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同學們,我們又見面了!
今天做點創新,更一篇遊記,來記錄我的野採之旅
雖然有一些小小的波折,但總的來說還可以,
So,我決定寫出來給大家看看:
一個野採者的
真 實 故 事
話不多說,接下來是正文
今年十一假期裡,我去了趟房山十渡拒馬河,
在家憋了那麼久,能出去玩是多麼快樂的事
快樂到模糊
這次的目標:野採水草+中華小長臂蝦+黑殼蝦+釣魚(娛樂)
因為是臨時決定的,所以裝備帶的不是很齊。
10月6日早上,出發,
出發地為我家,西五環附近
目的地定位十渡拒馬河
經過大約一個小時的路程,先到了六渡,找到了前年來的農家旅店
前年來玩的住宿地
當然這次只準備玩一天,沒打算住。
停下車後去了上次野採中華小長臂蝦和長鰭鱲的排水溝,就在旅店邊上
對於一個野採多年的我來說
排水溝也是塊兒好地
上次來玩的時候,吃完晚飯來這下了個地籠,抓到了五隻中華小長臂蝦和兩隻長鰭鱲苗
這次是白天,水溝裡除了水草啥都沒有,看了兩眼就走了
然後又去了六渡橋下,但已經用鐵網封上了。河上還有一座小石橋,但是橋下水流很大,水淺,而且大部分都是水綿。岸邊幾個能下去的灘涂已經有幾個小朋友在玩了,顯然那不是我要找的目的地。
接著往前走,一路上都是景點和遊客,而且下不去河,沒辦法,只能繼續往河的上遊走。
一直走到十二渡,路上的車已經很少了,基本上連遊客都沒有。
看來要無功而返了
正準備往回走,看到路邊有個公共廁所,就去上了個廁所
……………
從廁所出來,往後一望
突然看到:
廁所後面居然有一片天然湖,和拒馬河連通,但水流很小。
水靜,人少,水草多,旁邊還有蘆葦,河邊還有一個別人搭好的石板。
在這釣魚再好不過了啊
拿東西,開釣!
當然不太會釣魚的我,一般直接裝好竿掛上食就釣。
第一鉤還沒下水,我低頭一看:
看到沒!
一隻中華小長臂蝦!
幾乎透明的身子完美隱藏在水底
看到蝦先不著急撈上來,拍張照也不遲
什麼叫做自信
第一個目標,get!
接下來的一上午,都是在釣魚,撈蝦,釣魚,撈蝦……
十渡的拒馬河有個特點,就是小魚鬧窩很嚴重
但這兒不是麥穗魚鬧窩,都是一群群的小馬口魚
個小,嘴大,還特能搶,實在是跟麥穗有一拼。
一晃就到了下午兩點了,釣了幾個小時沒什麼魚,差不多該換地了
釣魚結束,看了一下收穫:
兩條鯽魚,六隻小馬口魚苗,一堆被網子撈上來的中華小長臂蝦
最大的一條
其實還有一個小一點的鯽魚,是我爸釣的
檢查了一下魚的身體狀況,挺健康的,說明水環境還是很不錯的。
走的時候把魚都放回去了,只留下了蝦
這裡我說一下野採的原則:一定要在不破壞原生環境的前提下野採,並且只帶走一小部分有條件飼養的種類,其餘的要全部放回野採地點。
「有條件飼養的種類」是指能在人工飼養下健康成長,並最好能在人工環境下繁殖的種類。飼養環境應該與原生地相似,包括水溫、水質、水流、造景等。
今天的目標已經完成大半,就差水草和黑殼蝦了
考慮到時間原因,我們決定去四渡看看有沒有合適的地方
上路!
又經過了半個小時,到了四渡橋下
四渡主要都是類似於溼地的淺灘,岸邊水深不過半米,覆蓋著大量的水草和小型挺水植物
我習慣性的稱為:大片的水草墊子
這種岸邊淺水區,正是黑殼蝦最喜歡的地方
於是乎我找回了我小時候的最大樂趣:
用網子從河底的沉積物中撈出各種奇怪的小生物
那是我以前每周六周日都要到河邊幹的事
被我親切的稱為「挖泥」
只需要往水草從裡一撈,就會有數不清的小生命就會在網子裡蠕動
蜻蜓幼蟲、豆娘幼蟲、龍蝨、水蛭、孑孓這都算常見的,
黑殼蝦,蘋果螺,耳蘿蔔螺數不勝數
運氣好的還能抓到鱔魚、刺鰍、黃黝、水螳螂……
在河邊「挖泥」,總有你想不到的收穫
當然,在幾乎完美的擬態下,發現它們也是很考驗眼力的
對比一下,有沒有看出來?
豆娘幼蟲
蜻蜓幼蟲
水蛭
田鱉
這是一種昆蟲
不是鱉
為了防止被某些動物咬到,我穿上了防水靴
野採必備
在水草多的地方撈一網基本能抓到十多隻蝦,只挑最大的兩三隻留下,剩下的都放掉,
沒一會兒就撈到不少蝦了
當然我也發現一些可以說是比較不道德的行為,
一些人把撈上來的水草和泥就直接扣在了地上,混在裡面的魚蝦在地上自生自滅,
雖然說有一些蝦能蹦回水裡,但是絕大多數還是乾死在岸上
被淤泥覆蓋的草地和乾死的黑殼蝦
這種行為不是個例,很多人都沒有這個意識,
隨手把撈上來不要的東西放回水裡,費不了多少力氣,
「對生命有個最起碼的尊重」
眼看天色已晚,桶裡的蝦也差不多夠了
洗靴子的時候又順手採了幾種水草
收攤!回家!
最後看一眼這片生機勃勃的小溼地
撤退!
結果路上堵車了……
本以為堵一會兒就通了,結果一等就是半個多小時
桶裡的蝦已經開始缺氧,從水裡一個勁的往外跳
是時候拿出氧泵了
等等……
氧氣泵沒帶!!!
野採了這麼多回的我就要翻車了嗎?
不可能的!
我還有最後的應急方案!
手動加氧!
可是沒有舀水的……
情急之下
我在一根筆的幫助下
手撕礦泉水瓶,做了一個舀水杯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左右,我就一直在不停的手動加氧
水已經開始變髒了
最後歷經將近三個小時的路程才到了家
不過我成功做到生物零損耗
按照以往的規矩,新來的先檢疫
因為是房山的蝦,所以隔離檢疫前先要過水
然後所有蝦都到一個大桶裡隔離
水裡放了一些苔蘚和剛毛藻供蝦攀附
同時打氧保證水中的溶氧量
因為房山的水環境比較好,而且蝦都很健康,所以就沒有泡藥
一般來說,無脊椎動物耐藥性比較低,沒啥大問題不建議下藥
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可以入缸了!
入缸時間定在了周末
它們的新住所是一個大玻璃水槽,下面養的是金魚和錦鯉,整個系統是個原生態草缸與純魚缸結合的試驗基地。
也就是我在一年前設計的錦鯉地缸
自己做的3D設計圖
現實版
再看看缸裡的生物吧!
中華小長臂蝦
黑殼蝦
就拍了一張
還有水草們!
金魚草都是原來的
下面的是現在的狀態
一條闖入鏡頭的斷尾小白條
還有被耳蘿蔔螺吃掉的
一大叢苔蘚
剛毛藻球
直徑已經將近30釐米
現在是一條麥穗魚的窩
槐葉萍
不過這是潮白河採的
這次的房山野採之旅就圓滿結束啦!
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滿意的一次旅行了,看到了很多以前沒見過的生物,也重溫了小時候的樂趣,
唯一的不足之處是拍的照片太少了,特別是到房山玩的那一部分。主要還是因為玩到一半才想起來寫文章這件事,而且一手撈魚一手拍照真的很困難,還要防止手機掉到水裡。
我在考慮下次應該拿根繩把手機栓脖子上。
在文章的最最最後,我還要提醒大家一件重要的事:
外出野採,一定要帶打氧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