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100年發展史

2021-01-21 小徐廠長




俄裔德國科學家保羅·高特列本·尼普可夫(Paul Gottlieb Nipkow)早在1884年就提出並申請了世界上第一個機械式電視系統的專利,當時他只有23歲,還在德國讀大學。經過研究他發現,如果把影像分成單個像點,就極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傳送到遠方。不久,一臺叫作「電視望遠鏡」的儀器問世了。這是一種光電機械掃描圓盤,它看上去笨頭笨腦的,但極富獨創性。

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的這項發明申報給柏林皇家專利局。在他的專利申請書的第一頁這樣寫道:「這裡所述的儀器能使處於A地的物體,在任何一個B地被看到。」一年後,專利被批准了。這個專利中的尼普可夫圓盤據認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電視圖象光柵(television image rasterizer)。但是,尼普可夫本人從來也沒有做出一個模型來證明他的設計。直到1907年,放大器技術的進步才證明他的這個系統的可行性。


1897年,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布勞恩發明了一種帶螢光的螢火幕的陰極射線管。當電子束撞擊時,螢光幕上會發出亮光。當時布勞恩的助手曾提出用陰極射線管做電視的顯示器,固執的布勞恩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康斯坦丁·波斯基(Constantin Perskyi)在向1900年巴黎世博會提交的一篇論文中造出了television一詞。波斯基的論文評估了機電技術的在當時的狀況,並提到了尼普科夫等人的貢獻。[3] 1906年,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布勞恩的兩位助手用這種陰極射線管制造了一臺畫面接收機,進行圖像重現。但他們的這種裝置重現的是靜止畫面,應該算是傳真系統而不是電視系統。

1907年至1910年,波瑞斯·羅星(Boris Rosing)和他的學生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驗證了在發射機中用快速轉動的鏡面掃描裝置和在接收機中使用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的電視系統。


波瑞斯·羅星(Boris Rosing)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離開了人們的視線。而斯福羅金(Zworykin)之後去了美國無線電公司(the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工作。他在那裡建立了純粹的電子式電視系統。不過,他的這個系統最終被認為是侵犯了費羅·法恩斯沃斯(Philo Taylor Farnsworth)的專利。



1911年,工程師艾倫·坎貝爾·斯文頓(Alan Archibald Campbell-Swinton)在倫敦發表演講,同時在時代雜誌中也被報導,描述了如何在發送端和接收端同時使用陰極射線管傳輸電視訊號的細節。在演講中,他還補充了在1908年撰寫的雜誌文章自然雜誌中第一次描述的電子電視傳送方法,這種傳送方法沿用至今。其他人在當時也完成了使用陰極射線管作為接收機的實驗,但是使用另外一個陰極射線管作為發送端的概念尚屬首創。


在19世紀20年代末,當機械電視還在普遍使用的時候,發明家費羅·法恩斯沃斯和弗拉基米爾·佐利金分別已經在研究全電子傳輸管的工作中。


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開闢了電子電視的時代。弗拉基米爾·佐利金(茲沃雷金)原是俄國聖彼德堡技術研所的電氣工程師。早在1912年,他就開始研究電子攝像技術。1919年茲沃雷金移民美國,後在威斯汀豪森電氣公司工作。


1923年,蘇格蘭發明家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的一個朋友告訴他:「既然馬可尼能夠遠距離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那麼發射影像也應該是可能的。」這使他受到很大啟發。貝爾德決心要完成用電子訊號傳送影像。他變賣了僅有的一些財產,並收集大量資料,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研製電視上,完成了電視機的設計工作。貝爾德成功用電信號在屏幕上顯示圖像。

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同時也在實驗陰極射線管來產生和顯示影像。1923年在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1886)工作期間,他研製了電子攝像管。但是在1925年的演示過程中,圖像模糊不清、對比度很低、解析度差,而且圖像是靜止的。


這種攝像管沒有走過實驗階段,但是RCA(獲取了西屋電氣公司專利權)相信法恩斯沃斯1927年影像分解器的專利條件過於寬泛,會排擠其他形式的電子成像技術。所以,RCA在獲取了1923年斯福羅金的專利應用之後,對法恩斯沃斯提出了專利牴觸訴訟。美國專利辦公室的檢察官否決了1935年的決議,制定了法恩斯沃斯的發明優先於斯福羅金。



第一個半機械式模擬電視系統在1925年10月2日被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誌,他被稱做「電視之父」。後來,他的這個系統被英國廣播公司(BBC)所採用。



決定性的解決方案—電視的基本原理基於在整個掃描周期內持續釋放的電子流堆積和次要電子的儲存的原理上—由匈牙利發明家Kálmán Tihanyi首次發現於1926年,1928年完善了該技術。


在1927年12月7日,菲爾·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在他的聖弗朗西斯科格林大街202號的實驗室裡,首次使用影像解剖(Image Dissector)攝影管傳送了第一個圖像:一條簡單的直線。1928年,法恩斯沃斯研製了一套完整的系統給媒體進行演示,由電視傳送一個動畫圖像影片。這個系統被更加的優化,去掉了電動發電機,現在他的電視系統沒有任何運動部件。同年,法恩斯沃斯使用了他的電視系統傳送了首個直播人類影像:一個3.5英寸他妻子Pem閉眼的動態圖像(也許當時光線太亮的原因)。


1928年,「第五屆德國廣播博覽會」在柏林開幕。展會中電視第一次作為公開產品展出。有線的機械電視傳播信號的距離和範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無法顯示精細的畫面。

因為只有幾分之一的光線能透過尼普可夫圓盤的孔洞,為得到理想的光線,就必須增大孔洞,擔畫面將十分粗糙。要提高圖像的清晰度,必須增加孔洞數目,但是,孔洞變小,能透過來的光線便會減少,圖像便會模糊不清。機械電視的這一缺陷導致這種技術的淘汰。


1929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允許貝爾德公司開展公共電視廣播業務。30年代以後,貝爾德又轉向了彩色電視的研究。經過不斷地改進設備提高技術,貝爾德研製的電視效果越來越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後來成立了「貝爾德電視發展公司」。隨著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改進,貝爾德電視的傳送距離有了較大的改進。


193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1934年8月25日法恩斯沃斯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富蘭克林學會首次給全世界演示一套完整的全電子電視系統。其他發明家之前只是展示了類似系統的部分功能,或者演示使用靜態影像或者動態圖片影片的電子系統。但是法恩斯沃斯是第一個把電子掃描電視攝像機和電子掃描電視接收機整合在一起,提供直播,動態,黑白圖像的系統。不幸的是,他的攝像機需要很強的光線,所以他的工作被迫中斷。


在英國,艾薩克·舒伯特(Isaac Shoenberg)使用斯福羅金的想法開發了馬可尼-電磁幹擾(Marconi-EMI)自己的電子攝像管,這個設計構成了為BBC製造的攝像機的核心部件。使用這種攝像管,在1936年11月2日,一條405線的服務被架設在亞歷山大宮的攝影棚內,由安裝在維多利亞大廈頂上特殊製造的桅杆形天線進行廣播。


它暫時替隔壁的貝爾德機械電視系統進行播出,但是它更可靠,也具備更佳的清晰度。而桅杆形的天線一直沿用至今。這臺完全用電子電視系統播放的節目,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德國柏林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導,共使用了4臺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佐爾金髮明的全電子攝像機,擔這臺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2.2米,被戲稱為電視大炮。


這4臺攝像機的圖像信號通過電纜傳送到帝國郵政中心,在那裡圖像信號經過混合後,通過電視塔被發射出去。柏林奧運會期間,每天用電視播出長達8小時的比賽實況,共有16萬多人通過電視觀看了奧運會。


1939年,英國大約有2萬個家庭擁有電視機,美國無線電公司的電視也在紐約世博覽會上首次露面,開始第一次固定的電視節目演播。二戰的爆發使得剛發展起來的電視的發展停滯了10年。戰爭結束後,電視工業又蓬勃發展起來,電視也迅速流行起來。

1946年,英國廣播公司恢復了固定電視節目,美國政府也解除了禁止製造新電視的禁令;電視工業便飛速發展起來。在美國,從1949年到1951年,不僅電視節目已在全國普遍播出,電視機的數目從1百萬臺升至1千多萬臺,成立了許多家電視臺。幽默劇、輕歌舞、卡通片、娛樂節目和好萊塢電影常在電視中播出。

德國科學家卡羅魯斯也在電視研製做出了成就。1942年,卡羅魯斯小組(包括兩名科學家,一名機械師和一名木工),造出一臺設備。這臺設備用兩個直徑為1米的尼普可夫圓盤作為發射和接收信號的兩端,每個圓盤上有48個1.5毫米的小孔,能夠掃描48行,用一個同步馬達把兩個圓盤連接起來,每秒鐘同步轉動10幅畫面,圖像投射到另一臺接收機上。

他們稱這臺機器為大電視。這臺大電視的效果比貝爾德的電視要清晰許多。但從未進行過公開展示,因而他們的發明鮮為人知。




20世紀50年代,是電視機開始普及的年代,1953年,美國RCA公司設定了全美彩電標準,並於1954年推出第一臺彩色電視,到1964年,有31%的美國家庭擁有了彩色電視機。

雖然彩色電視技術已問世十幾年了,但那時的圖像質量仍令人無法恭維;裝置的成本也仍然很高;看電視的人還是喜歡看黑白電視;有線電視網很少播放彩色電視節目。NBC播放的彩色電視節目最多,也只是因為其母公司RCA是當時彩色電視製造商的老大。

1956年,金斯伯格和安德遜設計的Modoll VRllo錄像機的問世,使電技術前進了一大步。因最初製作電視節目一般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電視膠片把節目拍攝下來,衝印,再通過電子掃描播出。採用這種方法的一個最大的缺陷,是無法進行電視節目的實況轉播。另外一種是用攝像機直接把信號傳播出去。這雖然滿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現場情景的觀眾的需要,但是它不能重放。錄像機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


1958年3月17日,這是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的「生日」。新中國建立後,我國一直就沒有電視廣播。而為了向國外看齊,1957年,新中國決定開發自己的電視廣播事業,當時的電子工業主管部門——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十局把研製電視發射中心設備的任務交給了北京廣播器材廠,把研製電視接收機的任務交給了國營天津無線電廠。


當時國營天津無線電廠成立了專門課題組,共8人,都是廠裡的頂級技術人員和工人。到了1958年3月17日晚,我國電視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試播電視節目。

實驗大廳裡擺放著蘇聯和我國的電視樣機。晚上7點,我國第一臺電視機螢屏上清晰地出現了廣播員的圖像並伴隨著洪亮的聲音。樣機試用考核百分之百通過。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研製成功了。


1960年:第一次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中,馬塞州參議員J. F. 甘迺迪從汗流浹背的副總統尼克森手上奪走了觀眾,贏得了選舉。



20世紀50年代,日本索尼公司的黑白電視雖然大賣,但其技術競爭力卻毫無優勢。這一切到了1967年發生了轉變,索尼工程師團隊的一位年輕成員聰明地解決了彩色電視機一直存在的難題:圖像扭曲和光發散。索尼稱此項新產品為「特麗瓏」(意為柵條彩色顯像管)。

1968年,索尼賣出了第一臺「特麗瓏」的電視機。精明的消費者意識到,特麗瓏是一種超級產品,消費者的熱情促成了特麗瓏的成功。1968-1988年間,索尼賣出18億臺特麗瓏,特麗瓏也獲得了「有史以來最熱賣機型」的美譽。

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種3/4英寸大的卡式錄音帶,根本上改變了電視節目的錄製方法。是世界上第一個專業彩色錄像放映系統所使用的卡式錄音帶。



1970年代,依然是電視機飛速發展的年代。1973年,首先是數位技術率先用於電視廣播,實驗證明數位電視可用於衛星通信。1976年,英國完成「電視文庫」系統的研究,用戶可以直接用電視機搜索新聞、書報或雜誌。

在1977年,英國研製出第一批攜帶式電視機,這讓消費者意識到,電視機除了可以在客廳內使用之外,還能在出差時隨身攜帶。


1979年:日本國家廣播公司NHK發明了Muse,一種高解析度電視用模擬系統。總統裡根稱,這項科技「關乎國家利益」。

1981年:The Buggles的《錄像帶殺死廣播歌星》是MTV播出的第一支音樂錄影帶。事實上,電視又扼殺了音樂錄影帶。

1999年:TiVo為用戶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電視控制力,包括快進跳過。五年後,珍妮·傑克遜(Janet Jackson)在超級碗上的走光視頻成為TiVo史上重播次數最多的一刻。




1990年代後期,國內電視機的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當時一些國內廠商往往更多地將產品的性價比作為宣傳的重點,以促銷降價來吸引用戶,但創維公司卻於2000年在國內首家推出健康1250電視,這款電視克服了模擬電視場閃、線閃、線粗的缺點,併兼容HDTV。

同時創維還緊跟國外潮流率先推出了逐行電視,其「不閃的,才是健康的」品牌口號令消費者耳熟能詳,創維「健康電視」深入人心。


2008年:現代在日本首次展出消費級3D電視,46寸的E465S。不過5000刀的價格,真是讓人眼珠子掉出來。2010年,東芝Regza GL1系列裸眼3D電視機終結了那蠢暴了的眼鏡。





雲概念產品成為2011年智能家電市場的一大熱點,在 2011年8月,創維推出了全球首款雲電視。

這款產品創先搭載了雲平臺和智能Android作業系統,在電視上實現雲空間、雲服務、雲社區、雲瀏覽、雲搜索、雲應用等多種雲端個性化應用,並能隨時同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互聯互動,雲端伺服器為後臺進行數據處理和資源整合,讓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分享各種視頻、照片、資料。



2008年:我國第一臺採用國產等離子屏電視機


自2007年長虹正式啟動等離子屏項目以來,長虹與彩虹、美國MP公司一道,首期投入6.75億美元進軍等離子屏項目;2008年7月投產,年產等離子屏達到216萬片(以42"計)。

最終通過三期建設,總投資超過20億美元,形成年產600萬片等離子模組的能力,進入世界四強行列。等離子項目一期建設預計2008年實現量產,這將是中國國內第一條等離子屏多面取生產線,主要生產42、50英寸及更大的等離子屏。



2012年:4K電視


在2013年最後一天,創維發布了國內首臺4K家庭網際網路電視機,早前,其試水微信操控的電視亦推向市場。與此同時,TCL宣布聯手愛奇藝的網絡電視銷量已突破10萬臺。跨入2014年,電視廠商觸「網」的頻率將加快、手段各異,欲為低迷的彩電市場注入活力。

據統計,2013年彩電銷量達到4785萬臺,同比上升12.7%,較上年大幅提升,網際網路因素是「救市」的關鍵。



2014年:世界首款105寸曲面UHD電視


世界首款105寸曲面UHD電視由三星電子推出。首次亮相於2014年1月7日拉斯維加斯舉辦的2014CES上,同時三星電子率先推出全球市場化的曲面UHD電視品線,發布了2014最新曲面電視和UHD電視陣容。


歡迎歡迎公眾號,獲取更多內容

相關焦點

  • 探究索尼電視發展史
    探究索尼電視發展史  對於索尼這個消費電子巨頭,相信很多人心中都存在一些獨特的情感,畢竟我們接觸過索尼的優秀產品實在很多,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其最為重要的產品線之一——電視機。3、1991年,推出採用超級特麗瓏彩管的Kirara Basso系列彩電;3、1994年,索尼貴翔圖像引擎技術誕生;4、2002年,索尼推出了最新的BRAVIA系列液晶電視;5、2007年,索尼推出了量產的11英寸OLED電視XEL-1;
  • 中國CRT電視發展史
    1978年,國家批准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1982年10月份竣工投產。不久,國內第一個彩管廠鹹陽彩虹廠 成立。這期間我國彩電業迅速升溫,並很快形成規模,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並湧現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 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金屬材料的發展史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金屬材料的發展史,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金屬材料的發展史   根據歷史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金屬材料的發展過程。商朝,人們開始使用青銅器;春秋時期開始冶鐵;戰國時期開始煉鋼;銅和鐵一直是人類廣泛應用的金屬材料。
  • 選雷射電視電視非海信莫屬,全球首款100英寸全色雷射電視
    近日,由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主辦的2020第十六屆中國音視頻產業大會在北京召開,海信雷射電視100L9-PRO就獲得技術創新獎,為消費者的選購提供有實力的背書。外觀上,海信雷射電視100L9-PRO在外觀設計方面採用傳統的金木工藝,臻選20年樹齡北美黑胡桃木,精挑每一絲紋理,歷經9道繁瑣嚴苛工序,拋光研磨,讓金屬與木材之間相互融合,帶來極致的家庭影院級體驗。
  • 電視升級正當時 LG OLED電視成為首選
    元旦臨近,電視升級換代正當時。您家中的電視是不是也該升級換代了呢?作為取代液晶電視的新一代電視,OLED電視可謂近來最炙手可熱的市場明星,也成為了電視升級換代的最佳之選。除了贏得了行業專家和市場的熱烈反饋,OLED電視在2015年還頻頻將各大權威獎項收入囊中。
  • 儀電電子INESA100寸雷射電視激情上市
    儀電電子INESA100寸雷射電視激情上市 2014年04月15日 18:00作者:廠商投稿編輯:李肇巍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 儀電電子INESA100吋雷射投影電視發布
    [中關村在線投影機頻道原創]2014年4月15日上海,上海儀電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儀電電子)率先發布INESA 100吋 3D「晶綻」雷射電視產品,揭開了國內電視技術變革的序幕。無論是1958年研製成功的中國第一臺上海牌工業電視機設備,還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生產出「金星」「飛躍」「凱歌」等國產自主知名品牌電視,代表了「上海製造」的實力。在進入2014年的今天,傳統的平板電視受尺寸與價格等因素限制,無法為消費者實現百寸以上超大視覺效果,而雷射電視的問世,彌補了這一缺憾。
  • 100 英寸海信 4K 雷射電視評測:大尺寸液晶電視最強對手
    超短焦投射則是指投射比小於0.6,而投射比是指投影距離與畫面寬度(單位:米)之比,例如海信雷射電視的投射比僅為0.24,大概48CM的距離即可投射出100英寸畫面。相比於100英寸的液晶電視,100英寸的菲涅爾無源仿生屏幾乎簡單到不需要安裝。菲涅爾無源仿生屏整體造型與普通液晶電視十分相似,四周帶有一圈時下流行的金色裝飾,掛在牆上毫無違和感,以致於不少小夥伴看到後都誤以為這是一塊真正的液晶屏幕,因為它和很多人印象中的投影儀幕布實在是相去甚遠。
  • 電視的進化
    深圳南山區深南大道邊上,TCL、創維、康佳等老牌電視製造企業鱗次櫛比地聳立著。在並不遙遠的三十多年前,它們曾最早踏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浪潮,將電視送進千家萬戶。如今,短短三十年,它們又身處另一場變革中。2019 年 11 月的某個上午,TCL電子大樓內的一間辦公室中,一塊白板泛著光。
  • 雷射電視的避坑指南,雷射電視能普及嗎?
    如今的電視市場競爭已經進入白熾化階段,而80+大屏電視,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下已經成為見證中國家庭追求美好生活的標誌。熟悉電視行業的人應該知道,電視的發展史從最初只能提供圖像顯示的黑白電視、彩色電視,到後續輕薄化、平板顯示的LCD電視,緊接著現在的液晶電視、雷射電視變得更聰明和智能。
  • 海信L9 Pro評測 海信100寸三色雷射電視怎麼樣?
    自上市以來,雷射電視的銷量一直穩步提升,在家用顯示行業較為低沉的大背景下,異軍突起的雷射電視成為了新的焦點。而在雷射電視行業,老牌家電企業海信毫無疑問是市場排頭兵,他自2007年便開始布局雷射顯示技術,目前在雷射顯示領域已經申請了1000多項專利,核心的雷射光學引擎更是實現了100%自主研發設計。
  • 探訪索尼歷史資料館 一部消費數碼發展史
    參觀前,我曾很傻很天真的以為這是一個滿滿擺放著我回憶和現在經歷的展館,可到了資料館才發現,索尼產品歷史幾乎是一部音視頻領域和個人娛樂的發展史,很多行業的世界第一都發明自索尼,而且這一切從1945年就開始了,用80後的視角去看會太過狹隘。
  • 100吋客廳影院雷射電視:巨幕演繹大不同
    或許這也是每逢天熱,家電賣場的大屏電視就格外好銷的原因。由光峰華影出品的100吋客廳影院級雷射電視正在熱賣之中,可謂恰逢其時。超大屏,超短焦所呈現的極致高清巨幕畫面,讓人嘆為觀止!毫無疑問,炫幕雷射電視系列產品,曾以100寸巨幕力壓液晶電視,在業界引起轟動。但如果您只是認為炫幕100寸雷射電視僅僅是屏大,那就大錯特錯了。
  • 發光二極體發展史
    LED發光二極體最早出現在1962年,距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史。
  • 100吋電視售價8萬!索尼、三星同級別要50萬
    TCL在昨天下午發布了一款100英寸電視產品「100吋X6C」,這不是目前能買到的電視產品的最大尺寸,夏普曾在UDE2019展會上展出了一款120英寸的量產型號。而如果把範圍放大到90英寸以上的巨幕平板電視市場,TCL「100吋X6C」無疑是價格最具殺傷力的,發布會上公布的產品售價僅為79999元!· 90英寸以上電視中最便宜的一款應該如何評價TCL「100吋X6C」的79999元售價呢?
  • 小米部分電視上調 100 元至 300 元 告別白菜價
    而在今年 「6·18」期間,55 英寸液晶電視價降至 999 元;65 英寸價至 1699 元;75 英寸價至 2999 元。  據奧維雲網周度數據,2020 年 8 月彩電行業零售均價線上 / 線下分別同比 + 3.4%/+3.8%。伴隨著電視液晶面板持續漲價,創維、TCL、海信等多家電視廠商紛紛調高售價。
  • 投影VS電視?入手1萬塊的雷射電視是種什麼體驗
    想想電視的發展史,基本上就是尺寸由小變大的進化史,從幾十年前的13吋,到十幾年前的三四十吋,到五六年前的五六十吋,再到今天的65-75吋,連畫質的提升都是為了在大尺寸觀影時,不至於出現明顯的顆粒感。|圖片來源網絡為了低成本實現大尺寸觀影,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選擇投影儀來作為電視的補充或者直接代替電視。
  • 100升消毒液桶白城生產廠家產品的發展史
    100升消毒液桶白城生產廠家產品的發展史   100升消毒液桶白城生產廠家產品的發展史    與我們小時候相比,我們都有過這種經歷,因為我們買不起裝水的瓶子和臨時使用的塑料瓶裝水。
  • 盤點漫威《蜘蛛俠》,十幾年來的戰甲發展史
    【盤點漫威《蜘蛛俠》,十幾年來的戰甲發展史】到現在為止,我們熟悉的蜘蛛俠分別有3個人飾演,他們是託比·馬奎爾、 安德魯·加菲爾德和湯姆(荷蘭弟)。從十幾年到現在人們審美觀也不一樣,第一版的蜘蛛俠儒雅之風很濃,帶著黑色方框的眼鏡,笑起來和委婉、內斂,但是在當時的演出那是相當的成功,十六年前的電影特效不是很成熟,所以蜘蛛俠的戰衣也顯得比較的粗糙,在我們看來也只是一張面具而已;六年的蜘蛛俠扮演者,屬於豪放型的演員了,厚厚的烏金頭髮,趁著開朗的笑容顯得非常的大方,這一版蜘蛛俠的戰衣看上去就多少有點高科技了,3D感覺很強,更給人有一種蜘蛛的感覺;荷蘭弟的蜘蛛俠是很文靜的一個小男生
  • 編程是什麼——我國的計算機發展史
    之前我們用了好幾篇文章介紹了計算機的發展史,不過那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計算機發展史,那時候美國有著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所以美國才能領先世界,下面我簡單的講一下我國的計算機發展史。說到我國的計算機發展,就離不開華羅庚教授。華羅庚教授是我國計算技術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開拓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