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這本書的討論和反思,曾經是鋪天蓋地,眾說紛紜。該事件所涉及的熱點人物之多,情節之離奇毫不遜色好萊塢大片。
19歲史丹福大學輟學生,懷揣著「偉大的夢想」,其創辦的公司Theranos市值達到90億美金(2015年),被稱為女版賈伯斯,最終被證明是個騙局——歷史第二大騙局,僅次於安然醜聞。
關鍵詞:女版賈伯斯,斯坦福輟學生,血液檢測
我們的女主名字叫Elizabeth Holmes(以後簡稱EH),先來羅列一下她的新聞標籤:
2003年,19歲的她從史丹福大學輟學(賈伯斯,比爾蓋茨,扎克伯格也都是中途輟學,然後成就一番偉業);
所創辦的公司名字叫Theranos, 2015年估值90到100億美金,一度超過優步Uber市值;
和賈伯斯的穿衣風格相似,黑色高領衫black turtleneck,而且在「模仿」賈伯斯自傳裡面的情節來管理自己的公司
(好聽點來說就是賈伯斯的粉絲,諷刺點說就是:一直致力於活成賈伯斯的「模樣」);
發明的血液檢測儀號稱醫學史上的重大的,革命性的突破:
只需一滴血,即可做200多個醫學檢測和分析,成本大幅降低—從現在的幾百美金降低到幾個美金
真正做到了隨時,隨地,立等可取!
網上可以搜一下她的視頻或者圖片,你一定會被驚到——低沉的嗓音和迷人的眼睛
EH的夢想真的太美好了,可以稱之為偉大的夢想。是不是很激動?
2.
關鍵詞:天團,「全明星」董事會,眾星雲集
公司董事和投資人的陣容讓我想到的是:天團,全明星,
錢寧(Channing Roberston),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院長
舒爾茨(George Shultz),美國前國務卿(裡根時代),前財政部長,前勞工部長
默多克(Rupert Murdock),華爾街日報(WSJ)老闆,新聞集團老闆,世界傳媒大亨,鄧文迪的前老公
Tim Draper,身價10億的著名投資人,曾經投資過百度,比特幣,特斯拉,spaceX, solarcity, twitter, skype等等項目
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外交家,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James Mattis,前美國國防部長(川普總統任期內)
William Perry,前美國國防部長
Bill Frist,心肺移植專家,前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
沃爾格林公司(Walgreen),全美最大的藥店連鎖集團,成立於1901年,2020年營業額1368億美金,
貝琪 德沃斯Betsy Devos:前美國教育部長(川普總統期間)
投資老手,商業領袖,政界大腕兒,專業級,大師級的配置
總結一下:眾星雲集,璀璨奪目!
3.
關鍵詞:」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一個演員的誕生」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
現在我來介紹一下科學常識:血液檢測因為涉及到很多的化學檢測和反應,所以血液樣本的數量不能太少,一滴血的數量當然是遠遠不夠;有人認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稀釋原來的血液樣本,以達到「增大」血液樣本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樣操作的結果是」汙染「血液樣本,最終導致檢測結果無效。如果這個致命的技術難題一直沒有辦法逾越,那麼所有的夢想就只能是夢想或者是空想或者是幻想。
EH拒絕接受這個現實,認為最終會突破這個技術難點,正如矽谷的某些企業家的做法,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演得太久了,你就真的是了(個人翻譯),EH入戲太深,連自己都信了。所以她自信滿滿的告訴投資人或者其他的董事,我們是偉大的公司,我們的技術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進步,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投資機會!成功塑造出這樣的假象——如果不想錯失這樣的偉大公司,那就趕快哦。
很快一家公司應聲入局:美國沃爾格林公司——實際上的真正的大公司。因為擔心被競爭對手佔了先機,沃爾格林公司完全不顧背景調查的給出的否決建議,「毅然決然」的投資了1.4億美金,並首先在40多家門店開設血液檢測服務,計劃推廣到全美8000多家超市。
等等!?居然有這樣的劇情?這應該是小說情節吧?現實就是這樣發生的,匪夷所思到難以置信!沃爾格林公司還真是聘請了行業內的專業人士Kevin Hunter前往Thernaos公司進行調查,但是EH的公司百般推脫,直到最後也沒有讓他們看到儀器的樣子和檢測流程。最最狗血的就是在這樣的調查結果下,沃爾格林公司依然奮不顧身的自投羅網了!
有了沃爾格林公司的「金字招牌」,眾多的投資老手沒有任何懷疑的選擇了相信。許多身經百戰的商界老手就這樣被迷了心智,連個機器的影子都還沒有看到的情況,更別提做個基本的調查和研究,就「迫不及待」或者是「爭先恐後」的投資了theranos公司。
沃爾瑪(Walmart)的創始人投資 1.5億美金,
默多克投資1.25億美金,
沃爾格林公司投資1.4億美金,
所有的投資人和董事當時都在「暗自慶幸」沒有錯失良機,
媒體(財富,福布斯,彭博杜新聞等等)不明就裡的「推波助瀾」——那些溢美之詞,現在看來就是肉麻,甚至可恥!
歡呼雀躍中,一個矽谷新秀和明星就這樣被「製造出」來了,一個演員誕生了——EH穿上了賈伯斯的標誌性黑色高領衫,用她那精心設計的低沉嗓音,能夠不眨眼的藍色大眼睛(很神奇),開始了自己的「演藝生涯」,配合參演的(不明真相)群眾演員包括 美國前副總統拜登,前總統柯林頓,前阿里巴巴主席馬雲,CNN,TED。
有人會問,既然技術上的瓶頸沒有辦法突破,那她怎麼來「圓夢」麼,補充一下:除了信口雌黃以外,EH還搬出了秘密武器—-Siments的血液檢測儀器放在「後臺」假模假樣的配合表演——名副其實的騙局開始了!
什麼是事實和真相,最重要的是人們開始相信了,EH開始相信了——這不是表演,這就是真的——夢想已經變成了現實。不管什麼質疑的聲音,EH都認為是對她的誤解,不斷「誇下海口」,事實會證明一切———承諾太多的理由也許就是沒有辦法實現。
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入戲太深,最終達到人戲合一的最高境界。
但是戲總有收場的那一天,演員也要謝幕的那一刻。
然而,然而這一刻來的太曲折。
4.
關鍵詞: 人性的光輝,泰勒,默多克
幾個具備基本科學知識和倫理道德的勇士站出來了。
泰勒(Tyler Shultz),是不是名字有點熟悉?是的,他是喬治舒爾茨的孫子,Theranos的董事之一。泰勒年輕正直,身世顯赫,一直在尋找夢想,涉世未深的他很輕易的就被EH徵服了,這麼偉大的夢想,他也要積極的參與其中。他最終進入Theranos公司實習,但是在8個月後就離開公司,並最終成為揭開騙局的關鍵性人物。他始終沒有想到所謂偉大的公司和遠景,居然就是徹頭徹尾的騙局!
Richard Fuisz 曾經還是EH家的鄰居,是個醫生,發明家——名下200多項專利發明,企業家,曾在軍方和情報機構工作。當他聽說了EH的發明後就一直懷疑其真實性,因為違反科學常理——樣本數量太小,怎麼可能做出來200多個檢測。更奇怪的是這個發明,居然沒有任何醫療行業同僚們的的推薦,也就是未經證實—-令人懷疑!
也許是作為行業的專業人士,又是鄰居,EH沒有第一時間去找他諮詢或者請教,深深的傷害了鄰居的「自尊」,Richard開始調查Theranos公司。
我們的作者John Carreyerou(簡稱JC)華爾街日報的記者,默多克是他的老闆,他曾經兩次獲得普利茲——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獎,「新聞界的奧斯卡」。
完全不是出於劇情的需要,讓我來說一下比劇情還精彩的事實:
2015年3月,華爾街日報的老闆,也就是投資了1.25億美金的默多克和EH在Theranos會面,期間EH要求默多克出面幹涉,否則會起訴報社。
2015年9月份,在JC準備公布調查結果的兩周前,EH和默多克在8樓會面(當時毫不知情的記者JC就在15樓)再次要求停止調查並禁止發布,默多克回應道:我相信記者會公正的處理此事——這一刻被稱之為美國新聞報導的輝煌時刻。
在巨大的壓力下,仍然能夠堅持正義的人,都是偉大的,都是值得我們尊敬和銘記的!
他們也許一直平凡,就是在這一刻,
他們沒有因為壓力而「助紂為虐」,沒有袖手旁觀,依然不忘初心,依然綻放人性的光輝!
再次,我們要感謝在關鍵時刻選擇了正義的人:
默多克對於新聞報導記者的信任和支持,為保護新聞報導的客觀性,獨立性,公正性所做的行為,令我們肅然起敬。
Tyler因為堅持自己的觀點,受到Theranos公司僱傭的律師和偵探的跟蹤,法律威脅,為此他需要承擔40萬美金律師費,更令他傷心的是他的爺爺喬治舒爾茨也不相信他,並拒絕和他做任何的交流。但是他的奶奶堅信自己的孫子是正直和善良的,她勇敢的站出來支持Tyler。Tyler曾經長達一年「隱姓埋名」防止有人跟蹤,更是一度被指控出庭——但是在開庭前的9周被取消。Tyler小夥的心理負擔,精神折磨,經濟壓力——遠超常人想像。
這裡稍微說一下Theranos僱傭的律師團隊Davis Boies——可以想像一下當面對這樣的「爪牙」的時候,我們的勇士也曾經一度絕望和恐懼。4.1DB是業界大牛,客戶包括微軟公司,好萊塢導演哈維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等等。律師界收費最高的公司,據稱每個小時1萬美金。在擔任Theranos公司律師期間不擇手段——跟蹤記者和其他關鍵證人,以之前籤署的保密協議,以高昂的律師費用和控告上庭等威脅手段企圖「封口」此事。
不是結局的結局
4.52015年9月EH和她的公司Theranos一經報導,立刻引發了各方調查和相應的起訴, 包括默多克,食品和藥品監管機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沃爾格林公司,聯邦大陪審團等等。除了之前的判決外——10年內不得擔任上市公司的董事和高管,交還股份,罰款50萬美金等等,2021年3月9日開庭的審判將會是刑事起訴部分。
5. 幾點有意義的啟示:
有著斯坦福輟學生的標籤,有著賈伯斯一樣的「高領衫」,有著眾星雲集的董事和投資人,有著偉大的夢想——令人很容易就聯想到賈伯斯,扎克伯哥,比爾蓋茨;
也許終有一天,技術可以突破從而實現夢想,就像原來的發生過的故事一樣!多麼省事,多麼簡單,多麼符合邏輯的觀點啊!可能這也是EH能夠獲得董事會和投資人的信任的原因。
雖然賈伯斯,扎克伯格,比爾蓋茨都曾經是輟學生,並獲得了成功,但是請注意他們所在的行業是計算機或者信息技術行業——一個新興的,可能很小的時候就有能力學習編程技術,所以取得成功的年齡會比較年輕。
傳統的醫療行業需要經過長期的專業培訓和教育,需要長期的專業研究,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這些行業的大牛在60多歲的年紀才能取得成績或者成果。
請思考一下:EH有這樣的行業背景和經歷麼?這個行業中是不是有過這樣的沒有任何技術積澱和背景的公司能夠突然的「爆發」。
outside view,這個詞是我在「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知道的(這本讓我」頂禮膜拜「的書評在稍後推出),(具體到本書的背景)意思是人對自己的判斷往往過於樂觀,這個時候需要「外界」的客觀評價或者評估,以矯正這種認知的偏見。例如: 業界內同類項目或者產品的成功和失敗對比。對於這樣一個「產品」,沒有醫療同行的推薦和分析,是不是也不太正常呢?
有人說這是常識性的錯誤,稍微有點科學常識的人都能夠判斷出來。但是在面對各種的權威人士,有著顯赫背景的機構和個人,異口同聲的時候,又有幾個人能夠保持自己的清醒和理智呢?尤其是獨立的思考,不受影響的去辨別真偽,而非「方便的」相信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這一點是不是知易行難呢?
限於篇幅的緣故,我省去了個人認為不太關鍵的細節和人物。
限於寫作和翻譯水平,不當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