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一千
目錄:
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電晶體的誕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成本,讓人類從工業社會步入了信息社會。上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技術蓬勃發展,到了21世紀,電腦和手機的普及,讓信息的生產和傳播變得極為廉價,人類生產的信息量,正在經歷指數級飛躍。
而這些信息的存儲位置,分布在手機或電腦的硬碟中,雲端伺服器的硬碟中,甚至你的U盤裡。存儲和讀取這些信息,需要耗費一定電力,隨著信息的增加,還需要生產新的硬碟去存儲。當存儲的信息以指數級增長時,耗費的電力和硬碟材料的數量會是怎樣的情形呢?
伺服器
信息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存儲信息,需要費電,以及存儲信息的介質。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可以知道,質量和能量可以互相轉換,因此可以通過統計信息量,對生成這些信息需要多少能量和質量進行估算。
在瑞典華為技術公司公布的一份報告中稱,到2030年,全球一半的電力將用於信息方面,包括消費設備、數據中心和通信網絡的用電量。
發表在《美國物理聯合會進展》的一篇名為《信息災難》的論文,估計了存儲一比特信息,所需要的能源量,然後計算出了隨著信息的增長,信息對能源的消耗將是巨大的。
《信息災難》中插圖
目前,全球對能源總需求量約18.5拍瓦(拍表示10後面15個0),假設信息每年比上一年增長50%(即圖中的0.5),那麼經過130年後,光是創造信息,耗費的電量就約18.5拍瓦,相當於今日全球總電量。
但實際情況會是這樣嗎?由於生成信息耗費的能源巨大,因此假如保證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長50%,維持這一增長率是很難的,所以在未來,信息的生成與傳播將會受到地球能源的制約。所以很難達到預測中恐怖的用電量。
根據能量和質量可以互相轉換這一原理,我們可以估計出每年生成的信息,重量是多少。目前每年能生成233公斤的信息,這沒多重。
但信息量是以指數級爆炸增長的,假設信息每年比前年多50%,再過225年,生成的信息質量將是地球質量的一半!
《信息災難》中插圖
隨著信息的增長,製造的存儲設備,比如硬碟,也會越生產越多。假設每年增長比前一年多50%,到了2245年,把地球切開一半用來做類似硬碟的設備,才能把信息存的下來!
尤其是2020年的新冠病毒導致的疫情,使得今年創造的信息格外的多,這無疑加速了「信息災難」的來臨。
隨著信息越來越多,人類逐步地把地球上的物質改造為了第五種形態——信息。與之並列的還有液體、固體、氣體和等離子體。
最終,信息的最小單位——比特的數量,將超過地球上所有原子數目的總和,地球將變成主要由計算機模擬和控制的世界。
《信息災難》作者Melvin Vopson說到:
我們在一點一點地改變這個星球,這是一場看不見的危機。
如同摩爾定律一樣,信息終會成為災難雖然看起來遙不可及,但發生的可能性極高。這一天要多久來臨?會是225年後嗎?
作者以信息增速每年50%為依據進行預測,但根據IDC(國際數據)公司的估計,目前的信息數據增長率為61%,信息災難的來臨將比論文中估計的還早!
但幾百年的時間跨度對人類而言還是長了些,「信息災難」來臨之前,我們還要面臨五大危機:能源危機、糧食危機、水資源危機、社會可持續發展危機。
眼下如此多的危機,尚未解決,而我認為人類的科技在不斷進步中,這些困難也終將一一克服,包括「信息災難」。
再過兩百年,人類的科技會是什麼樣呢?或許「信息災難」早就不存在了,不知道您怎麼看待呢?
喜歡就關注我,我是吳一千,我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