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啥叫「哲學殭屍」?會咬人嗎?(二)
可設想性、可能性、與哲學殭屍的可設想性前文說了這麼多,那麼我們討論的這個論證,其弱點又是什麼呢?我想你可能已經隱約感覺得到:我們憑什麼說可設想性蘊涵可能性?我們又不是上帝!我已經在上面解釋了其中一個理由,儘管這個理由很難說得上有很強的說服力。因此,可設想性與可能性的問題會進一步引起一系列的哲學討論。牛津大學出版社甚至為此特別出版了論文集《可設想性與可能性》(Conceivability and Possibility, Gendler&Hawthorne 2002),邀請了許多著名的哲學家參與討論。查莫斯本人也參與其中,而且他的說法不無道理。
查莫斯承認一般可設想性並不意味著可能性,但他繼續指出理想的可設想性(ideal conceivability)蘊涵可能性這一概念。(Chalmers 2002)查莫斯提到的所謂理想的設想,就是一個全知、完全理性的人可以設想的事情。當然,我們不是全知全能、完全理性的人,所以查莫斯補充道,我們可以從側面的理由推斷,一個全知、完全理性的人可以設想些什麼。他認為某些假設是無法推翻(undefeatable)的,這意味著無論我們獲得了多少知識或我們思考了多少,即使我們達到了全知、完全理性的境界,也會保有那個假設。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發現一些理由,認為一個設想是無法推翻的,便確立了一個理想的設想。
問題是,為什麼我們可以說哲學殭屍的設想是理想的,是無法推翻的?查莫斯未嘗明言,但是他的很多其他作品都揭示了他的想法。(Chalmers 1996、2003、2018)他認為這是基於一個原則,這就是他多番引用的約瑟夫·萊文(Joseph Levine)所說的「解釋鴻溝」(the explanatory gap)(Levine, 1983)。在此無法詳述「解釋鴻溝」,只能作出一個簡單的說明。簡而言之,「解釋鴻溝」的概念是,我們的自然科學所研究的都是有關於事物的功能、運動跟結構,但是要說起對於紅色,這種顏色的感覺,又有什麼功能、運動跟結構可言?它就是長這樣的,這是一個特性,沒有什麼可以解釋的。因此,自然科學所描述的功能,動作和結構永遠無法用於解釋主觀感覺,也無法據此解釋主觀意識。回到我們對於殭屍的設想,根據解釋鴻溝的理論,無論我們對物質結構擁有再多的想像跟理解,我們都無法推斷出他們有意識,因此它們永遠能被合理地設想為殭屍,並且這些假設是永遠不會被推翻的。這是殭屍的理想的可設想性的由來。
關於解釋鴻溝與哲學殭屍的設想兩者的關係,我認為至少有三大問題。
首先,解釋鴻溝其實是一個很古老的問題,至少可以追溯到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時代,它對物理主義早就提出過強有力的挑戰。(Leibniz 1714/1989)儘管哲學殭屍這一論點是不同的,但它依賴於解釋鴻溝理論。那麼,一旦建立了解釋鴻溝理論,哲學殭屍又會給物理主義帶來哪些新的挑戰呢?哲學殭屍論點的支持者似乎認為,就像普通人的直覺支持解釋鴻溝的成立一樣,普通人也有直覺,即哲學殭屍是可能的,這件事也是顯然的。但我們知道這兩種所謂「直覺」並不相同。因此,當兩種不同的直覺相互支持、互為補充,物理主義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問題在於,即使查莫斯也承認,大多數人對可設想性和可能性的直覺通常是不可靠的,因此才需要提出理想的假設;當我們繼續追問哲學殭屍論點的支持者,為什麼要相信有關於哲學殭屍的直覺,他們又會拿出解釋鴻溝作為盾牌。簡而言之,真正的問題似乎都離不開解釋鴻溝。哲學殭屍這一論點就像是在疊床架屋一樣,除了作秀表演之外,並不見得能夠做出任何實質性的貢獻。
其次,為什麼我們要認為解釋鴻溝是正確的?從一開始,解釋鴻溝本身也是一種依賴直覺的陳述:為什麼說事物的功能,運動和結構不能產生主觀意識和感覺?為什麼說主觀感覺沒有功能,動作或結構?當然,查莫斯和萊文可以像個嘮叨的老奶奶一樣,請求大家回想再回想自己的個人感受,不同情他們的說法就繼續回想,直至大家都同意他們為止——查莫斯本人就是這樣做的。但是,可想而知的是,有些人永遠不會同情這一說法。唯恐解釋鴻溝不夠令人信服,萊文本人作了一番額外的解釋。他要求大家再做一個假設:兩個人的物理結構跟功能一樣,主觀感覺卻不一樣,可能嗎?可能!因此解釋的鴻溝是便有立足點了。
但是,這麼一來,解釋的鴻溝與哲學殭屍的可設想性便陷入循環論證的困境:查莫斯說,殭屍的可設想性基於解釋鴻溝,而萊文在論證解釋鴻溝時,反過來又依賴於哲學殭屍的論證。到底解釋鴻溝和哲學殭屍的設想,哪個才是最為根本的立足點?也許,查莫斯和萊文只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相同的直覺,但是這種直覺都無法清晰地闡釋,因此出現了不同的表達方式。然而,無論是解釋鴻溝還是殭屍的可設想性,它們都只是訴諸於一種非常模糊的直覺。幾乎沒有什麼不可動搖、讓人非接受不可的絕對性可言,可靠性也變得令人懷疑。
第三,正如我在上文所寫,解釋鴻溝是個古老的哲學命題,對它的回應其實也是古已有之。從近代首位著書立說的無神論者跟唯物論者梅裡葉神父(Jean Meslier, 1664-1729)以來——順帶一提,梅裡葉是位一生平靜的法國鄉村神父,死後卻留下了近代首部無神論跟唯物論著作,啟發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的一整代知識份子,其中更提出了類似達爾文主義的演化論;書中,他說自己對於講臺下的信眾實在良心有虧,每天也渴望他們不要再相信自己荒謬的講道云云—— 再到以後的霍爾巴赫(Baron d'Holbach, 1723-1789) 跟畢希納(Ludwig Büchner, 1824-1899) 等人,均曾回應解釋鴻溝。(Meslier 1729/2009; d'Holbach 1770/1820; Büchner 1884)他們都指出,人類是難以捉摸的,我們也不能低估物質的能力。試想一下,物質在自然界中產生了多少奇妙現象,我們對這些現象背後的複雜原理又了解多少?因此如此無知的我們,憑什麼認為物質結構絕不能生出我們的主觀意識?其中,梅裡葉的論述尤為精闢。他指出,我們對物質的理解僅限於用眼睛、耳朵等感官進行的表面觀察,但是我們對它們內部的運作和能力,又了解多少呢?
參考文獻:
Chalmers, D 2002, 'Does conceivability entail possibility?', in TS Gendler & J Hawthorne (eds.), Conceivability and possibilit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pp. 145-200.
Gendler, TS & Hawthorne, J (eds.) 2002, Conceivability and possibilit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Levine, J 1983, 'Materialism and qualia: the explanatory gap', 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 vol. 64, pp. 354-361.
Meslier, J 1729/2009, Testament: memoir of the thoughts and sentiments of Jean Meslier , Prometheus Books,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