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大爆炸或將威脅人類?屆時改變一半地球?看看這理論合不合理

2020-10-03 一千科學

作者:吳一千

目錄:

  1. 信息的生成,需要很多電嗎
  2. 生成的信息,需要多少硬碟存儲
  3. 信息將成為物質的第五種形態,人類將如何應對

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電晶體的誕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成本,讓人類從工業社會步入了信息社會。上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技術蓬勃發展,到了21世紀,電腦和手機的普及,讓信息的生產和傳播變得極為廉價,人類生產的信息量,正在經歷指數級飛躍。

而這些信息的存儲位置,分布在手機或電腦的硬碟中,雲端伺服器的硬碟中,甚至你的U盤裡。存儲和讀取這些信息,需要耗費一定電力,隨著信息的增加,還需要生產新的硬碟去存儲。當存儲的信息以指數級增長時,耗費的電力和硬碟材料的數量會是怎樣的情形呢?

伺服器

信息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存儲信息,需要費電,以及存儲信息的介質。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可以知道,質量和能量可以互相轉換,因此可以通過統計信息量,對生成這些信息需要多少能量和質量進行估算。

信息的生成,需要很多電嗎?

在瑞典華為技術公司公布的一份報告中稱,到2030年,全球一半的電力將用於信息方面,包括消費設備、數據中心和通信網絡的用電量。

發表在《美國物理聯合會進展》的一篇名為《信息災難》的論文,估計了存儲一比特信息,所需要的能源量,然後計算出了隨著信息的增長,信息對能源的消耗將是巨大的。

《信息災難》中插圖

目前,全球對能源總需求量約18.5拍瓦(拍表示10後面15個0),假設信息每年比上一年增長50%(即圖中的0.5),那麼經過130年後,光是創造信息,耗費的電量就約18.5拍瓦,相當於今日全球總電量。

但實際情況會是這樣嗎?由於生成信息耗費的能源巨大,因此假如保證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長50%,維持這一增長率是很難的,所以在未來,信息的生成與傳播將會受到地球能源的制約。所以很難達到預測中恐怖的用電量。

生成的信息,需要多少硬碟存儲?

根據能量和質量可以互相轉換這一原理,我們可以估計出每年生成的信息,重量是多少。目前每年能生成233公斤的信息,這沒多重。

但信息量是以指數級爆炸增長的,假設信息每年比前年多50%,再過225年,生成的信息質量將是地球質量的一半!

《信息災難》中插圖

隨著信息的增長,製造的存儲設備,比如硬碟,也會越生產越多。假設每年增長比前一年多50%,到了2245年,把地球切開一半用來做類似硬碟的設備,才能把信息存的下來!

尤其是2020年的新冠病毒導致的疫情,使得今年創造的信息格外的多,這無疑加速了「信息災難」的來臨。

信息將成為物質的第五種形態,人類將如何應對?

隨著信息越來越多,人類逐步地把地球上的物質改造為了第五種形態——信息。與之並列的還有液體、固體、氣體和等離子體。

最終,信息的最小單位——比特的數量,將超過地球上所有原子數目的總和,地球將變成主要由計算機模擬和控制的世界。

《信息災難》作者Melvin Vopson說到:

我們在一點一點地改變這個星球,這是一場看不見的危機。

如同摩爾定律一樣,信息終會成為災難雖然看起來遙不可及,但發生的可能性極高。這一天要多久來臨?會是225年後嗎?

作者以信息增速每年50%為依據進行預測,但根據IDC(國際數據)公司的估計,目前的信息數據增長率為61%,信息災難的來臨將比論文中估計的還早!

但幾百年的時間跨度對人類而言還是長了些,「信息災難」來臨之前,我們還要面臨五大危機:能源危機、糧食危機、水資源危機、社會可持續發展危機。

眼下如此多的危機,尚未解決,而我認為人類的科技在不斷進步中,這些困難也終將一一克服,包括「信息災難」。

再過兩百年,人類的科技會是什麼樣呢?或許「信息災難」早就不存在了,不知道您怎麼看待呢?

喜歡就關注我,我是吳一千,我愛科學!

相關焦點

  • 「信息災難」理論:2245年,地球一半質量轉化為數字信息
    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研究者指出,人類的信息增長正「一點一點」地改變地球,甚至可能帶來一場「信息災難」然而,在短短幾個世紀內,人類每年產生的數字比特總量就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量;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信息可能將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這一令人不可思議的結論來自於一項新研究,研究者對數據隨時間的增長進行了觀察,並提出了這種增長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我們生活在信息無比豐富的時代。
  • 人類或已自創宇宙第五維度,信息質量將達地球質量一半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按照這個假設,信息成了這個世界時間空間之外的第五維。兩百多年後,人類創造的全部信息,其比特數就將等於地球原子總和,質量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從而造成類似世界末日的信息災難——奇點離我們可能已越來越近。
  • 人類或已自創宇宙第五維度,信息質量將達地球質量一半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按照這個假設,信息成了這個世界時間空間之外的第五維。兩百多年後,人類創造的全部信息,其比特數就將等於地球原子總和,質量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從而造成類似世界末日的信息災難——奇點離我們可能已越來越近。
  • 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原標題《科技進步與「信息災難」: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數字信息,社交、工作、娛樂,一切都以數字信息為主。試想一下,未來地球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再是有實體的物質,而是一個一個的數字信息。或許你認為,這種場景只會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如今正加速邁向一個數位化的世界,一個數位化的地球。
  • 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原標題《科技進步與「信息災難」: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數字信息,社交、工作、娛樂,一切都以數字信息為主。試想一下,未來地球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再是有實體的物質,而是一個一個的數字信息。
  • 科技進步與「信息災難」:2245年地球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由於 1 字節是由 8 位數字信息組成的,地球上每天產生的位的總數是 2×10^19。假設以每年 20% 的速度增長,我們估計從現在起 350 年後,數字比特的數量將超過地球上所有原子的數量。而 300 年後,維持這種數字生產所需的能耗功率將超過 18.5×10^15 瓦,即根據質能信息等效原理,數字信息質量將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以上。
  • 什麼是大爆炸理論?大爆炸理論是怎樣發現的?大爆炸理論有何缺陷
    幾個世紀以來,人類一直凝視著星星,想知道宇宙是如何發展成今天這個的。它一直是宗教、哲學和科學討論和辯論的主題。試圖揭開宇宙發展奧秘的人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埃德溫·哈勃和史蒂芬·霍金等著名科學家。宇宙發展最著名、被廣泛接受的模型之一是大爆炸理論。那麼,什麼是大爆炸理論?宇宙大爆炸理論是怎樣發現的?大爆炸理論有何意義?
  • 盤點 七大威脅可能毀滅世界 霍金:機器將取代人類
    這位劍橋大學物理學家聲稱,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發展意味著只需幾十年時間,比現在強大千萬倍的計算機就會下決心篡奪其創造者的地位,相當於結束人類對地球的10萬年統治。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2月7日以《所以世界將這樣結束……不是嗎?》為題發表文章稱,除了機器的崛起,我們還發現許多可能對我們種群、我們的文明乃至我們的星球構成威脅的因素。現在介紹其中最靠譜的七種威脅。
  • 2024年太陽黑子將發生大爆炸,會對地球造成多大影響呢?
    人類早就已經發射了無數顆的探測器去靠近太陽了,太陽的表面溫度都能達到5000℃。這是一個讓人類望而生懼的溫度。不過美國宇航局卻在2018年發射了帕克探測器,這顆探測器已經深入到太陽日冕區域。傳回來眾多太陽從前從未展現在人類面前的一幕幕。
  • 金星合月和火星衝日將同一天上演 屆時金星火星將交相輝映
    金星合月和火星衝日將同一天上演 屆時金星火星將交相輝映時間:2020-10-13 10:4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金星合月和火星衝日將同一天上演 屆時金星火星將交相輝映 14日這天,火星將迎來衝日.當火星繞日公轉運行到與太陽視黃經相差180度時,即為衝日.此時,火星與地球、太陽幾乎成一條直線
  • 2024年太陽黑子將發生大爆炸,會對地球造成多大影響呢?不可思議
    可見,太陽對於地球來說有著多麼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科學家們一直非常重點關注太陽的一舉一動,如果不是因為太陽是一顆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著劇烈核聚變反應的星球。人類早就已經發射了無數顆的探測器去靠近太陽了,太陽的表面溫度都能達到5000℃。這是一個讓人類望而生懼的溫度。不過美國宇航局卻在2018年發射了帕克探測器,這顆探測器已經深入到太陽日冕區域。
  • 參宿四會超新星大爆炸嗎,會不會威脅到地球呢,揭開參宿四的面紗
    根據人類科學家的研究,能夠產生伽馬射線暴的恆星並不是很多,但是即便如此,宇宙中也有著無數能夠達到這個能量級別的巨大恆星,因此宇宙的研究需要科學家更多的努力,也需要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現在來看,人類對於宇宙的了解,僅僅佔到全宇宙奧秘的百分之五左右,也就是說人類要走的路還很長,朋友們喜歡全新的科學知識,可以加我粉絲和關注,我們一起來探討相關話題。
  • 太陽最終將走向死亡,地球最終將投懷送抱,屆時人類何去何從
    任何事物都有生有死有始有終,如今的太陽猶如人到中年,理論上它還有50到70億年的壽命,當主序星階段結束之後,它將成為一顆白矮星。而如今我們地球乃至太陽系的所有一切都在依賴著太陽運行,那麼將來太陽撂挑子之後,失去老大哥的溫暖和庇護的太陽系行星兄弟們將會怎樣呢?
  • 信息如果有重量,超過地球一半會怎樣?
    過去的 10 年,人類就製造了地球上 90% 的信息。也許我們正在改變地球存在的形態,卻不自知。1947 年,第一個電晶體誕生。從此地球上有了以數字形式存在的信息,它的基本單位是比特。與之對應,物質的基本單位是原子。根據 IBM 估計,現在地球上每天產生的數字信息是 2.5 × 10 字節。
  • 兩顆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什麼是「潛在威脅天體」
    兩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為啥人類總擔心「撞地球」?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21日電(記者 上官雲)多年前,有一部名為《絕世天劫》的經典科幻災難電影,描繪了小天體撞擊地球時的災難情景,當時一度引發轟動。兩顆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 咋回事?據多家媒體報導,4月底到5月初,將有兩顆存在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聽上去似乎有點危險,但專家表示,它們不會對地球產生影響。
  • 在宇宙大爆炸理論下,地球和太陽誰更年輕?
    在現在的宇宙學中,太陽45.7億歲,地球45.4歲,很顯然,地球比太陽年輕。對於太陽系的形成過程,科學家普遍認為太陽誕生於巨大的分子雲當中,分子雲先孕育了太陽,然後剩下的殘渣才形成了木星、地球等行星。但是,人類目前能探索的宇宙還不到一光年,對於直徑900多億光年的宇宙來說,比盲人摸象還誇張。
  • 信息如果有重量,超過地球一半會怎樣?
    過去的 10 年,人類就製造了地球上 90% 的信息。也許我們正在改變地球存在的形態,卻不自知。1947 年,第一個電晶體誕生。從此地球上有了以數字形式存在的信息,它的基本單位是比特。與之對應,物質的基本單位是原子。
  • 到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換為數字信息質量
    當我們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銅,矽和鋁等資源為大型計算機廠供電並處理數字信息時,我們的技術進步是將地球物質從物理原子重新分配到數字信息-物質的第五種狀態,以及液體,固體,氣體和等離子。最終,我們將達到一個完全飽和的點,這是我們進化的一個時期,在此期間,數字位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主要是計算機模擬並由數字位和計算機代碼控制的世界」。
  • 批駁宇宙大爆炸理論
    看到眾多基督教領袖,不是僅僅對大爆炸理論持包容態度,而是全力擁護,實在令人吃驚。根據他們的言論,信徒似乎應該將這個理論視為捍衛信仰的主要依據。——「畢竟我們終於可以用科學證明宇宙有一位創造者了。」然而,屈從於「為世界所接納」這一誘惑,代價是沉重的,至少在物理學和天文學領域是這樣。
  • 阿納託利∙佩特魯科維奇:太陽壽命已經過一半 將在數億年後開始威脅地球
    阿納託利∙佩特魯科維奇:太陽壽命已經過一半 將在數億年後開始威脅地球(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2月2日電,俄羅斯科學院空間研究所所長阿納託利∙佩特魯科維奇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太陽已經過了一半的生命,並且將在數億年後開始因過熱威脅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