、海南廣播電視臺、南海網、海南在線四家媒體聯袂推出「紀念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周年『十大』系列評選」大型公益活動,作為對海南經濟特區20歲生日的一份獻禮。
本次評選活動本著「媒體倡導,群眾投票,專家參評,客觀公正,權威可信」的原則進行。系列評選活動共分四項:
1、十大新聞事件:評選出20年來對海南最具影響的10個新聞事件。
2、十大建設項目:評選出海南20年來在基礎設施、工業、旅遊業等領域興建的具有重大影響的10個項目。
3、十大民生亮點:評選出20年來海南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十項善舉。
4、十大亮麗品牌:評選出具有較大知名度、較高美譽度、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能代表海南良好形象的十大品牌。
以上四項「十大」評選的候選條目,由四家媒體聯合推薦產生。
海南日報現刊登四項「十大」評選全部推薦條目的詳細介紹,供大家在投票時參考使用;並刊登信函投票、手機投票、網絡投票的具體方法。
歡迎廣大讀者、網友、電視觀眾積極參與這項評選活動,活動組委會將準備豐富獎品,以幸運抽獎的方式定期送出。
十大新聞事件
推薦名單
(按事件發生時間為序)
101、海南建省辦中國最大經濟特區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掛牌。從此,海南成為我國最年輕的省份和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102、十萬人才過海峽
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後,一時間全國各地通過各種方式來海南求職的人才達十多萬人。由於建省初期海南條件較差,這些人中有的因為希望破滅離開了海南,但也有人留了下來,成為海南開發建設的主力。
103、實行「小政府,大社會」行政管理體制
建省辦經濟特區之初,中央對海南的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小政府、大社會」的目標要求。據此,海南建立起獨具特色的行政管理體制:一是省政府直接領導19個縣市,中間不設地區一級,減少了管理層次,縮短了決策距離;二是省政府僅設置26個廳,遠遠少於全國其他省區市;三是努力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配置權力。
104、海南率先實行落地籤證
1990年7月,國務院特區辦、外交部、公安部、中國民航局聯合發出《關於落實可在海南海口、三亞口岸就地辦理入境籤證的通知》,規定凡與我國有外交關係或官方貿易往來的國家或地區的外國人,到海南洽談投資、貿易,進行經濟技術交流、探親、旅遊的,可在海口或者三亞辦理入境籤證。臺灣同胞可在海口、三亞口岸申請一次入出境有效的《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在海南籤證後,可在中國大陸任何口岸出境。這是海南率先在全國實行「落地籤證」制度,極大地方便了境外客人進入海南。
105、曾母暗沙投碑儀式
1992年1月15日,中午13時,中國曾母暗沙投碑儀式在停泊在東經112°17′1、北緯3°57′3的「向陽紅5號」大型遠洋科學考察船上舉行,將刻有「海南省人民政府」字樣的石碑投進曾母暗沙。
106、保護海南坡鹿
1993年底至1994年四五月間,東方連續大旱,國家I級保護動物大田坡鹿因饑渴面臨滅種威脅,數量由2000多頭下降到最低時的400多頭。海南日報發表了《大田坡鹿告急》等稿件,呼籲社會各界關注這一瀕危物種,並與海南省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聯手發起捐款活動。大田坡鹿保護區陸續得到各級政府部門撥款和社會捐助100多萬元,解了大田坡鹿燃眉之急。2003年開始實施海南坡鹿異地保護工程取得成效,至2007年6月,海南坡鹿種群數量為1785頭。
107、我省實行交通規費改革
1994年1月1日,省委、省政府根據海南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四面環海的地理環境,機動車保有量少,島內公路運輸不發達等實際,大膽借鑑國際上的成功經驗,創造性地率先在全國改革公路養路費徵收體制。把過去對車輛徵費轉為在燃油零售環節附加徵收,並撤銷了公路沿線所有收費站卡實行「一腳油門踩到底」,車輛僅憑行駛證即可在公路上行駛,簡化了徵費手續,方便了車主,降低了運輸成本,社會效益顯著。
108、海發行倒閉
1998年6月21日,因為發生支付危機,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關閉海南發展銀行,同時指定中國工商銀行託管海南發展銀行的債權債務。這是建國以來中國政府關閉的首家地方銀行。隨後海南5家城市信用社也被關閉,其他幾家非銀行金融機構也相繼淡出人們的視線。關閉海發行,有利於解開銀企債務鏈,為我省化解金融風險邁出了一大步。
109、成功處置積壓房地產
由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海南房地產泡沫經濟的破滅,到1998年底,全省已建成未銷售的商品房達703萬平方米。工商銀行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佔壓在海南積壓房地產上的資金達400多億元。1999年1月起,一項由國家建設部、金融機構和海南省政府共同參與的半拉子處置工作全面展開。中央財政對海南處置積壓房地產給予專項補助和減免稅收等優惠。省人大常委會先後通過了《關於加快積壓房地產產權確認工作的決定》、《海南經濟特區換地權益書管理辦法》、《關於加快處置海南經濟特區停緩建工程的決定》等三個地方法規,為處置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截至2007年底,海南的閒置建設用地絕大部分得到了收回或盤活,銷售或出租原空置商品房444.63萬平方米,佔積壓總量的97.6%。
110、海南決定建設生態省
1999年2月,海南省人大二屆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建設生態省的決定》。海南成為我國首個生態示範省。1999年7月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批准了《海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先後出臺了消除白色汙染、建設文明生態村、建設海防林等舉措。2005年,我省對《海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進行了修編完善,豐富和發展了生態省的內涵。省第五次黨代會更是提出了生態立省的發展方針。海南生態省建設的總體目標是:用20年左右的時間,在環境質量保持全國領先水平的同時,建立起發達的資源能源節約型生態經濟體系,建成布局科學合理、設施配套完善、景觀和諧優美的人居環境,形成濃厚的生態文化氛圍,使海南成為具有全國一流生活質量、可持續發展能力進入全國先進行列的省份。
111、博鰲亞洲論壇成立
2001年2月27日上午,博鰲亞洲論壇成立大會在瓊海博鰲舉行。博鰲亞洲論壇是一個非政府、非營利、定期定址的國際組織,目前已成為亞洲以及其他大洲有關國家政府、工商界和學術界領袖就亞洲以及全球重要事務進行對話的高層次平臺。博鰲亞洲論壇致力於通過區域經濟的進一步整合,推進亞洲國家實現發展目標。博鰲亞洲論壇由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及日本前首相細川護熙於1998年發起。論壇的成立獲得了亞洲各國的普遍支持,並贏得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從2002年開始,論壇每年定期在博鰲召開年會。
112、中美撞機事件
2001年4月1日上午,美國一架EP3軍用偵察機在中國海南島東南海域上空活動時,撞毀我方一架軍用飛機。爾後,該架美機未經中方允許,擅自侵入中國領空,並降落在海南陵水軍用機場。被撞的我方軍機飛行員王偉跳傘後失蹤,大規模搜救未果,壯烈犧牲,被中央軍委授予「海空衛士」榮譽稱號。
113、全省一個區號
2001年5月18日零時,海南省電話併網升位工程順利割接。我省固定電話由海口、三亞、儋州3 個本地網統一調整為一個本地網,區號為「0898」。島內打電話不需撥長途。電話號碼升為8位,與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一起,步入8位電話號碼的行列。
114、懲治「東方碩鼠」戚火貴
2001年8月13日,因受賄180多萬元、1300多萬元財產來源不明,原東方市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戚火貴被執行死刑。成為建省以來,我省處決的受賄數額最大、級別最高的經濟罪犯。戚火貴因涉嫌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於1998年5月25日被捕。
115、海口行政區劃調整
200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調整海口行政區劃。撤銷瓊山市,撤銷海口市秀英區、新華區、振東區。以原瓊山市和海口市原秀英區、新華區、振東區的行政區域,設立海口市秀英區、龍華區、瓊山區、美蘭區。調整後的海口市人口由原來的80多萬增加到150多萬,土地面積由原來的236.4平方公裡擴大到2364.8平方公裡。
116、椰心葉甲入侵
外來有害生物椰心葉甲2002年底開始在海口被發現,疫情迅速擴散至全省各地,椰子樹、大王棕、油棕等植物紛紛遭殃。在國家林業局的大力支持下,省林業部門組織相關科研院校研究防治技術,總結出了釋放寄生蜂防治為主,利用綠僵菌防治和掛包法防治為輔的綜合治理措施。截至2007年10月底,全省野外釋放寄生蜂10億頭,各個放蜂區的寄生蜂野外寄生情況良好,通過釋放寄生蜂等生物防治措施已初見成效。
117、航權開放
2003年3月24日,中國民航總局批覆海南省人民政府,同意在海南開展開放第三、四、五航權的試點工作。11月底,哈薩克斯坦、俄羅斯、韓國等國家的首批航班飛抵三亞。至2006年底,已有海航、南航、東航、港龍航空、大韓航空等23家公司執飛海南國際地區航線,新開闢國際航線32條。
118、四次舉辦世界小姐總決賽
2003年12月6日,第53屆世界小姐總決賽在三亞美麗之冠會展中心舉行,這是52年來,首次在中國舉辦該項賽事。此後,三亞又舉辦了54、55、57三屆世界小姐總決賽。在第57屆世界小姐總決賽上,中國小姐張梓琳冠壓群芳,成為首位摘得世界小姐桂冠的中國選手。賽事的舉辦,擴大了海南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樹立了三亞美麗之都、時尚之都、浪漫之都的美好形象。
119、馬加爵三亞落網
經過全省廣大公安民警半個月的艱苦與努力,在人民群眾的協助下,2004年3月15日晚,公安部A級通緝犯、殘忍殺害四名室友的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在三亞躲藏了近一個月之後終落法網。
120、澄邁公務車改革
2004年12月,澄邁縣對行政機關、事業單位等的公務用車採取貨幣化定額包幹的辦法,建立公務交通包幹機制,並根據用車對象的職務、級別,制訂相應的公務活動交通包幹費標準。同時,全縣行政性公務用車被取消,「父母官」們再也不能免費享用公車,而是按相應的職務和級別,每月領取一定數額的公務交通包幹費,自己買私車和解決用車問題。從根本上堵住了公車支出的無形「黑洞」和腐敗根源。
121、南山海上觀音開光
2005年4月24日,來瓊參加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圓桌會的108位佛教界高僧大德,共同為高達108米的三亞南山海上觀音聖像開光,為世界和平、祖國統一、國泰民安祈願。
122、達維颱風
2005年9月26日,32年未遇強颱風「達維」重創海南,全省18個市縣222個鄉鎮630.54萬人受災,死亡21人,倒塌房屋3.21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16.46億元。我省各界群眾奮起抗災重建家園。
123、封堵高考移民
我省通過嚴格學籍管理和調整相關房地產銷售政策等措施,鐵腕遏制高考移民。2006年在海南參加高考的省外就讀生為1592人中,比上年減少8211人,連年暴漲的高考移民大潮逐漸回落,保障了海南考生的權益。
124、環海南島自行車賽
環島自行車賽最早起源於2001年起海口自行車愛好者每年舉辦組織的休閒賽事。2006年起,省政府整合資源,把這項賽事當作發展海南旅遊、提升海南知名度的國際大賽來辦。當年11月12日舉辦了「中國移動杯」首屆環海南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2007年,又成功舉辦了環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
125、海交會
海交會最早是海南經濟貿易洽談會的簡稱,是每年舉辦一次的海南招商引資的平臺,後來海交會又改名為海洽會(海南投資貿易洽談會)。我省先後於1993年、1995年、2004年利用這一平臺赴港招商,取得較好成績。2006年,我省把連續成功舉辦了8屆的中國(海口)冬季農副產品交易會(簡稱「冬交會」),改為首屆中國(海南)國際熱帶農產品冬季交易會(簡稱「海交會」)。海交會名稱的變遷,折射了我省發展戰略的優化和調整。
126、平息「毒香蕉謠言」
2007年3月中下旬,國內個別媒體因不了解科學知識,先後發表或轉載了香蕉巴拿馬病危害食用者健康、香蕉有毒的錯誤報導,「吃香蕉致癌」的謠言一時間迅速擴散開來,導致海南香蕉收購價大跌,出島量驟減。面對這場突發事件,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迅速行動,通過公布真相、專家講解、出臺運銷冷藏補貼政策、召開品嘗訂貨會、舉辦香蕉節等有效措施,使風波短短10多天內即煙消雲散,蕉農和香蕉產業的利益得到維護。省內媒體及部分中央媒體,在順利化解危機的過程中,發揮了及時介入、積極引導、貫穿始終的重要作用。
127、農墾下放海南統一管理
2007年4月,省第五次黨代會提出要爭取國家批准農墾交由海南統一管理,從根本上解決管人管事管資產相脫節、改革發展穩定責任主體不統一的問題,推動農墾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國務院已同意將海南農墾劃歸我省統一管理,並成立了國家層面的海南農墾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小組,負責資產下劃和測算國家財政增加補貼等工作。
128、三亞成為奧運火炬內地首傳城市
2007年4月16日,北京奧委會境內傳遞委員會正式確定三亞為首傳城市。火炬接力將於今年5月4日正式舉行。經過境內100多個城市,最終到達北京。三亞段接力全程長約40公裡,火炬接力將從鳳凰島國際郵輪港碼頭開始,最後到達 「奧運廣場」並舉行盛大慶祝活動。屆時,208名火炬手將參加接力。
129、陳楚生奪得快男總冠軍
2007年7月,經過一路過關斬將,在深圳打工的三亞小夥子陳楚生奪得湖南衛視快樂男聲總冠軍。
130、新海南大學組建
2007年9月5日,在新海南大學第一任領導班子任職宣布大會上,省委組織部負責人宣讀了教育部關於同意海南大學與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合併組建新海南大學的批覆。新海南大學已成為集理、工、農、文、法、哲、經濟、管理等多學科的省屬綜合性大學、重點大學和第18所省部共建大學。爭取儘早列入國家「211」工程。
131、海南文昌將建設我國新航天發射場
2007年9月22日,新華社發布消息,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我國將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設新航天發射場。發射場建成後,將成為我國繼酒泉、西昌、太原之後的第四個航天發射場,預計文昌航天發射場在2010年前投入使用。新發射場建成後,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太空飛行器的發射任務。與發射場同步配套的還有航天城、航天主題公園項目。
132、洋浦保稅港區設立
2007年9月24日,洋浦保稅港區獲國務院批准設立。這是我國繼上海洋山保稅港區、天津東疆保稅港區和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之後,設立的第四個保稅港區,也是我國在華南地區設立的首個保稅港區。港區佔地面積9.2063平方公裡,將分三期開發建設。洋浦保稅港區的產業發展定位是,建成環北部灣地區最為開放的航運中心和石油、天然氣、化工、礦產資源、漿紙等能源、原材料保稅倉儲、中轉交易的物流中心及出口加工基地;建成為我國南海油氣資源開發提供國際採購、國際配送、保稅倉儲、保稅加工以及開採船舶的維修、補給等提供後勤保障基地;建成為面向東南亞的進出口貿易基地,帶動海南熱帶高效農業和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發展。
133、行政車更換普通號牌
2007年12月,省紀委、省監察廳、省公安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聯合發出通知,從2008年2月1日開始,我省除瓊E·A、瓊O政法系統專用號段號牌予以保留外,其他省直、中央駐瓊各單位和各市縣使用的公務車輛專用號牌將一律取消,更換為普通號段車牌。逾期繼續使用已列入取消範圍專用號牌的車輛,公安交警部門將依法予以查扣處理。
十大建設項目
推薦名單
(序號不代表排列先後)
201、環島高速公路
環島高速公路是國家「九五」期間重點工程,1989年開始建設,1999年9月26日全線貫通,先後投資60多億元。環島高速公路及其連接線總長為638公裡,貫串13個市縣。設計路基寬24.5米,全封閉、雙向4車道,行車時速為100公裡。
202、大廣壩水電樞紐工程
大廣壩一期工程始於1989年9月,是「八五」期間我省第一個國家重點項目,工程概算總投資21.468億元,是一個具有發電、灌溉、供水和旅遊等綜合效益的大型綜合性利用工程。工程於1994年建成投產後,對改善海南電網電能質量,保證電網的穩定運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譽為開發海南西部的「金鑰匙」。
大廣壩二期(灌區)工程2007年2月26日開建,由戈枕樞紐工程、陀興水庫擴建工程和灌區灌系工程幾部分組成。設計灌溉面積101.08萬畝,工程工期計劃為5年,總投資27.3億元。
203、海口美蘭國際機場
海口美蘭國際機場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23億元,於199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立項建設,飛行區按四E級標準興建,設計客貨年吞吐量分別為600萬人次和15萬噸。1999年5月正式啟用。2005年12月,機場航站樓和站坪續建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候機樓面積達到9.93萬平方米,站坪總面積達38.4萬平方米。美蘭機場2006年名列全國第十二大機場。該機場目前共開通航線83條,其中國際航線7條、國內航線72條、地區航線4條,與51個城市通航。2007年,美蘭國際機場的旅客吞吐量726萬人次,貨運吞吐量14.14萬噸。
204、金海漿紙
金海漿紙是金光集團在中國最大的一個投資項目。2003年5月,投資102億元、年產100萬噸的金海紙漿廠動工興建,2005年3月28日投產。爾後又相繼建成兩條6萬噸的生活用紙生產線。2007年3月,金光集團再投資136億元建設的160萬噸造紙項目開工,該項目由140萬噸高檔文化紙項目和20萬噸生活用紙項目組成,其中20萬噸生活用紙項目已於2006年11月開始試產,140萬噸高檔文化紙項目將在2009年6月建成投產。造紙項目的建設有利於延長紙漿產業鏈,拉動漿紙、紙製品、印刷業、造林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使林漿紙一體化在海南變成現實。
205、洋浦港工程
洋浦港是我省少有的天然深水避風良港,是國家一級開放口岸。該港1990年開港, 1994年以前,洋浦港的經營主體是政企合一的洋浦港務局,1994年海南港口管理體制下放後,洋浦港務局剝離了政府職能,變更為洋浦港務有限公司,1997年6月20日在原洋浦港務公司的基礎上,由海南省與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合資,改制設立了國投洋浦港有限公司。洋浦港一、二期工程已建成兩個2萬噸級、3個3.5萬噸級泊位和1個3000噸級工作船泊位,倉庫、堆場總面積31萬平方米,吞吐設計能力為貨物220萬噸、貨櫃20萬TEU(標準箱),實際能力達450萬噸以上。擁有全省唯一的標準化貨櫃專用碼頭。2005年12月,洋浦港三期工程開工,總投資3.8億元,該項目將新建3個2萬噸級通用散貨泊位以及配套的生產、生活輔助建築,設計年通過能力410萬噸。
206、海口世紀大橋
世紀大橋為「九五」期間國家重點工程,總投資6.67億元人民幣,為海口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世紀大橋1998年5月29日動工興建,2003年8月1日通車。是連接海口市中心區、海甸島、新埠島、江東新區,形成新的城市道路大環線的交通樞紐,該橋全長2683.6米,其中主橋長636.60米,最大跨徑為340米。
207、海口南大立交橋
海口南大立交橋於1993年8月動工,1994年8月建成通車,位於進出市區的兩條主幹道海秀路和龍昆南路的交匯處。該立交橋總投資2億元,為三層式立交,路線全長7.2公裡,其中主橋長度4.3公裡,橋梁總面積約5.9萬平方米,最高點離地面13.6米,是海口市的一個標誌性景觀。
208、三亞鳳凰國際機場
三亞鳳凰國際機場1994年7月建成通航。2004年展開二期工程建設,經過了2年多的改造,完成了停機坪、老航站樓的改擴建,同時新建國際航站樓一個。近年來國際旅客量年均增長率為60%以上。截至目前,鳳凰國際機場已開通始發航線107條,其中國內始發航線76條、國際地區固定航線4條,國際臨時旅遊包機航線27條;與72個城市通航,其中國內城市42個、地區城市2個、國際城市28個。2007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萬人次大關,跨入了國內大中型機場的行列,躋身全國民用機場20強。
209、粵海鐵路通道
粵海鐵路通道是我國第一條跨海鐵路,該路北起廣東湛江市,縱貫雷州半島,在海安通過火車輪渡跨越瓊州海峽至海口市,再沿海南西環線,與既有的叉河至三亞鐵路接軌,全長345公裡,由鐵道部與海南省、廣東省共同出資45億元修建。1998年8月30日,粵海鐵路通道工程在瓊州海峽兩岸同時破土動工。2002年1月28日,湛江至海安鐵路開通運營。2003年1月7日,瓊州海峽跨海火車輪渡順利開通。2004年12月5日,我國第一條跨海鐵路粵海鐵路客運正式開通。2007年4月,粵海鐵路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南西環鐵路提速改造工程完成,西環鐵路全線通車營運,並且首次開通了三亞至廣州、上海和北京三趟客列,實現了島外鐵路與島內鐵路的連接。
210、海口繞城高速公路
海口市繞城高速公路總投資16億多元,於2005年9月開工建設,分為主線和疏港路(粵海鐵路碼頭至主線石山段)兩部分,主線起于澄邁白蓮的環島西線高速公路處,經石山、龍橋、美蘭機場,止於演豐,與已建海口至文昌高速公路相連,全長46.634公裡;疏港路起於新海港區粵海鐵路碼頭,止於石山儒豪,全長12.541公裡。海口繞城高速全線通車後,將使海南省國道223線、224線和225線與同三國道主幹線接通併網,實現海南環島高速公路完全閉合,進而緩解海口市境內交通壓力,並帶動周邊市縣經濟快速發展。目前,繞城高速公路路面建設已進入最後的收尾階段,全線計劃5月1日前竣工。
211、東環城際鐵路
東環鐵路由鐵道部與我省共同出資建設,總投資192.2億元,是海南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基礎設施項目。項目以客運為主、兼顧海口市內軌道交通和少量輕快貨運。2007年9月29日,海南東環鐵路正式開工,預計2011年9月建成通車,屆時海口至三亞僅需90分鐘。鐵路將貫穿海南東部沿海地區,北起海口,南至三亞,途經文昌、瓊海、萬寧、陵水。東環城際鐵路建成後將與西環鐵路連接形成環島鐵路。設計近期運量為每年1800萬人,遠期運量為每年2500萬人。
212、海上氣田崖13-1
海上氣田崖13-1位於南海鶯歌海區塊,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美國阿科中國有限公司及科威特科佩克中國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總投資為11.3億美元。崖13-1探明的含氣面積為50平方公裡,天然氣儲量885億立方米,每年可產氣34億立方米,是我國海上第一大氣田。經過13年的努力,該氣田於1996年1月1日正式向香港送氣;同年3月,向海南輸氣。
213、華能海口電廠
華能海口電廠位于澄邁縣馬村鎮,是華能海南發電股份有限公司下屬燃煤發電廠。該廠的前身是創建於1986年的馬村電廠。現有發電裝機7臺共121萬千瓦,約佔海南省統調發電裝機的54%,配套建設兩個分別為2.5萬噸和3萬噸的電煤專用碼頭。該電廠的發電機組原來分別歸屬於海口火電和中海能源馬村電廠。2003年中國華能集團公司分別收購了海口火電和中海能源大部分股權,合併組成現在的華能海口電廠。2007年,華能海口電廠完成發電量為67.5億千瓦時,約佔全省統調發電量的72%左右,被稱為「海南省的能源基地」。
214、富島化肥
富島化肥一期項目年設計產能52萬噸尿素,已於1996年投產。2000年6月15日,中海石油化學有限公司宣布啟動東方1-1氣田的配套項目海洋天然氣化肥項目,建設年產45萬噸合成氨、80萬噸尿素的我國最大的單套尿素生產裝置(即富島二期項目)。2001年6月2日富島二期動工興建,2003年9月30日建成投產,該項目概算投資26.8億元,以東方1-1氣田天然氣為原料,屬「十五」重點建設項目。富島化肥項目是中海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業務板塊之一,該公司已於2006年從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全資子公司變身為中海油控股的子公司,且於當年9月在香港H股上市。投產至今,富島牌大顆粒尿素品質優良,投放市場後深受國內外用戶的歡迎,創造了非常好的品牌效應。
215、海口—文昌高速公路
海文高速公路是我省公路主幹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東北部地區的重要交通走廊,也是我省「九五」跨「十五」期間的交通重點建設項目,貫穿海口、文昌兩市,起點於海口美蘭區桂林洋,經美蘭區的靈山、三江、大致坡和文昌的東路、潭牛、文城等鄉鎮,終點於文昌英城,全長51.66公裡,全線雙向四車道,全封閉全立交,設計行車速度每小時100公裡,項目總投資達7億多元人民幣,於2002年9月28日正式通車。
216、全省農村電網改造
海南農村電網改造歷時9年,1998年開始,2007年9月結束,涉及全省18個市縣、51個農墾農場和5個華僑農場,總投資21億多元。電網改造使供電範圍不斷延伸,讓邊遠山區53萬農民用上電。電網改造提高供電質量降低供電成本。改造前,農村生活用電每千瓦時1.28元,改造後,農村生活用電每千瓦時0.608元。據測算,電網改造9年共減輕農民負擔15.21億元。
217、樂東氣田
由中海油開發的樂東22-1和15-1兩個天然氣氣田位於鶯歌海盆地,探明儲量為610億立方米,可開採儲量為375億立方米,計劃年開採20億立方米。樂東氣田2007年10月進入全面建設階段,預計將於2008年第四季度供氣,可穩定供氣12年。樂東氣田建成投產後,所產海上天然氣將通過112公裡的海底管線在樂東黎族自治縣黃流鎮上岸。
218、神州半島項目
2005年9月,中信泰富與萬寧市政府籤署框架協議,計劃10年投資100億元建設神州半島項目。該項目的開發目標是創建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目的地度假區、現代服務業和科教知識產業匯聚區,以及形成現代生活方式和優良生活環境的健康人居高檔社區。項目區域規劃範圍約38.43平方公裡。目前,項目的搬遷安置進展順利。喜來登、喜悅、富朋三家五星級酒店已經開始建設,通往東澳鎮方向的東橋已施工結束。 (下轉十二版)
(上接十一版)
219、南方電網與海南電網聯網工程
海南聯網工程由中國南方電網公司投資建設,於2007年2月開工建設,它是我國第一個500千伏超高壓、長距離、較大容量的跨海聯網工程,也是世界上繼加拿大之後第二個同類工程。預計工程動態投資約21億元人民幣,預計2009年上半年建成投產。海南聯網工程北起廣東省湛江港城變電站,穿越瓊州海峽,南至海南省澄邁縣福山變電站。將新建500千伏海底交流電纜34.7公裡,新建廣東港城變電站至福山變電站500千伏交流架空線路144公裡。工程長度世界第一,輸送容量世界第二。工程完成後,海南電網將結束長期以來孤網運行的歷史,通過南方電網併入全國聯網的大格局中,不僅能改善海南電網供電質量,提高電網運行的安全可靠性,還能提高電網運行的經濟性。
220、海南煉化800萬噸煉油項目
投資116億元的海南煉油項目於2004年4月動工,共包括15套工藝裝置、相應的油品儲運及公用工程系統、30萬噸級原油碼頭、10萬噸成品油碼頭,投產後的主要產品有汽油、柴油、航煤、液化氣、硫磺、燃料油、苯、聚丙烯等。該項目是海南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戰略的代表項目之一。2006年9月,年產800萬噸煉油項目正式建成投產,成為我省工業經濟新的增長亮點。2007年海南煉化累計加工原油及原料油802.45萬噸,生產汽油、柴油、航空煤油、聚丙烯、硫磺等石化產品742萬噸,出口產品77萬噸。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335.87億元,工業增加值27.78億元,實現稅金15.13億元,高附加值收益率達到90%以上。
221、農村沼氣工程
「十一五」期間,我省農村沼氣建設任務為18.8萬戶,平均每年新增3.76萬戶。至2010年,全省農村沼氣建設要達到35萬戶,佔適宜建沼氣農戶總數的72%。在農村大力推廣沼氣,健全後續服務,可使我省農村生活用能結構得到優化,森林植被破壞和土壤沙化退化得到有效遏制;人畜糞便的資源化利用率達60%以上。去年,我省農村沼氣建設完成3.5萬戶,截至目前,我省共完成23萬戶。
222、全省鄉村公路工程
農村公路建設分為「通達工程」和「通暢工程」。「十一五」期間,我省計劃實施總長1.3萬公裡的農村公路「通暢工程」建設。到2010年,全省所有行政村基本實現通硬化公路的目標,為人民群眾出行和鮮活農產品運輸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服務。到2010年,全省公路通車裡程將達到21565公裡。2005至2007年,全省農村公路「通達工程」「通暢工程」竣工通車裡程近3500多公裡,僅2007年,通暢工程通車裡程就完成近2000公裡,全省又有263個行政村通硬化路。
223、省圖書館
海南省圖書館工程於2003年底開工,位於海口市國興大道68號海南文化公園西部,總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投資1.36億元,計劃10年藏書量達到300萬冊,其中紙質圖書約100萬冊,電子圖書約200萬冊。省圖書館2005年12月7日落成,2007年10月28日開館。
224、省博物館
投資1.6億元、總建築面積約2.5萬平方米的海南省博物館位於在建中的省文化公園東部,於2005年12月開工建設,目前主體工程以及配套設施已完工。省博物館是面向社會開放的綜合性現代博物館,主要滿足我省現有文物和外來文物展示、研究等需要,將建成展示海南歷史、人文和改革開放成果的窗口,以及我國研究、發掘、收藏、展覽南海水下文物的專門基地。
225、華盛水泥
華盛水泥項目由三亞華盛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投資,耗資5億多元,在昌江境內建設一條5000t/d新型幹法水泥熟料生產線,工程於2003年12月開工建設,2005年6月投產。該廠採用現代化新型幹法水泥生產工藝進行生產,能耗低,汙染少,資源利用率高,項目年產值約達6億元。目前,華盛水泥二期正在建設中,投資約4個億,預計今年6月—8月間投產,屆時華盛水泥的年產量將增加到500萬噸。
226、大隆水庫
省重點建設項目大隆水庫是三亞最大的水利項目,位於寧遠河下遊,是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發電等綜合效益的大 (Ⅱ)型水利樞紐工程,於2003年9月動工建設前期工程。該工程總投資8.17億元,是我省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此工程設計庫容4.68億立方米,主體工程的主要建築物包括:高程達76.5米的攔河土石壩一座,開敞式溢洪道1座,以及長達330米的引水洞等。工程設計裝發電機組3臺,年發電量為2891萬千瓦時。大隆水庫完工後,可以解決三亞中西部地區長期乾旱缺水問題,可使寧遠河下遊城鄉的防洪標準,由現在的2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可增加保灌面積約10萬畝。目前,大隆水庫主體工程已完成,配套灌渠正加緊施工。
227、桂林洋大學城
桂林洋高校新區位於海口市桂林洋經濟開發區,又稱為海南大學城項目,佔地面積1萬畝,建築面積352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7億元,是我省「十一五」期間的重點項目。將切實解決我省部分高校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建成後,計劃有8所高校進駐該新區,預計到2010年,在校生規模將達10萬人,教職工1萬人。2007年9月,瓊臺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和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先後搬入桂林洋高校區,進駐師生約有1.2萬人。去年9月,海南師範大學也已在大學城內奠基,預計今年9月將迎來第一批學生入住。
228、海棠灣
海棠灣總體規劃將海棠灣定位為「國家海岸」,是一個世界級的旅遊度假天堂,是面向國內外市場的多元化熱帶濱海旅遊休閒度假區,是國家級海洋科研、教育、博覽基地的綜合體。海棠灣規劃總用地面積98.78平方公裡,其中城市建設用地面積51.6平方公裡,佔總用地面積一半以上,規劃居住人口為25萬人。海棠灣酒店的土地價格一路水漲船高,中標價從第一次的不足100萬元/畝上升至233萬元/畝,三次土地出讓的總金額已經突破51億元。
目前,海南開維集團有限公司、三亞萬達旅業有限公司、海南建豐旅業有限公司、上海家化集團有限公司、海南翰星實業有限公司、香港嘉裡控股有限公司等13家企業已經進駐園區,同步開發海棠灣。首批10多家進駐海棠灣園區的酒店中,麗笙世嘉、港麗、希爾頓逸林、香格裡拉等知名酒店品牌已經確定。
在2007年道路建設的基礎上,為完善海棠灣七通一平基礎設施配套,三亞市政府2008年計劃新增20億元建設海棠灣林旺安置區、海棠灣3號路工程、海棠灣5號路工程、海棠灣濱海大道F段工程、海棠灣3號汙水處理廠及7號汙水泵站等工程項目。
229、海口保稅區
海口保稅區於1992年10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1993年4月13日經海關總署驗收正式封關運作,面積為1.93平方公裡。經過14年的努力,保稅區內已引進一批中外工業企業,共100多家,形成了以生物製藥、汽車製造、電子信息和機電加工為支柱的四大產業。2006年,海口保稅區園區單位面積工業產值62.02億元/平方公裡,在全國保稅區排名第5位,稅收5.8億元/平方公裡,在全國保稅區排名第9位,進出口總額5.7億美元/平方公裡,在全國保稅區排名第8位,區內實現工業總產值119.7億元,佔海口全市比例的40.2%。
230、國投水泥
國投水泥前身為海南昌江水泥廠,一期工程於1998年2月生產出合格水泥,公司生產的「海島」牌水泥在海南市場的佔有率連續5年穩定在25%左右,特別是在海南重點工程中,市場佔有率達到80%。2003年公司水泥產銷量雙雙突破百萬噸大關,一舉實現了扭虧目標。
2004年12月,國投水泥二期擴建開工,總投資3.1億元,二期工程於2005年12月投產。目前,國投水泥擁有2條日產熟料2500噸的窯外分解新型幹法生產線,年產熟料200萬噸,年產水泥200萬噸以上,2007年年產值超過6億元。國投水泥三期已於2007年年底開工建設,預計投資6個億。
十大民生亮點
推薦名單
(序號不代表排列先後)
301、率先在全國實行義務教育 「兩免一補」
我省從2005年春季學期起,免除各市縣教育部門和省農墾系統興辦的中小學校(含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就讀的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雜費,並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即免除課本費和雜費,對住校學生進行生活補助。此舉惠及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近133.8萬人。
302、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償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省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償工作2007年9月1日正式啟動。全省將用二至三年時間,建立起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讓城鎮居民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險。這樣,全省約200萬「公費醫療靠不上,城鎮醫保靠不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靠不上」的「三不靠」人員也將得到公共醫療保障。
303、農業科技服務110
農業科技服務110,是我省在為農民提供農業科技服務上,創造性地探索出的一種快速反應的服務方式。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遇到難題,只要撥打各市縣、鄉鎮公布的農業科技服務電話,就有農業技術人員及時趕到現場幫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從2002年創建以來,先後有500多萬人次農民受益於農業科技110。
304、率先在中西部地區消滅中小學D級危房
2005年—2006年,全省投入資金3.5億元,消除全省千餘所中小學的38萬平方米D級危房,新建校舍53萬平方米,在全國中西部率先消滅D級危房。
30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2003年12月1日,我省正式施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大病統籌為主要形式,原則上以縣(市)為單位統籌管理,財政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實施經費補助。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有421.6萬名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6%,提前實現中央提出的新農合2008年推行到全國所有市縣、2010年基本覆蓋到全國農村居民的目標。
306、率先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三項保險條目)
1993年至1995年:《海南經濟特區城鎮從業人員養老保險條例》、《海南經濟特區城鎮從業人員失業保險條例》、《海南經濟特區城鎮從業人員工傷保險條例》、《海南經濟特區城鎮從業人員醫療保險條例》及其實施細則頒布實施,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至2007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覆蓋面分別達到78%、76%和50%。
307、老人優待證
2007年2月27日,我省啟動老年人優待證制發工作,年滿60周歲以上本省戶籍老人及在本省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埠老人均可申領,憑證可享受公交、醫療、文化、旅遊等多項優待。全省90多萬名老年人將因此受惠。
308、「三集中」扶貧新模式
2004年初,我省開始實施「三集中」扶貧新機制,集中扶貧對象、集中使用扶貧資金、集中解決制約貧困農村發展的主要問題。重點解決貧困地區農村上學難、看病難、行路難、飲水難、灌溉難和居住條件差等與老百姓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從而使有限、分散的支農和扶貧資金髮揮1+1>2的集中效應,全省貧困人口由2002年的19萬人減少到2007年的12.8萬人。
309、率先免徵農業稅
在2004年取消農業特產稅的基礎上,我省在2005年又比全國提早一年免徵農業稅,使海南農民率先進入「無稅時代」。全省農民當年減輕直接負擔5000萬元。
310、三段式教育
我省2007年在職業教育中大力推廣「三段式」培養模式。「三段式」模式即利用市縣職教中心、重點示範校、企業各自資源聯合辦學,分段學習。一年級在市縣職教中心學習文化課和理論課,二年級轉到省級或重點示範中職校學習專業知識,三年級則到相關企業頂崗實習。「三段式」在優化市縣教育結構、提高高中階段入學率、建立終身教育體系方面有重要推動作用。在這一模式幫助下,2007年我省中職順利完成擴招1.2萬人的硬任務。
311、啟動農業保險試點
2007年7月,我省推出了農業保險試點方案,公布了6個主要險種。截至去年底,農業保險試點範圍已覆蓋全省16個市縣,農業保險試點保費收入1131.6萬元,有力地支持了我省農業的發展。五年來全省共落實支農惠農政策補貼資金8.9億元。
312、全省財政供養人員統一工資標準
2004年2月,時任省長衛留成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宣布「用3年左右時間實現市縣財政供養人員執行省本級工資標準」。當年9月,我省提出,實發工資未達到統一加上浮70%限額標準(以下簡稱「海南工資標準」)的市縣,從2004年10月1日起至少要調整到統一加浮動50%標準;從2006年1月1日起要全部調整到統一加浮動70%標準。目前,全省財政供養人員工資全部實現 「統一加浮動」的標準。
2005年底起,我省還率先統一了義務教育階段城鄉教師工資標準。
313、海南行政村全部通電話
從2004年4月,海南啟動「村通工程」,以解決偏遠地區的通信普遍服務。共投入近2億元,開通未通電話行政村516個,至2006年7月,我省2534個行政村100%通上電話。
314、城鄉電網同網同價
2005年,海南在全國最早實現了城鄉各類用電同網同價。農戶用電價格從電網改造前的平均1.284元/度下降至0.6元/度,下降了一半多,累計減輕農民用電負擔10多億元。電價的下降極大刺激了農村用電量,2006年,全省農村用電量比1998年增長了3.46倍,農村居民生活用電量增長了8.77倍,同時也帶動了漁業、畜牧業、瓜菜、水果等優勢農業產業迅速發展。
315、所有行政村通公路
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農村公路「通達工程」。「通達工程」就是通達行政村的農村公路建設工程,目的是提高農村公路通達深度。「過去五年,我省新建、改建公路6000公裡,2007年實現所有行政村通了公路。
316、初步建立生態效益補償
和生態保護轉移支付制度
從2006年起,全省未列入天然林保護工程區和中央森林效益補償範圍的390.53萬畝重點生態公益林將納入省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範圍,由省財政按每年每畝5元的標準安排專項資金。這意味著我省的省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正式建立。省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建立,意味著森林生態效益的無償使用到有償使用,這是林業利益機制的重大創新。
317、50萬有線電視用戶完成數位化整體轉換
2007年 6月24日,我省有線電視數位化整體轉換工作從示範進入了全面推廣階段,成為全國第一個實施有線數位電視全網雙向互動服務的省域。我省的有線數位電視用戶將從目前的50492戶發展到2008年的100萬戶,2010年完成全省所有用戶數位化整體轉換。
318、解決農村飲水難
為解決農村飲水難和飲水安全問題,我省制定了《2002-2004年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困難計劃》,這些年來,我省加大了飲水解困和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力度,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地區農村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至2007年底,已有137萬人的飲水困難和飲水不安全問題得到解決。
319、推進經濟適用房建設
2008年我省「兩會」上,省長羅保銘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集中財力建設一批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和農墾職工的基本居住條件。
我省城鎮低保家庭總戶數為72814戶,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條件的24712戶,到目前止已通過廉租住房保障的低保家庭4522戶,累計籌集廉租住房資金共1.65億元。按照計劃,未來5年,全省將新建廉租住房69.5萬平方米,12213套,需投入7.5億元。
省政府將採取強有力措施推進經濟適用房建設,在未來五年將建設361.56萬平方米、4.65萬套經濟適用房。
320、實施農機購置補貼
2007年,中央財政及海南省財政分別拿出1000萬元和200萬元在海南實施農業機械購置補貼項目,農機購置補貼對象為項目實施市縣符合補貼條件的農民(含地方農場職工)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農機購置補貼大大激發了農民購機熱情。
321、解決生活汙水和垃圾處理
2008年2月22日,省政府與各市縣政府、洋浦管理局籤訂項目責任狀,計劃用3年時間,全省所有市縣縣城都必須建設生活汙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到2010年,全省所有市縣縣城的汙水集中處理率和垃圾無害處理率都要達到70%。這些設施的建成,將推動我省三大產業的發展、改善投資環境、推動我省城鎮化進程並大大優化我省的人居環境。
322、實施教育移民扶貧工程
「教育移民」就是將邊遠貧困的農村學生,免費遷至縣城以寄宿方式就讀,並全部實行包吃、包住、包入學,讓這些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2007年,我省開始在昌江黎族自治縣實施教育移民試點,56名王下鄉轉入民族中學的初三畢業生除就讀普通高中以外,全部由政府出資送入職業技術學校學習。2008年,瓊中、白沙、保亭、陵水、五指山、屯昌、定安、臨高8市縣都被納入教育移民實施工程,把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至今沒有通路、通電、通廣播的貧困自然村,以及處於生態核心保護區的邊遠村莊的中小學生整體搬遷到縣(市)城鎮或人口較多的鄉鎮集中就學。
323、扶持再就業
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我省一直採取強有力措施扶持再就業,2002年,就開始實施全面構築再就業體系,並出臺了《關於對下崗職工再就業實行各項收費優惠政策的通知》,下崗職工再就業可以免交19項收費;2006年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意見》,並推出了再就業優惠證。這些年來,通過各種支持再就業政策措施、培訓計劃和增加就業崗位等辦法,使許多下崗職工重新獲得了工作機會。
324、推行支農小額貸款
小額貸款是金融機構發放給農民1萬—1.5萬元的貸款,無需抵押,由農戶承擔貸款責任,用於種植、養殖等生產及服務費用。從1999年至今,我省農村金融機構發放農村小額貸款累計51億元,涉及全省55萬農戶,全省231個農村信用社全部開辦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據省農業廳提供的數字,2007年海南農民收入增幅第一次超過城鎮居民,農村小額貸款功不可沒。
325、發展打工經濟
近年來,我省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力發展「打工經濟」,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我省先後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意見》、《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實施方案》,各地紛紛對進城登記求職的農村富餘勞動者提供包括職業培訓、職業指導、政策諮詢、職業介紹、權益保護等在內的就業服務。五年來,全省培訓農村勞動力13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7萬人,這些外出務工人員為家庭和家鄉帶回了大筆收入,改善了生活。
326、和諧拆遷
和諧拆遷是「依法拆遷、親情拆遷、陽光拆遷」的人性化拆遷新理念。2007年10月,海口首次採取「政府主導,讓利於民」的和諧拆遷模式,使15年來3次啟動都難以實質性推進的玉沙村拆遷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在50餘天內將該村總面積超過32萬平方米的舊民房全部拆除完畢,有關建設陸續啟動。近年來,我省在多個重大項目的徵地拆遷工作中(如東環鐵路徵地拆遷、華盛天涯水泥總廠拆遷、神州半島項目徵地及搬遷)都堅持以人為本,以民意為重,維護拆(搬)戶的合法權益,凸顯了和諧拆遷、和諧發展主題。
327、失地農民合理補償
《海南省土地徵收補償安置管理辦法》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辦法》提出,徵地將按統一年產值標準給予農民補償,以解決以往徵地補償標準偏低、地區差異大的問題;除現有法律規定的徵地補償三項費用(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及地上附著物補償費)外,還相應增加拆遷補償費和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費。《辦法》還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建立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機制、就業機制等途徑解決被徵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出路,保障農民的長遠生計。
328、扶持貧困大學生上學
近年來,由國家及省資助項目和社會個人捐助編織的「濟困網」,在相當程度上解決了優秀貧困大學生的上學難問題。「濟困網」包括中央每年撥付海南獎學金、助學金,實施「西部開發助學工程」,發放助學貸款以及社會、企業和個人捐助。從2004年開始,中海油教育扶貧資金優秀貧困大學生新生助學項目開始實施,預計用4年時間,每年資助300名學生,每人一次性5000元;由團省委組織頒發的「明德獎學金」,每年資助80名學生,每人4000元。許多華僑也捐資助學。2004年9月,印尼的李興福先生捐資人民幣50萬元,設立「李興福優秀學生獎學金」和「李興福優秀貧困大學生獎學金」。
329、海航「光明行」
「海航-海南光明行」是海航集團「十年光明行動」的一部分,由海航聯合全國防盲技術指導組、海南省衛生廳共同主辦。第一批計劃為500名海南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並爭取在3年至5年內實現海南「白內障無障礙省」目標。2006年12月,海航集團宣布「海航-海南光明行」活動正式啟動,並向海南省人民政府捐贈了50萬元啟動資金。
330、百部電影下鄉
從2006年2月開始,我省開展了「百部農業科教電影巡映萬村活動」,將電影送到農村村頭,放映活動開展範圍是全省1.8萬多個自然村,根據計劃每村每月放映一場電影,共放映1萬多場。活動影片節目主要是優秀國產影片與農業科教影片組成,共計100部。
十大亮麗品牌
推薦名單
(序號不代表排列先後)
401、椰樹集團
椰樹集團創建於1956年,下屬16個分公司,中國飲料工業十強企業之一。集團擁有世界一流的生產工藝和大規模自動化生產能力,是唯一同時擁有兩種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的中國飲料十強企業,也是唯一有四個飲品榮登國宴殿堂的企業。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後,「椰樹集團」率先成功改革,帶動了海南熱帶水果種植業的發展,解決了海南農民種椰子易、賣椰子難問題。
402、海馬汽車
海馬汽車有限公司排名中國工業企業500強,機械工業企業100強。公司年產乘用車能力15萬輛,擁有員工2500人,緊密關聯企業員工10000餘人。海馬汽車擁有優良的資產結構和先進的管理體制,以及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的生產線,是國家定點的乘用車大型生產企業。海馬汽車從1991年推出首款HX6380兩廂車到今天的「普力馬」、「福美來」主打產品,10多年間共推出15個系列共27個品種。其中,「普力馬」、「福美來」兩個系列的推出,一舉扭轉了企業的艱難局面。2006年8月,海馬首款自主新車福美來2代揭開神秘面紗,海馬汽車開始踏上自主品牌之路。
403、海航集團
海航集團成立於1993年,是我國第四大航空集團,目前擁有航空、機場、旅業、物流、商業、置業等8大板塊,150架飛機,12家機場,40多家酒店,開通航線500條,連續6年入選中國企業500強。海航成立至今,已取得航班正常率7連冠和旅客話民航8連冠的優異成績,具備了運營大型國際化航空公司的專業能力。2007年12月24日,以海航集團為基礎的大新華航空正式揭牌,開始了新的大發展。
404、大小洞天
三亞大小洞天位於三亞市以西40公裡處的南山西南隅,總面積22.5平方公裡,枕海壁立,為崖州古城之南面屏障。1992年,三亞市政府投資開發大小洞天旅遊區,2007年,旅遊區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旅遊區因其奇特秀麗的海景、山景、石景和洞景,在公元1187年的宋代即被開闢為旅遊景點,至今已有820多年的歷史,是海南省歷史最悠久的風景名勝,是我國最南端的道家文化旅遊勝地,被譽為「瓊崖八百年第一山水名勝」。
405、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風景區,國家級4A景區,位於三亞市區約23公裡的天涯鎮下馬嶺山腳下,區內兩石分別刻有「天涯」和「海角」字樣,意為天之邊緣,海之盡頭,景區由此得名。經歷代文人墨客題詠描繪,景區已成為富有神奇色彩的著名遊覽勝地。這裡每年都會舉辦一屆國際婚慶節,到2007年已是第11屆。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後,天涯海角也不斷改革完善,目前擁有海水浴場、釣魚臺及海上遊艇等設施,相繼建設有「天涯漫遊區」、「天涯畫廊」、「天涯民族風情園」等園區。
406、南灣猴島
南灣猴島,位於陵水黎族自治縣南約14公裡處南灣半島,總面積約10.2平方公裡,國家級4A景區,世界唯一的熱帶島嶼型獼猴保護區,擁有長達2138米的全國最長觀光跨海索道,是海南省最早的十大著名景區之一。在南灣猴島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下,生活著24群約1500隻獼猴,其中4群五六百隻獼猴,每天早上會從山上攀藤附枝而下,與遊人嬉戲,南灣猴島便以這種「人猴同樂」特色廣受國內外遊客青睞。1999年7月,由海南三特索道有限公司、陵水黎族自治縣林業局、陵水黎族自治縣旅遊局三方共同組建海南陵水猴島旅業發展有限公司,當年10月,猴島主題公園開始開發建設。
407、亞龍灣
一個勝似夏威夷的地方,它位於三亞市東南28公裡處,是海南最南端的一個半月形海灣,全長約7.5公裡,灣內海灘沙粒潔白細軟,海水清澈澄瑩,年平均氣溫25.5°C,終年可遊泳,被譽為「天下第一灣」。亞龍灣集中了現代旅遊五大要素:海洋、沙灘、陽光、綠色、新鮮空氣。1992年,國家批准亞龍灣為國家旅遊度假區,亞龍灣大規模建設拉開序幕。如今,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舒適完善的旅遊度假設施已成為國內外旅遊者嚮往的度假天堂,成為我國度假酒店最為集中的地區。
408、南山文化旅遊區
坐落在三亞市西南20公裡處,是中國最南端的山,歷來被稱為吉祥福澤之地。南山文化旅遊區始建於1995年,1998年4月12日開園,是依託南山獨特山海天然形勝和豐富的歷史文化淵源開發建設的超大型生態和文化景區,也是建國以來中央政府批准興建的最大的佛教文化主題旅遊區。南山文化旅遊區生態恢復與保護規劃面積50平方公裡,其中海域面積10平方公裡。2007年5月8日,三亞市南山文化旅遊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409、五指山
五指山是海南第一高山,主峰海拔1879米,是海南島的象徵,也是我國名山之一。該山位於海南島中部,峰巒起伏成鋸齒狀,形似五指,故得名。五指山區遍布熱帶原始森林,層層疊疊,逶迤不盡。海南主要江河皆從此地發源,山光水色交相輝映,構成奇特瑰麗的風光。五指山林區是一個蘊藏著無數百年不朽良樹的綠色寶庫。
410、火山口地質公園
位於海口市秀英區西部石山鎮,屬地塹-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動地質遺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全新世(距今1萬年)火山噴發活動的休眠火山群之一。區內火山群面積約108平方公裡,保存有被喻為海口城市「綠肺」的熱帶原生林、獨具特色的玄武巖石器古民居。區內大小火山共34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馬鞍嶺火山,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死火山口之一。2006年9月18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正式批准雷瓊火山群為世界地質公園。 (下轉十三版)
(上接十二版)
411、萬綠園
位於海口市濱海大道中段,總面積1070畝,興建於1994年,是海口市最大的開放式熱帶海濱生態綠地。萬綠園獨具熱帶濱海特色和生態風景園林特色,與藍天、碧水、現代化高樓融為一體,成為都市中的一道迷人風景,是遊人和海口市民休閒運動的好去處。
412、假日海灘
假日海灘位於海口市西部的慶齡大道旁,長約6公裡,為開放式旅遊度假區。1995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後,陸續補建項目,目前建有海灘日浴區、海上運動區、海洋餐飲文化區和休閒度假區。海灘沙灘日浴區建有音樂噴泉廣場、海水浴場,淡水衝浴房、飲品中心、生態廣場、停車場、溜冰場、水上世界,還有摩託艇、帆板和衝浪等水上遊樂運動以及沙灘排球、旱冰等文體活動,是海口市最具代表性的海濱旅遊休閒勝地。
413、博鰲水城
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性會址———博鰲水城位於中國海南瓊海市博鰲鎮,是著名的萬泉河、龍滾河、九曲江「三江」入海口所在地。區域內融江、河、湖、海、山麓、島嶼於一體,集椰林、沙灘、奇石、溫泉、田園等風光於一身。博鰲水城先後經歷了博鰲控股、中遠集團的兩次開發,進駐的項目達到31個,合計投資約30億元,建成了白色模結構的博鰲亞洲論壇臨時會址,高星級的索菲特酒店、金海岸酒店、錦江飯店,太陽城別墅區,東嶼島上國際一流的國際會議區以及東方文化苑等。2004年11月,中信集團接力博鰲,開發面積也從41.8平方公裡激增至122平方公裡,準備用10年時間,把博鰲特別規劃區建成適合博鰲亞洲論壇發展,生態化、智能化、國際化的世界一流會議中心和特色鮮明的旅遊度假休閒中心,總投資額將在100億元以上。
414、海南反季節瓜菜
溫暖的氣候、適宜的溫度使海南冬季成為冬季瓜菜(反季節瓜菜)最理想的種植季節。2007年,海南反季節瓜菜種植220萬畝,銷售200多萬噸。2008年1月中旬,我國南方一些地區遭受了嚴重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蔬菜基本絕收,海南搶種搶運反季節瓜菜支援災區,對改善災區人民生活、穩定當地春節市場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獨特的援助方式,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海南反季節瓜菜的優勢。
415、健康島
2003年的「非典」,讓海南健康島品牌一炮打響。海南的健康形象在於陽光、空氣、綠色、水質、人居、物產、口福、閒適、運動等諸多方面。其中,天賜的優良環境和物產為最主要因素。海南島四季常花,長夏無冬,年平均氣溫在24℃左右。健康島的另一個佐證,海南是名副其實的「長壽島」,全省平均每10000人中有百歲老人0.53人,高出國家認定每一萬人有百歲老人0.3人的比例。
416、海南溫泉
海南島溫泉遍布,平均每1000平方公裡就有1處溫泉,現已探明的溫泉有37處。 海南島絕大多數的溫泉並沒有得到開發利用,它們分布在山野田間,像一朵朵美麗的野花插遍海南的版圖。海南的溫泉在沒有被科學地開發和利用之前,其周邊的居民早就將它應用於日常生活。海南因溫泉而著名的旅遊度假勝地包括保亭七仙嶺、萬寧興隆、瓊海官塘、儋州藍洋、三亞南田等。
417、森林公園
海南現有國家級森林公園6座: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藍洋溫泉國家森林公園、七仙嶺溫泉國家森林公園、海口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黎母山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3座:霸王嶺森林公園、猴獼嶺森林公園、阿陀嶺森林公園。
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樂東北部,1992年批准成立,總面積4.5萬公頃。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是我省最早的國家森林公園,也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熱帶雨林公園。素有「熱島涼山」美稱,擁有我國現存整片面積最大,保護最完好的原始熱帶雨林。
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陵水西北部,1999年批准建立,總面積3.79萬公頃。公園植物種群極為豐富,達3500多種,堪稱「熱帶生物基因庫」。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海南最大的楓果樹瀑布飛瀉而下,其氣勢驚心動魄。
霸王嶺森林公園也是海南熱帶雨林的典型代表,林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動植物種類繁多,生態系統完整,生態功能齊全。其中獨有的海南長臂猿是全球現有的靈長類動物中數量最少、極度瀕危的物種,目前僅19隻。
418、黎錦
歷史3000年以上,以棉線為主,麻線、絲線和金銀線為輔交織而成,被譽為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黎錦製作精巧、色彩鮮豔,誇張而浪漫,鳥獸、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紡、織、染、繡方面均有民族特色,染料主要採用山區野生或家種植物作原料。建省以後,我省對黎錦技術進行了保護和發掘,使其不但走向市場,而且還作為黎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
419、海南珍珠
海南島是世界上珍珠貝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自古以來就有「東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的說法,海南的極品珍珠多出自三亞、陵水一帶。海南島的珍珠養殖環境以陵水最優,當地海域水質清澈,浮遊生物豐富,溫鹽度穩定,無汙染,水溫適宜,海水溫度一般在20-30℃之間,為珍珠貝的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在陵水曾出產了中國最大的珍珠王,國際市場上南海的珍珠最為珍貴。海南珍珠主要有白蝶珍珠母貝,乃我國南海特有。
420、花梨木
憑藉其天成地就的香、色、質、紋等特殊天賦,從天下良材中脫穎而出,從唐朝起就成為貢品,之後,又徵服了明清兩代皇帝,並在士大夫階層中掀起海南花梨木熱。近20多年來,更是在國內外收藏界引發一股花梨木家具的文化風暴。然而,在人們對它日益加溫的狂熱中,海南野生花梨正陷入瀕臨滅絕的境地。
421、文昌雞
一種優質育肥雞,因產於海南省文昌市而得名。據傳最早出自該市潭牛鎮天賜村,此村盛長榕樹,樹籽富含營養,家雞啄食體質極佳,在香港、東南亞一帶備受推崇,名氣頗盛。建省後,技術部門採取基因提純的方法,保證了文昌雞的品質,加上品牌的提升及現代營銷手法的運用,使得文昌雞真正飛出了島外,飛出了國門。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後,大力發展農村飼養業,文昌市把文昌雞作為經濟支柱產業來發展,該市文昌雞一年存欄就接近4000萬隻。
422、白沙綠茶
白沙綠茶產自中國海南島中西部山區的白沙盆地,這裡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常年晨霧繚繞,是高山雲霧茶生長的最佳環境。海南省國營白沙農場的「白沙綠茶」系「海南省名牌產品」,為最具海南地方特色的「海南特產」,被譽為中國華南地區五大名茶之一。1990年被指定為第十一屆亞運會「綠色飲料」;1991年至今連續被「中國綠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
423、海南咖啡
海南咖啡最早種植于澄邁縣福山鎮和萬寧市興隆華僑農場一帶,這種咖啡在海南的風土條件下馴化,品質起了微妙變化,如炒磨、衝泡得法,其氣味香醇可口。興隆咖啡與福山咖啡,一個老品牌和一個新品牌,因旅遊的發展、遊客的增加,先後聲名遠播,隨著海南休閒旅遊的興起,福山侯臣地區將海南咖啡帶入了鄉村休閒遊。
424、《天涯》雜誌
該刊為中文核心期刊,所刊文章具有強烈的社會關懷、人文關懷,轉載率居國內同行前茅,所刊作品獲得過諸如「魯迅文學獎」等獎項,併入選內地及香港大、中、小學教材,不少文章被翻譯成英、德、法、日、韓、俄等文字在海外廣為傳播。《天涯》雜誌已成為中國文化思想界的一個品牌。《天涯》雜誌創刊於上世紀七十年代,1996年改版,並被《新民晚報》評為1996年國內文壇十事之一。
425、大致坡瓊劇文化鎮
從1997年起,一些民營瓊劇團陸續進駐大致坡鎮,目前不到3萬常住人口的大致坡鎮常年駐紮的瓊劇團已有14家,每年演出4000多場。2005年起,我省提出把大致坡鎮建設成為「瓊劇文化鎮」的設想,並對文化鎮的建設作出了初步的規劃和安排。大致坡瓊劇文化鎮的初步規劃包括瓊劇文化一條街、瓊劇主題廣場、瓊劇鄉村公園、常年劇場、瓊劇文化博物館等。目前,海口市大致坡鎮被列為全國11個重點鎮建設示範單位之一。
426、文明生態村
我省從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農村實際情況出發,從2000年9月起在全省範圍內逐步開展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以自然村為單位,建設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引導農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截至2007年12月,全省建成文明生態村7723個,佔23310個自然村總數的33.4%(包括農墾連隊)。
這些村莊的環境、經濟和村民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顯示了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多方面的積極成效。從2007年底開始,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從突出經濟發展特色、突出生態環境特色、突出文化特色三方面加大了創建力度。目前,許多文明生態村成了外來遊客體驗海南鄉村遊、了解海南風情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