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跟秦觀、張耒、晁補之並稱為「蘇門四學士」,他在文學上的名氣是蘇門四學士中最為響亮的一位。他的詩跟蘇軾齊名,被當時的人稱為「蘇黃」,而他的詞則跟秦觀齊名,二人並稱為「秦七黃九」。
1、 黃庭堅其人
黃庭堅(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陳師道在《後山詩話》中說:「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詞手唯秦七、黃九爾,唐諸人不迨也。」
2、 黃庭堅其詩
黃庭堅的詩以唐詩的集大成者杜甫為學習對象,構建並提出了「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等詩學理論,成為江西詩派作詩的和創作原則,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宋代大詩人之一,黃庭堅對宋詩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一代大文豪蘇軾。因為蘇軾作詩以氣運筆、縱橫馳騁、大開大闔、變化莫測、結構複雜,無跡可求。蘇詩的成就雖高,但大多來自於個人的底蘊合氣質,很難仿效和模仿,因此他之後並未能形成流派。
黃庭堅的創作思路有跡可尋,甚講法度,便於學習,所以其追隨者很多。他的詩作以吟詠書齋生活為主,重視文字的推敲技巧。
他作詩的思路和章法可歸結為以下三點:
一是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來處」。時人評黃庭堅作詩「一字一句,必月鍛季煉,未嘗輕發」。黃庭堅還提出詩的 「句中眼」 ,所謂「句中眼」即後人所說的「詩眼」,就是注重對關鍵字詞的錘鍊,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字,即是錘鍊而來,可謂「置一字如關門之鍵」。
二是重視句法。黃庭堅《送顧子敦赴河東》詩:「無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何謂「句法」,從這句詩裡可以看出,黃庭堅論詩的句法尚簡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在《與王觀復第二書》中說:「但熟觀杜子美到夔州後古律詩,便得句法簡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無斧齒鑿痕,乃為佳耳。」
三是講究章法。黃庭堅講章法命意言論甚多,如:「欲作楚辭,追配古人,直須熟讀《楚辭》,觀古人用意曲折處講學之,然後下筆。他把章法結構喻為「錦機」。又如「山谷文章必謹布置,每見後學,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又如:「作詩正如作雜劇,初時布置,臨了須打渾,方是出場。」綜合起來看,黃庭堅所謂章法是講求詩的結構的曲折變化,而這些曲折變化是通過學習前人作品揣摩出來的。
3、千古名句:「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看到這句詩,其實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莊周夢蝶的故事。下一句「不知終日夢為魚」,與莊子那句著名的問句「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暗合。仔細研究,果然有關。
這短短的兩句詩用了兩個典。第一句「畢竟幾人真得鹿」出自《列子·周穆王》。鹿作為富貴的象徵,最初由一人偶然得到,卻迅速輪轉到他人手中,又多次在人的夢中出現,連得到鹿的人都不知是否在做夢。比喻的是榮華富貴的虛幻:身外之物既可得,也可失。人所追求和嚮往的物質生活,往往如幻夢一場。
而下句「不知終日夢為魚」出自《莊子·大宗師》孔子和顏回的對話:「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意思是,你夢見自己是鳥,就在天上翱翔;夢見自己是魚,就在深淵中潛遊。人生在世,種種幻象。我們所堅持和認定的「自我」以及對「自我」的執念,是真實存在的嗎?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夢幻、泡影、露、電也就是黃庭堅筆下的鹿和魚,緣起性空,沒有自性。在自然的轉換和循環中,誕生、成長、衰弱、消失。因此,我們應該作如是觀。
部分圖文資料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好文,請關注微信號Jenn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