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誕生了不少俗語、諺語和成語,但很多人卻並不知道它的出處,也不知道它的上下句。雖然陶淵明曾說:「好讀書,不求甚解」,但就連他這句詩都還有更為重要的下一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原來陶淵明的不求甚解不過是自謙而已。所以我們讀書時,不但要會用精華部分,也要知其所以然。
本期要和大家說的是名句「四海一家皆兄弟」,這句話經常被不少人掛在嘴邊,但卻不知道它的上一句。其實這是一句詩,出自北宋大文人黃庭堅的一篇妙作。雖然這句詩是越讀越豪氣,但它的上一句卻令人不寒而慄。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
《竹枝詞二首》北宋.黃庭堅(其一)浮雲一百八盤縈,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門關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其二)撐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頭。鬼門關外莫言遠,五十三驛是皇州。
在蘇軾的4個愛徒中,黃庭堅的豁達是跟師父最像的。所以哪怕半生被貶,他都不曾像秦觀一樣哀哀怨怨,這首詩就是其豁達性格的證明。1095年,黃庭堅被貶黔州,在當時這不是一個好差事,赴任的道路又遠又險,正是「山路十八灣」,而這組詩就是在這段山路上所寫。
從第一首詩中,我們就能讀到一個「險」字。首句就道出了山之高,山路之多。那一百八盤直入雲霄,峰壑與浮雲相伴。傍晚時節,夕陽落入山澗中,將四十八渡照得分外明亮。這句中的「一百八盤」和「四十八渡」一個是山名,一個是渡口名,詩人巧妙地將他們引入詩中,兩個數量令人印象深刻。昔日李白曾寫過一首《蜀道難》,形容山路詩仙用的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一樣是同時寫山水之險,兩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路途兇險,但一向樂觀的黃庭堅自然不會因此畏懼,所以在後兩句中,他還是發出了一番豪邁的感慨。詩人將眼前的險地喻為「鬼門關」,這本來已經令人不寒而慄了,但他卻還要再加一個「莫言遠」,還有更遠的路要走下去。而最後一句卻筆鋒一轉,就算再遠再偏的地方,他都不害怕,畢竟四海之內都是兄弟。王勃曾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千古名句,而黃庭堅將此詩化用得更加直接,可謂滿滿的豪情和樂觀。
第二首詩與前一首的結構大致一樣,前兩句寫山勢之險,後兩句抒情。不同的是,這一次詩人引入了蛇和猿兩種動物,從它們對山勢的反應側面烘託路途的兇險。最後的落筆,詩人表示就算這「鬼門關」再遠,也仍是皇土。
縱觀這兩首詩,從遣詞用字上來看,頗具民歌特色,十分接地氣。從結構上來看,先寫景後抒情,一氣呵成。而詩中體現出來的豁達和樂觀,更是令人佩服不已。「鬼門關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其實這兩句連起來讀才更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