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災難」理論:2245年,地球一半質量轉化為數字信息

2020-08-31 新浪探索

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研究者指出,人類的信息增長正「一點一點」地改變地球,甚至可能帶來一場「信息災難」

  在大多數人看來,信息似乎是無形的。然而,在短短幾個世紀內,人類每年產生的數字比特總量就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量;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信息可能將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這一令人不可思議的結論來自於一項新研究,研究者對數據隨時間的增長進行了觀察,並提出了這種增長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我們生活在信息無比豐富的時代。無處不在的手機和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意味著,幾乎每個人每天都在產生數量驚人的計算機化內容。

  據IBM等其他技術研究公司估計,目前世界上90%的數字數據都是在過去的十年中產生的,這促使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物理學家梅爾文·沃普森開始思考人類社會未來的走向。

  沃普森的分析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地球目前包含大約10^21位元組的計算機信息。「這是我們共同創造出來的,」他說,「這包括所有人在地球上任何地方所製造並存儲的數字內容。」之後,沃普森計算了未來可能會出現多少數據。這還不是簡單的線性推斷,因為新信息的數量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沃普森指出,假設數字內容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那麼350年後,地球上的數據比特數將超過地球上所有原子的數量,而地球上的原子總數大約為10的50次方。甚至在此之前,人類將使用巨大的能量——可能相當於當前全世界的能耗——來維持所有這些由0和1組成的數據。

  「問題是:我們把這些信息存儲在哪裡?我們該如何提供能量?」沃普森說,「我將此稱為無形的危機,因為就今天而言,這確實是一個無形的問題。」

  儘管從現在來看,數百年的時間尺度似乎是遙遠的未來,但沃普森也警告稱,我們可能還要擔心另一個重要的問題。1961年,德裔美國物理學家羅爾夫·蘭道爾提出了熱力學與信息之間的聯繫。他指出,擦除一個數字比特會產生少量的熱量,因此信息和能量之間存在聯繫。

  這一理論被稱為蘭道爾原理,儘管在科學上仍有爭議,但近年來已經得到了一些實驗證實。在2019年發表在《美國物理聯合會進展》(AIP Advance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沃普森假設信息和質量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繫。這個猜想依賴於著名的質能方程E = mc^2,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20世紀初推導出來。愛因斯坦的工作表明,能量和質量是可以轉換的,這促使沃普森計算出一個比特信息的可能質量——大約比一個電子的質量小1000萬倍。

  沃普森表示,這意味著目前每年產生的大量信息是微不足道的,即使是相對於單個大腸桿菌的重量。但是,假設信息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長,那麼在不到500年的時間裡,地球的一半質量都會轉化為數字數據。

  假設信息的增長率為50%,那麼到2245年,地球將有一半的質量是信息。沃普森的研究結果發表在8月11日的《美國物理聯合會進展》雜誌上。「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沃普森說,「就像燃燒化石燃料、塑料汙染和濫伐森林一樣,我覺得所有人都忽視了信息。我們正在『一點一點』地改變地球。」

  事實上,沃普森認為自己論文中對信息增長率的估計有些保守——國際數據(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簡稱IDC)公司估計目前的數據增長率為61%——並認為這種信息災難可能會比預期的更早發生。他指出,緩解如此大量數據存儲問題的方法之一,可能是開發以非物質介質(如全息圖像)保存信息的技術。

  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的粒子物理學家路易斯·埃雷拉沒有參與這項工作,但他表示,這項研究中提出的論點發人深省,也令人驚訝。不過,信息具有質量的觀點仍然尚屬理論層面,還需要更多的實驗來證明。至少沃普森本人對該理論很有信心,他說:「既然狹義相對論和蘭道爾原理都已經被證實,那麼這個理論最終也被證實的可能性就非常高,儘管目前仍只停留在理論上。」

  埃雷拉表示,考慮到「信息災難」涉及的時間很長,而且現實中人類還面臨著其他更緊迫的危機,「我認為還有很多比這個更重要的問題」。(任天)

相關焦點

  • 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原標題《科技進步與「信息災難」: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數字信息,社交、工作、娛樂,一切都以數字信息為主。試想一下,未來地球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再是有實體的物質,而是一個一個的數字信息。或許你認為,這種場景只會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如今正加速邁向一個數位化的世界,一個數位化的地球。
  • 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原標題《科技進步與「信息災難」: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數字信息,社交、工作、娛樂,一切都以數字信息為主。試想一下,未來地球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再是有實體的物質,而是一個一個的數字信息。
  • 科技進步與「信息災難」:2245年地球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而 300 年後,維持這種數字生產所需的能耗功率將超過 18.5×10^15 瓦,即根據質能信息等效原理,數字信息質量將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以上。屆時,除了現有的全球挑戰,如氣候、環境、人口、糧食、健康、能源和安全,我們估計還要面對這個星球上的另一種特殊事件,即信息災難。
  • 到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換為數字信息質量
    當我們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銅,矽和鋁等資源為大型計算機廠供電並處理數字信息時,我們的技術進步是將地球物質從物理原子重新分配到數字信息-物質的第五種狀態,以及液體,固體,氣體和等離子。最終,我們將達到一個完全飽和的點,這是我們進化的一個時期,在此期間,數字位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主要是計算機模擬並由數字位和計算機代碼控制的世界」。
  • 到2245年,世界一半的物質將是信息
    Vopson還聲稱,數字比特正在逐漸淹沒地球,最終將超過原子數量。把數字信息視為物質的想法是建立在一些現有數據點基礎上的。Vopson引用了IBM的一項估計,發現每天以2.5萬億字節的速度創建數據。他還考慮了每英寸超過1兆比特的數據存儲密度,以比較比特和原子的大小。
  • 地球正在被「比特」化,2245年或將喪失一半的質量
    他認為,雖然信息是無形的,但信息可能是有質量的。「二向箔」毀滅了太陽系,而人類發明的「比特」可能會吃掉地球。當前全球數字信息的總量大約是10²¹比特,且在迅猛地增長著。這其中有90%是最近10年才產生的。假設數字內容每年的增長率為20%,那麼350年後,地球上的「比特」總量將比組成地球的原子總量(大約是10⁵⁰)還要多。
  • 研究人員表示,到 2245 年信息量可能佔世界質量的一半
    英國樸茨茅斯大學高級講師、發表在《AIP Advances》雜誌上的《 信息災難 》一文的作者 Melvin Vopson 稱,由於以物理和數字方式創建、存儲和分發數據所使用的能量和資源,數據已經發生了演變,現在應該被視為質量。
  • 到2245年,地球上一半的原子存儲著數字數據
    信息似乎無關緊要,但在短短幾個世紀內,人類每年產生的數字比特總量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量,更令人意外的是,將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這是一項令人費解的新研究得出的結論,該研究觀察了數據隨時間的增長及其潛在的災難性後果。
  • 「信息災難」即將來臨?150年內數字比特數量將超過地球原子數量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數字比特的數量將在150年內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量,有科學家警告「信息災難」即將來臨。該研究稱,到2170年,世界將「主要由計算機模擬,並由數字比特和計算機代碼主導」。將會有133的12次方(133後面有48個0)個比特存在——與地球上原子的估計數目相同。然而,支持信息傳遞所需的能量將等於目前地球上產生的所有能量,這將對環境方面的擔憂。根據這份報告,到2245年,數字內容的質量也將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大約為6,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6 x 10的24次方)公斤。
  • 人類或已自創宇宙第五維度,信息質量將達地球質量一半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按照這個假設,信息成了這個世界時間空間之外的第五維。兩百多年後,人類創造的全部信息,其比特數就將等於地球原子總和,質量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從而造成類似世界末日的信息災難——奇點離我們可能已越來越近。
  • 人類或已自創宇宙第五維度,信息質量將達地球質量一半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按照這個假設,信息成了這個世界時間空間之外的第五維。兩百多年後,人類創造的全部信息,其比特數就將等於地球原子總和,質量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從而造成類似世界末日的信息災難——奇點離我們可能已越來越近。
  • 信息如果有重量,超過地球一半會怎樣?
    過去的 10 年,人類就製造了地球上 90% 的信息。也許我們正在改變地球存在的形態,卻不自知。1947 年,第一個電晶體誕生。從此地球上有了以數字形式存在的信息,它的基本單位是比特。與之對應,物質的基本單位是原子。根據 IBM 估計,現在地球上每天產生的數字信息是 2.5 × 10 字節。
  • 信息如果有重量,超過地球一半會怎樣?
    過去的 10 年,人類就製造了地球上 90% 的信息。也許我們正在改變地球存在的形態,卻不自知。1947 年,第一個電晶體誕生。從此地球上有了以數字形式存在的信息,它的基本單位是比特。與之對應,物質的基本單位是原子。
  • 信息大爆炸或將威脅人類?屆時改變一半地球?看看這理論合不合理
    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可以知道,質量和能量可以互相轉換,因此可以通過統計信息量,對生成這些信息需要多少能量和質量進行估算。信息的生成,需要很多電嗎?在瑞典華為技術公司公布的一份報告中稱,到2030年,全球一半的電力將用於信息方面,包括消費設備、數據中心和通信網絡的用電量。
  • 2245年,地球的一半成為虛擬數據,你還分得清虛擬和現實嗎?
    在網絡異常發達的今天,絕大多數人還是分得清虛擬和現實,這是因為到目前為止,地球上的真實數據,也就是原子數據,遠遠大於虛擬數據。然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數字數據誕生,在智慧型手機和電腦普及的今天,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可以產生大量的數據,在過去的10年時間裡,人類生產了全球90%的數字數據,並且這一數據還在以指數倍增長。
  • 英國科學家新奇言論:幾百年後,網絡數據將超過地球原子總數
    正是因為受到了蘭道爾理論的啟發,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研究員梅爾文·沃普森聯想到了今天的信息技術發展,並產生了對信息災難的擔憂。由於人類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我們正在一點點消耗著地球的質量。「我們真的是在無意識中一點點改變著地球,這是一次看不見的危機。」他說。
  • 量子信息不守恆定律與信息量子熱力學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說: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知的,可知是可表達的,表達是可計算的,計算是數字的,數字是比特的,比特是量子的,量子是糾纏的,糾纏是一體的,一體就是世界整體的!由此可見世界本身是一分為二,二分為三,三生萬物,萬物合三,合三為二,合二為一!現代自然科學家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材料、能量資源和信息要素共同構成的。
  • 研究人體生命數字信息學的理論基礎和意義
    把人出生的時間演算成數字,利用0一12這十三個數字作為研究對象,以陰陽五行、生克耗洩的基本法則,以及數字類象,三大磁場,四條磁力線這三大理論為支撐,研究人生吉兇禍福。其方法簡單快捷,實用好學,且神奇準確。特別是它的調理化解之法,更是簡單實用,費用低廉,效果奇特,立竿見影。為廣大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 院士論壇 | 李德仁:地球空間信息學的使命
    現代科學研究的基本對象集中於物質、能量和信息三大主題,從20世紀20年代信息概念基本形成起,到40年代由於信息技術的突破和信息理論的創立,人類開始進入了資訊時代。 隨後,信息技術和信息理論的研究及應用工作開始全面展開。50年代以來,信息革命的浪潮席捲全球。
  • 「質量、能量、信息、生命、意識、智能、時空、宇宙」都是固有的嗎?
    人們常說:理論是行動的指南,觀念是行為的先導。哲學觀念真的是對真實世界的主觀反映嗎?科學理論真的是對真實宇宙的客觀描述嗎?量子信息技術和量子計算機技術真的能模擬整個宇宙嗎?21世紀,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地球生態文明時代,人類更是進入了一個量子信息技術神性大爆發的萬物互聯的宇宙數字文明時代!21世紀,人類社會的奇點正在臨近。