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本來就稀薄寡淡,像是一本書中提到的——旅途中遇到的人,多是清塵濁水,後會無期。」
若是都可以將世間的關係,情感之間的糾纏看得如此清楚,那往往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痴情故事。
所以承認自己是個「俗人」又有何不可呢?
前久看到這樣的一個文案,說李白寫了那麼多詩,像他那樣豪放不拘的人,肯定寫完就忘了,放不下的就只有我們這些俗人。
還不說,真挺有道理的,但是放不下是人性執念一種,像極了接下來要說的這首網絡爆火的流行歌曲《執迷不悟》。
這首歌的翻唱版本,在網絡上一天之內的播放量達到數百萬,也就是有數百萬人聽到了這首歌。
其實和其他相似的流行歌曲並無什麼大異,那麼多人喜愛的原因可能就是歌曲中傳達的那份「執迷不悟」的情懷,也許只是像某個時期的你自己。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世人痴痴狂狂,又真的知何時為始,何時為終嗎?
其實執念的糾纏就像是滿布的荊棘,它總是會不經意間就拉你回深淵,而如何割捨是終其一生都要學習的事。
其實很喜歡有的人身上那種處事已久的淡然,看似風清雲淡,實則這樣的底蘊是在歲月蹉跎之後留下的心態。
年輕時,因為不順意的感情覺得世間再無歡喜之事,終日渾噩度日,當青春耗盡,才恍然大悟,其實好多人談起來,不是說會後悔,而只是感嘆為何青春轉瞬即逝,為何永遠在經歷之後才會長大。
聽音樂可以滿足一個人對於某種情感的需求,但是遇到與自身經歷相似的歌詞,便會順著回憶陷入其中,更有甚者是,原本沒有經歷這些,可是還是由音樂覺得感同身受,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共情能力。
就像讀一本書,讀者遠沒有經歷作者所經歷的,卻可以由文字感受裡面的思想,思緒,感情和感覺,記憶和幻想,還有那些永遠無法複製第二遍的人生體會。
所以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就像你偶然在書中看到的一段問題,會忍不住地感嘆,原來困擾自己那麼久的問題,早在很多年前,已經有人有很透徹的文字,闡述得那樣清楚。
《執迷不悟》,也許是放下世俗的眼光,去追隨你的光。
看似深謀遠慮,實則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