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正襟危坐的學生,在課桌前以極快的速度翻動書頁。
乍一看,會以為他們在書裡找錢,實際上,他們在閱讀和記憶,踐行「一種革命性的閱讀方式」。
量子波動速讀,因其超乎常規的教學方式受到關注和質疑。從網絡上不斷流傳出的視頻可以看到,參加課程的學生遍布全國。
這套熱門的理論有一套邏輯自洽的體系:量子波動速讀的全稱是Quantum Speed Reading,在速讀過程中讀者只需以高速翻動書,甚至不需翻開閱讀,就能理解書中的內容。「通過量子波動讓頭腦中產生動態影像」,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一片質疑聲中,這樣的速讀究竟在賣什麼藥?
「1到5分鐘內讀完10萬字」
新聞發端於北京某教育機構的比賽視頻,裡面展現了一種「顛覆」我們想像的現場畫面:穿著整齊參賽衣服的學生,在工作人員的注視下,高速翻動著書本。
機構的人員還展示了學員在打卡群的訓練記錄,記下了每位學生在練習前的深呼吸次數,看的書籍名稱,以及「撥書用時」和「撥書反饋」。
撥動的快慢,成為了能否達到訓練成果的重要部分。
同樣流傳在網絡上的還有另一種教授方式:
鏡頭前的老師對著兩名蒙眼的兒童說,「撥起來,先不要感知,先撥起來,書撥到一半放到額頭上……在這本書裡暢遊一下」
小朋友的眼神說明了一切 ......
普通人看書是逐字逐行進行的,這樣會比較「費時」,但是經過「訓練」的人可以整頁整頁地看,所以能提高閱讀效率。
機構還宣稱,「經過培訓的6至12歲的學生,1至5分鐘內就能看完一本10萬字左右書籍」,過目不忘,還能複述出來。
詭異的是,這類機構的收費並不便宜,在全國各地從6000元/半年到26萬「終身制」都有,他們還打著「全腦教育」、「超感學習力」的旗號。
本來也許是可信度不高的教學方法,但是有不少網友表示,在幼時也參加過類似的培訓課程,而現在以「運用HSP高感知力量進行量子波動速讀」的全新名銜,再次成為家長圈內的新潮流。
2018年,已經有媒體對這種「蒙眼識別法」進行了報導,中國青年報追蹤了一家聲稱可以掌握蒙眼識別法的機構:「蒙眼識字時,額頭上有一道光照進來,之後就能感應到牌上、紙上寫著的內容,這是一種神奇的感應能力。」
視頻來源於1818黃金眼,某全腦開發培訓機構老師在解釋這個問題的時候笑場了......
最後的調查結果顯示,公司的工商註冊信息裡,經營範圍只包含教育信息諮詢、銷售辦公用品、銷售電子產品,同時還寫明不得開展教學和培訓等業務。也就是說機構沒有開班授課的資格。
而機構所宣稱的「松果體」開發,不過是人類大腦中的腺體的一種,它的功能只是分泌褪黑素,讓人感受晝夜交替的變化,與課程所宣揚的「感知物體」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
一年後,類似的培訓機構捲土重來,幾乎雷同的教學手法,仍然收穫可觀的市場。
誰在打造教育「爆款」
事實上,量子是表現某物質或物理量特性的最小單元,「量子波動」只是物理學上量子的一種狀態。用物理術語給教學方法造神,本身就不靠譜。
但是隨著事件的不斷發酵,量子波動速讀的「教學」演變成了羅生門。這樣的教學「爆款」是怎麼誕生的?
從流傳的視頻中,可以看到其中涉及了一家名叫北京合一天誠科技的公司。天眼查上的資料,顯示這家公司已經在2019年6月27日變更為註銷狀態。換言之,它不再具備營業資格。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其它的公司作為培訓機構主體存在呢?上述企業的大股東袁巧納旗下擁有6家公司,企業分布在河南、遼寧、北京三地,分別包含教育科技、日用品經銷和文化傳媒的精英內容,但是4家已經註銷。
他在北京的另一家仍在經營的公司,經營範圍裡也並沒有「教育諮詢」等項目,因此也不可能成為開展速讀培訓的主體公司。
其次,有媒體聯繫到宣傳中所涉及的另一家教育機構「心智通」回應,該公司否認了曾經參與舉辦類似比賽的事實:「(可能)是分校自己做的海報。」
此外,該負責人還表示,「我們做的是普通速讀速記,是日本七田真的訓練技術,那都是國際上認可的東西。」
資料顯示,七田真,是日本的教育學者,他也是「七田式教育」的創始人及提倡者,從其數本著作中可以發現,他的研究領域集中在右腦功能的開發上,訓練方式包括用「Z」形的閱讀方式換行等等,而訓練後的最終目的,是能達到照相記憶的功能——也就是像相機一樣,咔嚓記住所看到的東西。
不管是七田真所提倡的理念,還是和量子波動速讀所緊密關聯的「全腦教育」,仍然對大腦構造有著不少的誤區。比如,「左右腦分工明確」的理論目前在科學界尚存疑,心理學家在運用這個理論時是非常謹慎的,更多的共識是,大腦兩側半球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側化現象,但是左右腦並非是那麼分工明確的,所以單純針對右腦進行的智力開發就顯得空穴來風。
同時,七田真本人是一個受到諸多爭議的人物。比如在國際權威的腦科學和心理學論文資料庫PubMed和PsycINFO裡不能搜索到一篇與「七田真學習法」有關的論文,連個別詞條(如照相記憶photographic memory)所得得搜索結果都沒有。
至於他所提到的實驗,並沒有完全被試驗證實,因此與其相關的所謂「科學成果」,仍然存疑。
至於傳說中量子波動速讀的創始人飛谷由美子,在百度百科已經找不到其詞條的存在,另外一位宣稱師從飛谷由美子的「大師」丁一帆,其百科詞條也刪去了跟速讀有關的信息,只留下一條簡介:2013年,上海市家庭教育專家委員會暨上海慧明國際學院成立,丁一帆擔任委員會委員。
網絡搜索到的傳說中量子波動速讀的創始人飛谷由美子及其「弟子」丁一帆
「速讀」有什麼可痴迷的?
客觀而言,量子波動速讀儘管站不住腳,但卻精準地觸動了無數家長和學生對於「速讀」的迷思。這種對速讀和速記理念的執著,究竟是否必要?
歷史上有過所謂「速讀達人「,比如美國的甘迺迪總統,據傳他可以在數分鐘內讀完一份《紐約時報》。這也許是坊間傳頌度最高的速讀「偶像」了。
但是你要知道,作為總統,甘迺迪每天都會收到世界上發生的重要事件的簡報,即使他不看報紙,也能大概了解其中的內容。因此短時間內讀完一份《紐約時報》,對他來說並不難。而想要頭腦簡單地向總統對標,未免不是天方夜譚。
目前速讀所公認的主要技巧是略讀和後設引導(用手指或指針的方式引導眼睛),然而速讀所能達到的速度,仍然取決於所選用的技巧和於都材料的難度,不能一概而論。
最重要的是,人的閱讀習慣不得不受到身體結構的限制。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基思·雷納提出,一些所謂的速讀技巧(如大段閱讀法)從生物學和心理學角度都站不住腳——人眼視網膜上的中心凹區對人眼的視力範圍造成了天然的限制。
簡而言之,各種速讀課程所謂的Z字形閱讀方法是不符合人體眼球的運動規律的,這個解釋在十幾年前已經提出,但是仍然有不死心的「神人」,希望反駁科學。
至於記憶的規律,曾經參加過《最強大腦》節目的記憶高手王峰介紹過,科學的記憶需要經歷三個階段,編碼、存儲和檢索。具體的流程是,用熟悉的知識去記憶新的知識,通過多次提醒、機械訓練進行鞏固,前兩個環節做好之後就可以實現記憶的提取,由此完成記憶閉環。
但不管記憶方法的如何多元和變化,絕不可能只是通過所謂的書頁翻動,就能實現超人附體。
來自網友的測評
這場偽科學騙局,用常識就能輕易拆穿,但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它至今還能夠存在並風行。
教育沒有捷徑可走,拔苗助長的故事看來也依然沒有過時。焦慮的家長們,且先慢把孩子著急推進各種訓練班,知識能學到多少還在其次,千萬別殘害了孩子的心智。
作者 | 莫奈
排版 | GINNY
圖片 | 部分來源於網絡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