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如果有重量,超過地球一半會怎樣?

2021-01-15 DeepTech深科技

過去的 10 年,人類就製造了地球上 90% 的信息。也許我們正在改變地球存在的形態,卻不自知。

1947 年,第一個電晶體誕生。從此地球上有了以數字形式存在的信息,它的基本單位是比特。與之對應,物質的基本單位是原子。

根據 IBM 估計,現在地球上每天產生的數字信息是 2.5 × 10 字節。1 個字節由 8 個比特組成,因此,地球上每天產生的信息比特數是 2 × 10 個。

這樣發展下去,會迎來一個奇點:地球上的數字比特比原子還要多。

8 月 11 日,美國物理聯合會的開放期刊 AIP Advance 發表了一篇論文 The information catastrophe(信息災難)。論文從 「物質存在」 的角度來看待信息。「信息」就是第五種物質形式(前四種是固體、液體、氣體和等離子體),而且可能是宇宙中物質的主要形式。

作者還預測了這樣一個未來:當比特數超過了原子之後,我們就進入了 「計算機模擬並由數字位和計算機代碼控制的世界」,並用「信息災難」 來命名。

圖 | 信息產生及增長的重要節點(來源:The information catastrophe)

這一觀點可以追溯到美國物理學家約翰 · 阿奇博爾德 · 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惠勒與波爾一起解釋了核聚變的基本原理,並且最早開始使用 「黑洞」 來描述「萬有引力坍塌的物體」。

惠勒認為宇宙由 3 部分組成: 粒子、場和信息,並提議根據資訊理論重新規劃整個物理學。1989 年,他在聖菲研究所發表了一篇論文《信息、物理現象、量子論:尋找聯繫》(Information, physics, quantum: The search for links)。論文中,他假設宇宙產生自其固有的信息,並創造了短語——it from bit(它來自比特)。

圖 | 約翰 · 阿奇博爾德 · 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

此外,其他科學家也獨立估計了一比特信息的質量。宙的信息內容一直是新理論和新想法的核心部分,包括黑洞和全息原理、計算宇宙、引力的湧現、量子化的慣性。

論文的作者 Melvin Vopson,目前在樸次茅斯大學擔任高級講師。他提出了質量 - 能量 - 信息等效原理。理論認為,信息不僅是物質的,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轉化為質量或者能量。

一個比特的信息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抽象的信息粒子,沒有電荷,沒有自旋,靜止質量為:

mbit= (kBT · ln(2))/c

其中,kB是波茲曼常數,t 是存儲信息的溫度,c 是光速。

如果假設信息比特數量的增長分別按照 5%,20%,50% 的速率增長,那麼比特數達到地球上原子數的時間節點分別是 1200 年後,340 年後,150 年後。同樣按照這個速度,這些信息比特的總質量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的時間節點分別是 1830 年後、495 年後、225 年後。

也就是說,最快的話,2245 年的時候,人類所創造的電子信息,就佔了地球的一半重。

當然產生和運轉這些巨大的信息量,需要佔據能源。根據最近一份用電量估計報告,到 2030 年,通信技術可能使用高達全球電力容量的 51%(報告來自瑞典華為技術公司的 Andrae 和 Edler)。因此未來的一個可能是,信息增長受到行星能量的限制。

如果解決了這個限制,「人們可以設想,未來的世界主要由計算機模擬,由數字比特和計算機代碼控制。」

相關焦點

  • 信息如果有重量,超過地球一半會怎樣?
    過去的 10 年,人類就製造了地球上 90% 的信息。也許我們正在改變地球存在的形態,卻不自知。1947 年,第一個電晶體誕生。從此地球上有了以數字形式存在的信息,它的基本單位是比特。與之對應,物質的基本單位是原子。
  • 如果人類留出一半地球給自然會是怎樣的?
    大約在6500萬年前,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地球上超過75%的物種滅絕了,在地球45億年的歷史中,只發生過5次大規模滅絕事件。然而下一次的滅絕已經開始了。到本世紀末,地球上1/6的物種會消失,人類會和他們一起消失嗎?我們要如何在第六次大滅絕中活下來,我們怎麼樣才能預防下一次的大滅絕?如果我們保留半個地球給野生動物會如何?
  • 再見了,有機地球!全球人造物重量首次超過總生物量
    換句話說,全世界所有塑料、磚塊、混凝土以及其他人造物體的總重量,將首次超過地球上所有動植物的重量。根據科學家的估計,目前,全球人造物的重量大約為一萬億噸。對於世界上的每一個人而言,如今每一周都有超過他們體重的人造物品被生產出來。
  • 「信息災難」理論:2245年,地球一半質量轉化為數字信息
    然而,在短短幾個世紀內,人類每年產生的數字比特總量就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量;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信息可能將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這一令人不可思議的結論來自於一項新研究,研究者對數據隨時間的增長進行了觀察,並提出了這種增長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我們生活在信息無比豐富的時代。
  • 如果地球的自轉速度加快4倍會怎樣?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地球在自轉,不同地區的自轉線速度不同,緯度越高速度越慢。赤道的自轉線速度最高,達到時速1674公裡。相比之下,在北緯或南緯60度的自轉線速度僅為赤道的一半,時速為837公裡。如果把地球自轉速度加快每小時一公裡,赤道上的海平面就會上升幾釐米,因為水從地球兩極轉移到那裡。事實上,地球過去的自轉速度要比現在快。4億年前,地球上的一天為21.5小時。而在40億年前,地球剛形成之後不久,那時地球的自轉速度是現在的4倍,一天僅有6小時。這不禁令人好奇,如果現在地球的自轉速度加快4倍,達到40億年前的水平,那麼除了一天時間變得更短之外,還會帶來什麼影響?
  • 人造材料重量已經超過自然界所有生物重量
    本周三,科學家們在一項研究中稱,人造材料的重量可能在歷史上首次超過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該研究詳細描述了人類足跡超過自然界足跡的「交叉點」。道路、建築物和其他建造或製造的材料的重量大約每20年翻一番,研究報告的作者稱,這些材料目前的重量為1.1萬億噸。
  • 信息大爆炸或將威脅人類?屆時改變一半地球?看看這理論合不合理
    存儲和讀取這些信息,需要耗費一定電力,隨著信息的增加,還需要生產新的硬碟去存儲。當存儲的信息以指數級增長時,耗費的電力和硬碟材料的數量會是怎樣的情形呢?根據能量和質量可以互相轉換這一原理,我們可以估計出每年生成的信息,重量是多少。目前每年能生成233公斤的信息,這沒多重。但信息量是以指數級爆炸增長的,假設信息每年比前年多50%,再過225年,生成的信息質量將是地球質量的一半!
  • 如果地球軌道上有多個地球會怎樣?
    關於地球軌道上有多個地球會出現怎樣情況的問題,可以用軟體進行模擬。首先,考慮最簡單的一種情況,在地球對面再放一個地球,太陽位於中心,軌道設定為半徑為1天文單位的圓形軌道,第二個地球就是過去人們所猜測的反地球:剛開始,兩個地球可以在同一軌道上正常運行。
  • 如果地球持續五秒鐘失去氧氣會怎樣?
    請點擊輸入圖如果地球「缺氧」五秒鐘,人類的肺短期內可能沒什麼異樣,但是世界上的其他會怎樣?也許其適應能力會稍微遜色於肺葉。想像一下,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氧氣都消失了,不說永遠,就5秒——會怎樣呢?我們只用屏氣5秒,但這對大氣、環境會產生什麼深刻的影響呢?接下來就讓我們看一下地球「缺氧」5秒會帶來怎樣不可估量的風險。來,深吸一口氣。享受到滿足感了嗎?你所吸入的是氧氣——約佔空氣21%的氧氣,其餘78%是氦氣。
  • 科技進步與「信息災難」:2245年地球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數字信息,社交、工作、娛樂,一切都以數字信息為主。試想一下,未來地球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再是有實體的物質,而是一個一個的數字信息。或許你認為,這種場景只會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如今正加速邁向一個數位化的世界,一個數位化的地球。
  • 地球的「守護者」!如果沒有它,地球會怎樣?
    地球的「守護者」!如果沒有它,地球會怎樣?可以說,地球是我們人類的「母親」,地球上除了空氣和水資源之外,它的磁場也在守護著我們,如果不是地球磁場,宇宙中的無數射線將會殺死我們,簡單來說,地球守護著我們。那麼,有「人」守護地球嗎?
  • 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原標題《科技進步與「信息災難」: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數字信息,社交、工作、娛樂,一切都以數字信息為主。試想一下,未來地球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再是有實體的物質,而是一個一個的數字信息。或許你認為,這種場景只會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如今正加速邁向一個數位化的世界,一個數位化的地球。
  • 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原標題《科技進步與「信息災難」: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數字信息,社交、工作、娛樂,一切都以數字信息為主。試想一下,未來地球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再是有實體的物質,而是一個一個的數字信息。
  • 如果地球上的海水消失了一半,因此而多出來的土地該怎樣劃分呢?
    地球表面大約有71%的面積被海洋所覆蓋,海洋總面積約為3.61億平方千米,可以分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海洋中被大量的海水覆蓋,海水的平均厚度為3795米,海水的總水量約為13.5億立方千米,約佔地球總水量的97%。
  • 如果地球直徑增加50%會怎樣?無法進太空!
    邁向太空的這第一步,即到達距離地球約400千米的地球軌道,所需的總能量是到達火星所需能量的一半。而從地球軌道到月球之間的任何目的地,所需的能量與到達地球軌道比起來,都只是一小部分。之所以如此,正是由於地球重力的巨大量級。可以說,總成本上如果少花一美元,地球就將把火箭或飛船重新「收回」地面,過程顯然不會太溫柔。
  • 如果人類突然消失了,地球會怎樣?
    人類自稱為食物鏈的頂層,地球上唯一有智慧的生物,倘若我們突然消失了,地球又會變得怎麼樣呢?我們人類發送到外太空的衛星,雖然看似會自動航行,但其實都需要長期監控並對航行軌道作出調整。 人類消失1年後,衛星會因為日久失修而漸漸回落地球,形成一系列的流星。流星的說法是比較浪漫,其實更像隕石。 當它降落到地面時,會產生巨大的爆炸。 現在,圍繞著地球的人造衛星大約有4500顆。
  • 如果用織女星替換太陽,地球會怎樣?
    早在1.15萬年前,織女星還是北極星,而且它將會在1.37萬年後重新成為北極星。雖然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織女星只是一個很小的星點,但它的實際大小和亮度都超過了太陽。織女星的質量可達太陽的2.1倍,半徑為2.4倍,光度為40.1倍,它的表面溫度達到了9300 ℃。
  • 如果用織女星替換太陽,地球會怎樣?
    雖然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織女星只是一個很小的星點,但它的實際大小和亮度都超過了太陽。織女星的質量可達太陽的2.1倍,半徑為2.4倍,光度為40.1倍,它的表面溫度達到了9300 ℃。由於織女星遠在25光年之外,我們在地球上已經無法感受到它的熱量。但如果把太陽換成織女星,地球會變得怎樣呢?
  • 到2245年,地球上一半的原子存儲著數字數據
    信息似乎無關緊要,但在短短幾個世紀內,人類每年產生的數字比特總量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量,更令人意外的是,將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這是一項令人費解的新研究得出的結論,該研究觀察了數據隨時間的增長及其潛在的災難性後果。
  • 如果地球停止自轉會怎樣?
    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自轉 我們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地球停轉瞬間突然停下來的力量 會立即將包括人類汽車等在內的眾多物體 並且到空中藝術節以每小時1600km以上的速度向東移動。地球停轉一小時 高空中的大氣 以曾經的速度高速旋轉 ,這將帶來狂風暴雨 ,許多 極端天氣 將接踵而至 。地球停轉一天 地球的核心部分 地核 依然在不停地旋轉 ,這就導致 地核和地表之間的構造力 發生嚴重的衝突 ,巨大的作用力將無法釋放此時全球各地的火山將接連噴發,濃煙遮天蔽日 並摧毀附近一切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