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類型片「出圈」,但這些青年導演不想被定義!

2020-12-04 1905電影網

1905電影網專稿 近年來,電影行業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新生力量。青年導演們用風格多樣的作品,堅守著傳統和規律,開拓新鮮的技術和表達,給市場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帶去無限新的可能。

8月28日,持續「關注青年」、「發掘新人」的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邀請董潤年、李霄峰、趙霽、王冉、白雪、韓傑、鵬飛、霍猛等多位電影人參與論壇,圍繞「類型片」「文藝片」這兩類和青年導演關聯尤為緊密的創作內容展開討論。

電影頻道主持人瑤淼

表現手法≠類型

不要被「類型片」概念局限

眼下,不少「類型片」不僅在市場中取得票房、口碑雙豐收,也幫助許多青年導演成功走入主流視野。

董潤年、李霄峰、趙霽和王冉四位導演過往的創作涉及軟科幻、犯罪懸疑、動畫、青春等多種題材,但對於本場「青年創作者與類型探索」論壇賦予的「類型片」「類型片導演」標籤,他們卻並不完全認同。

編劇、導演董潤年

從編劇跨界執導了《被光抓走的人》的董潤年更願意把「類型」看做商業電影發展中形成的與觀眾的「契約」:「看到這個電影類型,我就知道應該期待什麼樣的結果,這就是類型片。」每一個類型的電影,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都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和格式,例如如何調動觀眾的情緒,如何讓他們的反應達到我們預設的水平,而創作者則需要尊重這樣的基本規律。

《被光抓走的人》

李霄峰新作《風平浪靜》剛剛在本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上被評為「特別推介影片」。如果按照類型劃分,這是一部標準的現實題材犯罪電影,但他認為,拍了三部電影,自己也並沒有被類型片定義:無論是《風平浪靜》還是此前的《灰燼重生》,真正讓他下定決心進行創作的,永遠是類型外殼下的人物以及人物的情感。

《風平浪靜》

去年帶來一部另類動畫電影《白蛇:緣起》的導演趙霽則直言:「我們要先把類型和表現手法區分開。」

導演趙霽

動畫常常被拿來作為類型片討論,但在「動畫」的大框架之下,它可以包容任一一種甚至幾種類型。例如《白蛇:緣起》本身包含的愛情元素、還有《被光抓走的人》中的科幻情節,甚至是《風平浪靜》這類犯罪題材作品,「不要框住類型片說它只能做什麼,動畫都可以實現。」

王冉導演的《閃光少女》曾在第2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榮獲最佳處女作獎。在一眾青春片扎堆「疼痛」、「懷舊」的當時,這部影片用「民樂」、「二次元」等元素讓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眼前一亮。

《閃光少女》

對於趙霽導演提出的不要被「類型片」概念局限,王冉非常認同,21世紀的電影作品,幾乎已經不存在「單一類型」,而是走多元化路線,「(類型片)創作的成功,要麼是你講一個誰都沒有講過的故事,要麼就是把大家都聽過的故事用一種不同的尋常的方式講出來。」

導演王冉

對於眼下「類型電影」的創作環境,幾位導演都抱持樂觀態度。不過董潤年仍然認為,屬於類型片的市場份額還「遠遠不夠」。

從創作本身來看,湧現出來的作品仍集中在科幻、動作、懸疑、武俠,同質化嚴重;而票房方面,榜單前十名的作品佔據了80%的票房,而應該作為中流砥柱撐起市場的類型電影並不多:「這對鼓勵多樣性創作來說還不夠好,只有(市場)良性循環起來,才能層出不窮的出現作品。」

作者電影是「堅守和責任」

用作品培養觀眾觀影習慣

當天的「類型探索」論壇尾聲,董潤年向青年導演們發出呼籲:「大家的創作容易從文藝片切入,但我希望有更多有才華的人能進入商業電影的領域。」

文藝片很多時候被視作是作者的自我表達之作,而當天參與「青年創作者與藝術表達」論壇的幾位導演,就都帶來過極具個人風格的作品。

導演白雪

白雪在創作《過春天》時做了超過2年的社會調查,那段時間,她像是在「用眼睛拍紀錄片」,觀察是她的創作方式,而她觀察到的生活,最終被拍成了電影。

白雪總結,相較類型片「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創作理念,很多文藝片則走的是「提出問題但並不給你答案」的路線。這種特性很多時候會讓觀眾感到「虛無」,也決定了文藝片註定的「小眾」、「私密」取向。

《過春天》

《Hello!樹先生》的導演韓傑也在拍電影的過程中花費了很長時間來探索文藝片特有的「藝術性」。他認為,正因為作者電影的藝術性,導致了它和主流審美的不一致。這種不一致可能是「截然相反」,也能是「超前引領」,因為它是探索性的,這也行文藝片和類型片結構方法上的最大區別。

導演韓傑

曾執導《米花之味》和《又見奈良》的鵬飛導演用一句話總結了多數文藝片在上映時遇到的「矛盾」——觀眾想看什麼,而我又想給觀眾看什麼。

導演鵬飛

他目前拍攝的兩部作品都是「提出問題但不給答案」的開放式結局。但創作中,鵬飛認為自己也在或多或少考慮著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平衡:「我喜歡把有點悲傷的故事用喜劇外殼表現出來,這樣比較輕盈,觀眾更容易接受,可能這也是商業性的一種,但同時我也希望大家看完之後有一些思考。」

拍攝《又見奈良》,讓鵬飛有機會前往日本,了解生活在當地的遺孤的生活。而日本導演竹內亮的《好久不見武漢》,則是以外國人的視角,觀察了武漢長達數月的抗疫故事。

《好久不見,武漢》

拍攝這部紀錄片時,竹內亮一直都是親自完成採訪,他認為這樣更能有文化「衝突」的魅力。他還笑說,日本將劇本叫做「腳本」,在自己的理解中,「腳本」就是用腳走出去,觀察社會,然後才能寫出來的文字。

日本導演竹內亮

無論「類型片」還是「文藝片」,在這些青年創作者看來都是需要「堅守」的。導演霍猛將他們和「商業大片」進行了區分,大製作影片像「酒」,可以釋放情緒,但只看一種電影目光會變得狹窄,他希望用作者電影來呈現真實,促進大家對不同社會現象、不同世界觀的相互理解。

導演霍猛

韓傑則認為,儘管從自己的學生時代起,文藝片和市場的「矛盾」就沒有間斷過,但他始終堅信,電影行業的發展需要多元化的社會資源促成,每個電影人都要有這份堅守和責任感,我們關注的不應該僅僅只是電影能夠帶來的票房效益,更重要的是它承載的文化內涵。

近幾年包括《過春天》等文藝類型作品在市場中收穫的認可,都令創作者感到振奮。白雪表示,觀眾的觀影習慣培養勢必需要時間,而這也需要更多的優秀作品出現,幫他們開拓視野。

相關焦點

  • 夜族,獵車,平行宇宙:本土獨立類型片的野生實驗
    原創:導筒directube        導 筒 F I R S T 系 列 專 訪獨立類型片一直是華語電影努力拓寬與裂變的一個領域,在今年的first青年電影展,可以看到鄉村偵探片《平原上的夏洛克》,平行宇宙概念包裹的《第四面牆》,以及帶有一定犯罪懸疑色彩的
  • 青年導演迎來美好時代?
    而在每一年的導演協會上,大佬們年復一年念叨:關注青年電影編劇、導演的培養,保證電影事業後繼有人。於是在近幾年,關於電影新人的塑造培養、創作途徑與生存空間問題,才逐漸受到圈內人的重視。2、賈樟柯「添翼計劃」「添翼計劃」是2010年由賈樟柯的西河星匯影業融資億元支持多位有才華的導演拍攝電影。這個計劃以培養年輕導演為主。計劃第一階段將籌拍5部影片,第一部是韓國導演白承勳的《鴨子的反擊》,第二部是內地新人導演韓傑的《Hello!樹先生》,後續的還有李京怡的《因,父之名》與權聆的《陌生》。其中,《Hello!
  • 獨家|青年文學「破圈」:意義與方法
    故事講完了,對於「出圈」與否,馬小淘顯然很認真地想過:「有時候我們不是沒有一個出圈的心,而是我們到底有什麼好的出圈的方式?現在我們這個時代是短視頻時代,但是作為本身沒有什麼點擊量的作家,你有一個抖音、一個快手就有人看嗎?如果你很嚴肅的讀詩,只有九個人在看,這九個人可能還是朋友,你其實根本沒有出圈,這個意義也不大。」
  • 自古英雄出少年—天之水網專訪著名青年演員、導演杜子俊
    自古英雄出少年—天之水網專訪著名青年演員、導演杜子俊初次與青年導演、演員杜子俊見面時雖已是深秋時分,但好在天氣晴朗,他爽朗的笑容,交談時認真誠懇的態度,舉手投足間大方沉穩的作派,都無不增添了此次採訪心情愉悅、如沐春風的輕鬆氛圍。
  • 《秀美人生》拍出了新時代青年的扶貧精神
    31日,根據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改編的電影《秀美人生》在北京舉行了專家研討會,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激動地點評道,「影片拍出了新時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和社會責任感,片中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跡跟我們現在的時代精神高度一致。」
  • 《巨齒鯊》——鯊魚怪獸類型片的新高度
    從陣容和製作層面看,《巨齒鯊》有著暑期檔大片應有氣質和規模,與此同時,相較於近年來同質化嚴重的鯊魚怪獸類型片,本片也做到了差異化,並將氛圍營造和驚險動作場面雙雙拔到了該類型的新高。更重要的是,《巨齒鯊》將鯊魚怪獸類型片這一逐漸趨於B級的題材,再次拉回至A級大片的段位和量級上。縱觀近年來較為出彩的鯊魚片,無論是《鯊灘》還是《鯊海》,其格局都較小,多為中小成本製作,故事也均為個體之間與鯊魚在某一絕境中的周旋與鬥智鬥勇,在相對有限的戲劇空間和環境格局內,無限放大那份危機來臨的衝擊感與驚悚氛圍,再夾雜些B級趣味。
  • 黃渤王珞丹新片,導演是《瘋狂的外星人》編劇,故事的腦洞有點大
    和寧浩的「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一樣,黃渤手裡也有一個青年導演扶持計劃——「HB+U新導演計劃」。據發起人黃渤介紹,「HB+U新導演計劃」將借鑑好萊塢電影工業成熟體系,選拔優秀的新人導演,目的是為了打造10部極致類型片。畢竟在中國電影市場不斷擴大的大趨勢下,類型片的相對缺失是不容忽視的客觀存在。
  • 青年導演的引路者論壇舉行,發布「導火線」計劃
    大合影圓桌討論,真知灼見在活動論壇環節,幾位大咖嘉賓就如何挖掘新人導演,在挖掘之後如何更好的為青年導演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等話題展開討論,並且以現在市面上青年導演扶持計劃的開展,來深入探討現在的各大扶持機構到底在青年導演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並是否能夠有效的被青年導演所接受。
  • 7.8分《星河戰隊》《本能》導演作品,難怪尺度這麼大
    沒錯,這些都是影壇老炮,範霍文所執導的經典作品。範霍文導演的電影風格,一般尺度較大且都充斥著暴力元素,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影片的敘述能力往往要凌駕於暴力之上,深厚的影像掌控能力,在歐洲類型片導演中,是極為少見的,尤其是在科幻驚悚類型片上的造詣,與斯科特相比也是不遑多讓。
  • 導演斯圖爾特·戈登逝世,曾執導《活跳屍》《活魔人》
    當地時間3月24日,美國導演斯圖爾特·戈登(Stuart Gordon)因多器官衰竭去世,享年72歲。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他執導的恐怖片《活跳屍》(Re-Animator)和《活魔人》(From Beyond)曾圈粉無數,至今仍被視作影史經典恐怖片。
  • B站跨年晚會火出圈 導演宮鵬披露出爐始末
    具體到節目上,宮鵬舉例說,「從共情來講,B站提供給我們數據,我們能分析出比如說日漫、國風是大家比較喜歡的東西,在這些方向上就會做節目安排。宮鵬團隊還發現,今年的爆款動畫片《哪吒》,無論是B站的圈內人、圈外人都喜歡,「這個節目能夠滿足所有人情懷點「,而由GAI來演唱還照顧到了小眾的嘻哈群體的審美,嘻哈的唱法加上國風的填詞和傳統神話寓意,讓所有人都容易接受並產生共鳴。
  • 專訪《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科幻電影的土壤是這個時代
    也正因如此,他在後續的片子《同桌的你》和《流浪地球》拍攝時,把更多的創新部分前置到了籌備階段。在實際的拍攝階段不參與更多的創意,而是把精力留在處理那些具體問題上。2014年,他的第二部導演作品《同桌的你》上映,票房成績優異,超過4.56億元,影片又於同年榮獲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大獎,讓郭帆被外界譽為80後「新銳」導演之一。
  • 科聲小評:關於青年的定義
    作者:小冰這兩天有一個小討論,問,什麼算是青年?青年的定義是算幾歲呢?從 WHO 到教科文組織還有各國機構其實都給出過類似青年,中年,老年的定義。每個人可能也有自己的定義,但可能這些定義都是不同的。科學的討論的確要講求一個定性標準。但定性本身其實並非是一種「真理」,它甚至也不具備科學的「可證偽性」。
  • 《暴烈無聲》導演忻鈺坤:邊界地帶的遊歷與冒險
    他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說,「做出來,就繼續當導演,做不出來,就去幕後,做攝影師;再不行,就去開家飯館,做一個純粹的影迷。還好,最後的結果也並不壞。」  和很多青年導演一樣,忻鈺坤也經歷了製作層面的種種困難。預算捉襟見肘,臉兒熟的演員一個也請不起,後期製作沒跟上,用「土得掉渣」來形容也不過分。不同的是,這部電影從一眾同行的作品中殺了出來,不僅獲了獎,還上了院線。
  • 怎麼中國導演都主動在百度網盤上搞首映了?
    把熱愛自我表達的青年導演都逼到哪兒去了!」 塵歸塵,土歸土。來自大眾的文藝作品,就要到大眾的審美與趣味中找:比如,P站。 不信就看看這部《二龍湖浩哥之四平青年》。
  • 不想當編劇的廣電總局不是好導演
    要說中國最大的導演到底是誰,歸根結底,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姜文等小輩兒一律靠邊站。真正能夠拍出一部一審便過的好片子的,還唯獨只有「高大上」的廣電總局。俗話說的好,「不想當演員的模特不是好廚子」,而「不想當編劇的廣電總局也不會是好導演」。
  • 人物:韓曾光,做導演要永遠和自己鬥爭
    在冬天陽光明媚的午後,這位帶著黑框眼鏡很是儒雅的青年導演如約而至。他最近在忙著為一部新電影和一部新劇做準備,問起新劇時,他說希望打造一部「中國最有溫度的懸疑劇」。把信用卡刷爆拍出來畢業作品當初大學考電影學院的時候,就是奔著做導演去的,可是陰差陽錯考上了戲文專業。對於從小受到家庭影響熟讀歐洲文學,自學攝影的韓曾光來說,這可能顯得是很順水推舟的事情。
  • 從失敗開始的成功,我們還能拍出像《紅衣小女孩》那樣的恐怖片嗎
    執導此片的導演程偉豪才三十歲出頭,被認為是未來最值得期待的青年導演之一。其實,這並非程偉豪第一次拍攝恐怖片。2008年,當他就讀臺灣藝術大學,同學一窩蜂地以鬼片作為作業拍攝題材時,反骨的他就曾以短片《搞什麼鬼?!》嘲諷經典鬼片及破解鬼片公式,獲得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影展「亞洲優秀電影獎」、臺灣南方影展「最佳新人導演獎」的肯定。
  • 「斜槓青年」蔣欣:江小美有我的影子,但我不想成為她
    這些天,蔣欣主演的電視劇《如果歲月可回頭》正在東方衛視熱播,劇中,「男人幫」有個擅長調解矛盾的「粘合劑小姐姐」,就是蔣欣飾演的「斜槓青年」江小美。她是餐吧老闆、兼職導遊,性格堅忍、亦柔亦剛、愛憎分明;她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曾混過江湖,也曾因嫁給家暴男備受傷害。
  • 這部電影來源於試圖改造的美國類型片
    伊馮娜·塔斯克認為《功夫》對暴力的低調表現某種程度上來源於該劇集試圖改造的美國類型片—西部片的傳統。當《功夫》的編劇指南把凱恩描述成「一個經典的美國英雄形象」時(皮拉託,1993:27),卡拉丁已經在電視裡演過謝恩(1966-1967),另一個「不得不採取行動的和平主義英雄」(2001:122)。一部同時代的《君子》雜誌封面上畫著凱恩腳踢孤獨的羅傑,並配以標題「終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