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用長徵5系列運載火箭搭載「嫦娥5號」升空,飛行器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目前正朝著月球進發。大部分外國媒體和機構對此都持積極觀點,但是也有部分國家的媒體喜歡「對號入座」,甚至搞起了雙重標準。比如印度媒體,《印度第一郵報》就陰陽怪氣地稱,中國的太空發展計劃,將對世界其他國家形成競爭,包括印度在內。甚至有的印度媒體還說「我們就要被中國超越了」。

「嫦娥5號」月球探測器上帶有機械臂,探測器降落月球後,將會採集月球上的土壤,共採集兩千克的樣品,探測器設計了兩種採樣方式,分別是鑽取採樣和表取採樣。鑽取採樣是用一個2米長的鑽杆鑽入月表內部,採集大約兩米深度、約0.5千克的月球土壤樣品,剩下的1.5千克這是採用表取採樣。可以說「嫦娥5號」月球探測任務的難度,堪比當年的阿波羅登月。

「嫦娥5號」月球探測器有4位成員,分別是:軌道器、著陸器、上升器、返回器,每一個成員都非常重要,要研製出能夠在月球著陸,並能夠採集月球土壤,再返回地球的探測器是極度困難的,現在全世界僅有兩個國家有這個實力。這不僅考驗一個國家的航天工程相關技術和產業,也考驗先進的電子科技水平和工業製造能力。
「嫦娥5號」月球探測器在進入月球軌道後,將在合適的時機從軌道器中釋放著陸器,著陸器帶著上升器登陸月球後,開始採集月球土壤,採集完成後,上升器將帶著土壤再度進入月球軌道,跟軌道器再度相遇,進行對接後,上升器跟返回器連接在一起後,上升器將月球土壤裝進返回器內,然後再跟軌道器一起返回地球軌道,而這個距離長達5000公裡,在進入臭氧層前,返回器會跟軌道器脫離,返回器經過一段時間的下墜後,打開減速傘,最終降落在地面上。

對於中國的「嫦娥5號」探月工程,大部分國家和機構都表示讚賞,並認為中國有這樣的實力,能為世界帶來寶貴的財富,稱讚中國的探月計劃是在為全人類謀福祉。德國行星地質學家卡洛琳·凡·德·博格特稱,在技術層面上,能將月球土壤樣本帶回地球本就是了不起的能力。歐洲航天局人類與機器探索研究員詹姆斯·卡彭特說,這次飛行將會是「未來人類探索的一次很好的預演」。

但也有不和諧的聲音出現,比如印度媒體,印度媒體不僅酸溜溜的稱「嫦娥5號」是最具雄心的登月任務,還聲稱將跟其他國家形成「穩定競爭」,潛在意思就是中國要控制太空,其他國家應該抱團,應對這一事件。而印度網絡這有一種擔憂的聲音出現,甚至有印度網友說:我們要被中國超越了,如此詼諧幽默的場景,估計也就印度最突出了。有意思的是印度之前也了發射月球探測器,但是以失敗告終,還是被NASA曝光證據後才承認的,而且印度的「月球2號」探測器無論水平,還是技術性能,都無法跟「嫦娥5號」相提並論,又哪來的被中國超越一說呢,還不如2013年中國發射的嫦娥3號月球探測器。
而CNN居然說中國在挑戰太空規則,要主導太空秩序,如此邏輯真是令人啼笑皆非,難道印度之前發射的登月探測器和火星探測器就不是嗎?!更不用說日本和其他西方國家,如此雙標真是令人大開眼界,BBC更是說話不過大腦,變著花樣的污衊抹黑。

正如科學雜誌《自然》所說,不少科學家更希望能夠實現跨國合作,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共享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本。而中國也有大心胸和內涵,願意接受友好的國際合作,共同為人類謀福祉。某些國家首先想到自己,違背全球合作共贏的大潮流,大搞孤立保守的國家是不會有前途的,也註定這樣的思維會被歷史車輪給碾碎。隨著中國日益強大,對世界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未來中國極有可能是太空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領導者。
作者: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